张涛甫
作为一种黑色信息,来自不同渠道的谣言一直困扰着“不明真相”的人们。以前我们总觉得,谣言出没是因信息闭塞、资讯匮乏,但在信息超载、传播技术发达的今天,谣言非但没有衰减,反而呈汹涌恣肆之势。尤其是进入“微”时代,即微博、微信时代,“谣言与真相赛跑”现象在人们生活中不断上演。
那些高命中率的谣言之所以能够惑众,主要在于其击中了人们需求的软肋和心理穴位。谣言也很善于搭乘新传播技术的便车,乔装打扮成所谓“新闻背后的新闻”或“遥遥领先的预言”,招摇过市,谣言惑众。为什么微信圈容易成为谣言的重灾区?
一则是与微信这种新媒体的大面积使用有关。微博走低,是因微信成为国人社交的新宠,在微信用户高达6亿之众的今天,公众注意力大面积转移到微信上。在信息大进大出之际,谣言发生的概率也会上升。
二则与微信交往功能的“圈层化”有关。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在微信圈表现甚为明显。网下的社会关系网,可以在网上得到重新编织,且比网下更加便利。微信这种新媒介引发了一场新的社会关系革命。藉此,虚拟空间被切割成无数大大小小的圈子。“失联”多年的同学可以在网上重新集结。天南海北的亲友可在网上“抱团”成“群”,甚至连萍水相逢的网友也可以在微信上建立朋友圈。凭借或强或弱的信任感,这些圈子成员可以相互分享信息,交流情感。谣言进入微信圈,容易利用圈内的信任资本,骗取信任,畅通无阻。在相对半开放的微信圈,粉碎谣言难度很大。与网上其他平台上的谣言不同的是,微信圈内的谣言往往藏在各个小圈子内活跃着,它们从一个圈子流窜到另一个圈子,因此将散见于大大小小圈子内的各色谣言弄干净,成本甚高。
三是微信技术可以让谣言“可视化”。微信谣言利用“有图有真相”的不靠谱逻辑,将谣言可视化,制造所谓的现场感,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真相”呈现在受众面前。这种可视化的谣言可能要比依靠口口相传或文字传播的传统谣言更具杀伤力。
如何粉碎微信谣言?在“微”时代,须对谣言进行“垃圾分类”,对那些社会危害性不大,未成为“公害”的轻量级谣言,可以不必兴师动众。我们要重点对付那些危言耸听、社会危害大的“重口味”谣言。
整治这类微信谣言,可付诸以下手段:首先当然是依法整治。对那些危害性大的“大谣”,可展示法律的“利齿”,依法治理。其次是利用权威性公众号粉碎谣言。可以利用微信圈中那些有权威性和信任度的公众号开展有针对性的“灭菌”“除害”。比如,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成功粉碎了“香蕉得了‘艾滋病”谣言。三是建立公益性的专业辟谣机构,建立专门的谣言门诊平台,凭借其公信力和专业性治理谣言。▲
(作者是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