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作者单位:河南正阳县广播电视局)
解析地市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的创新能力
李 倩
(作者单位:河南正阳县广播电视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新闻媒体行业采编与传播技术也愈加多样化。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地市广播电视台的一员,编辑记者必须具备政治、专业与文化素质的前提下,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更为契合,才能与人们信息资讯获取需求相适应,才能提升地市广播电视台的竞争力。
地市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创新能力;
与省级广播电视台相比,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从创建到投入运营时间较短,在经验、专业素质上还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必须提升地方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的能力,需要地方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按照自身特点实施创新,完善媒体发展模式,提高节目质量与收视率。
在广播电视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广播电视中编辑记者的作用与地位也愈加重要。从一定角度分析,编辑记者是节目内容的纂写者、是新闻内容的传播者,其素质的高低对树立个人形象、媒体形象具有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地方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
1.1政治素质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广播电视对社会稳定和谐极为重要。编辑记者作为地市广播电视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其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理解党与国家的方针政策。作为一名广播电视新闻人,必须将党与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并将为人民、社会服务作为自身职责,这是地市广播电视台编辑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
1.2专业素质
选稿、改稿与节目编辑等为编辑业务的主要内容,编辑技巧运用是否得当,对地市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极为重要。
1.2.1写作能力:编辑工作者应具有妙笔生花的写作能力,只有这样,主持人、播音员才能将内容生动再现,才能激发受众共鸣,才能提高节目质量。
1.2.2加工能力:稿件润色加工为广播电视编辑的主要专业素质,往往通过稿件加工,可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1.3文化素质: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广播电视竞争的主要关键因素,好比一幢大楼,楼层与地基必须成正比关系,才能确保其根基稳固。文化修养于编辑记者而言,如大树,根扎的越深,枝叶才会越茂盛。地市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只有丰富其文化素养、积累知识财富,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才能写出好文章。
创新就是新方式、新思维的提出,在创新过程中还需具备革新的勇气与智慧。作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动力,创新于地市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而言,是提升自身素养、提高节目质量的保障。但现阶段,大多数地市广播电视台规模小、发展缓慢、墨守成规,致使其节目收视率逐步下滑,如何提升节目新鲜度、为节目注入活力已经成为地市广播电视媒体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地市广播电视台构成的一部分,编辑记者创新能力培养已迫在眉睫。
2.1理论知识带动创新能力
作为高压职业,编辑记者长期奋斗在地市广播电视台前线,由新闻采访—后期制作等都与编辑记者密不可分,都需要编辑记者参与。这就要求编辑记者新闻传媒理论知识必须扎实,文字组织能力必须过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还要求部分编辑记者人员能够熟练掌握非线性编辑能力。如编辑记者不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则会造成地市广播电视节目深度不足等现象,进而导致报道实质性内容匮乏现象,特别是专题类节目,如编辑记者人员理论知识不足,将出现制作水平不高、内容空泛、程序化严重、解说词不准确、画面层次感差等各类问题。为此,必须通过理论知识带动地市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创新能力,通过学习编辑知识弥补自身不足。在理论学习与业务能力提升中,逐步加大创新力度,实现整个采编播过程的规范化、具体化。
2.2注重编辑记者创新能力实践
作为地市广播电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广播电视节目如何提升质量,如何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已经成为摆在地市广播电视台面前的一道难题。多样化电视新闻形式的尝试,从本质、内容等方面实现创新,以此对新闻流程加以全面熟悉与掌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广播电视节目也需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实时更新社会动态、掌握潮流脉搏,这就要求编辑记者必须做好跟踪拍摄与现场报道的准备,必须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展现,这也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大新闻媒体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及市场竞争中让广播电视脱颖而出,编辑记者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只有提升稿件质量,才能给受众带来极强的视听冲击力,才能让受众将广播电视节目欣赏看作是一种美的享受。为此,编辑记者工作人员必须将其创新意识、思维火花及感情意念充分展现在编辑工作上,找出节目主题,将新闻客观、真实地充分展现在受众面前,进而体现地市广播电视台的价值。
[1]任学成.激活机制 深化改革——改革地市电视台管理机制的思考[J].新闻出版交流,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