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兴力
(辽宁省海城市腾鳌教育局 辽宁海城 114200)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常兴力
(辽宁省海城市腾鳌教育局 辽宁海城 114200)
有效进行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促进自我教学能力的发展,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反思 教学 效率
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与老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思想政治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反思以往,很有必要,为此浅谈点滴体会。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主要有两种:
即备课阶段的反思;教学活动后的反思:即教学后的得与失,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班级和学生实际情况;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凭借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依然“穿旧鞋走老路”或“穿新鞋走原路”,与目前我们所提倡的“生本思想”严重相悖。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老师的“懒”字。要克服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和现在的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从而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我认为应注意以下方面——
1.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与合作是否充分。教学中,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教学中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实质上我们不禁要问:每个活动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
2.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样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何鼓励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答疑。我认为: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活力。
3.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了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并留下深刻印象。同时,教师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提倡教学民主不等于不要教学秩序。有时,在课堂上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个个争先恐后发言,课堂秩序较为混乱,教师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敢进行有效管理,课堂的有效时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且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对他们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真正的学习。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就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更是老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或未发生教学。因此,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在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设好各种不同的教与学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不能按时完成课内练习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和“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从而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再创造的空间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反思,和学生一同成长,师生将自已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地激发教师与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行为,从而不断地发现困惑,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促使自己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及学习新方式,使自己的教学艺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