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探析

2015-02-26 23:44杨寒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8期
关键词:群体政治思想

杨寒

(四川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16)

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探析

杨寒

(四川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16)

作为网络时代最前沿的信息载体,新媒体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和传递出为人们所知晓的有效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数据显示,接近1/3的网民是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当前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从单向灌输式转变为多元化交流互动,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在进一步强化着这种互动性。如何利用当前大学生使用最普遍的网络社交工具开启一种最及时有效地提供最多信息量、传播范围最广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途径,这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和理论价值。

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舆论引导 利弊 对策

美国新闻学专家李普曼认为,社会成员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媒。意识来源于物质世界,人们对物质世界的了解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如何在高校环境中建立贴近青年的价值导向,营造人文教育的浓厚氛围,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已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近年来,新媒体迅速实现了从产生到发展壮大的跨越,各类社会事件在新媒体这一传播媒介的作用下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扩散效应,这就使得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逐渐对新媒体产生了心理依赖和认同。有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新媒体的介入极大扩宽了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路。

一、新媒体对高校教育工作的介入

当代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他们非常便利地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海量资讯。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丰富讯息使得他们的视野拓宽、思想成熟,从而让个性更加鲜明,更加依靠自己的思维对世界进行理解和做出判断。新媒体所传递出的信息对大学生群体的渗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形成多样化的价值观,使他们提高了价值主体意识。但碎片化的海量信息又分散了大学生群体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对他们筛选包含正确价值观以及合理个性化的信息提出了考验。

二、新媒体在高校内部形成新的交流环境

信息传播空间的不固定和瞬间完成传播方式打破了高校内部传统的传受地位。从理论上来说,对于任何一个传播内容,除了扮演固有传播者角色的高校教育者,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有可能成为该内容的传播者和延伸者,致使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被缩小,大学生群体的话语空间通过新媒体实现了有机整合。

1.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群体受众的分化

作为新媒体的使用者,他们在获取信息的突进、接收信息的方式、需要信息的类型、选择媒体的偏好等方面差异越来越大,大学生群体内部的受众分化趋势加剧。在这样一种趋势的影响下,高校也必须在自己传播的内容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差异和需求。

2.新媒体冲击高校的传统舆论调控机制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信息传播中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受众分化更加明显,这样一来使得舆论引导的难度也明显加大。新媒体的互动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得高校对大学生群体所发布信息进行“把关”的难度加大。

三、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

新媒体是引导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向标,但如果海量的信息不加以筛选,又缺乏合理的舆论引导和管理,不同价值观念产生的冲突必定会对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1.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抽象性,新媒体的介入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络上进行即时互动。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来说更具有现实性,更易接受。然而受到长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以及个人生活状态的影响,新媒体这种“新鲜”的交流平台极易成为大学生的情绪出口,从而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2.新媒体作为新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的利弊分析

新媒体进入高校的时间较短,多种类型的新媒体在高校的普及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对于新媒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困惑、迷思与冲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而言,新媒体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力量。然而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步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带了极大的挑战。

2.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因素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创新型的实践载体。由于当今大学生以“90”后为主,以微博、微信博客、QQ群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介越来越被大学生所关注,并建立了一定程度的认同感。国内的部分高校已经借用新媒体,通过学校及班级QQ群、官方微信群、官方微博以及辅导员个人博客、空间等载体,开展形式样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教育方式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更易于接受的教育“选项”。

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传播关系。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的社会活动,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传播内容,而是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它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带来的变革。新媒体激发了大学生群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生群体不再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具有自主性地接收、分析、筛选、整合信息,并成为信息的输出者。

2014年6月4日上线的新浪微博活动#拯救小太阳周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各界的关注。该公益活动由成都大学学生发起,随后迅速得到了“四川新闻网”、“华西都市网”、“成都商报”等多家本地网络媒体的转发与关注。在活动的持续发酵下,活动参与者又分别在新浪博客、百度贴吧和QQ空间中发布了捐款倡议书及捐款活动的具体安排,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该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截止6月10日捐款活动结束,共募得捐款59134.13元。截止目前,微博话题#拯救小太阳周阳#阅读人数120.1万,近2000人次参与讨论。

由于即时和便捷的传播方式,更多的学生倾向利用微博、微信等一些新媒体有目性地开展公益活动。移动媒体终端和新媒体的结合使得“随手拍照”和“随手发布”成为了可能。这样的可能在帮助学生树立具有正能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以新浪微博为例,其所提出“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这一口号与“好事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理念不谋而合。相比传统刻板式的说教,现实性的活动效应更易容刺激学生的持续参与热情。对于大学生来说,发布、关注和参与的过程无形中成为一次受教育的过程,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讲,新媒体帮助大学生群体找到了实现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

2.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因素

新媒体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舆论引导难度。由于网络法制的不完善以及对新媒体文化素养的缺失,一些政治敏感性和明辨是非能力较弱的学生在面对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时,人生观和价值观收到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作为信息输出者的他们在网络舆论的互动性、及时性、民意表达的真实性和情绪性的影响下,很容易产生一些背离思想政治教育者轨道的舆论,产生负面的影响。

新媒体给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带来了挑战。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的新媒体,从主观上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对这一种新生事物的了解不够深入;从客观上来讲,与新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成熟完善。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接受和认同容易弱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权威性。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熟悉和运用新型的传播媒介必然花费一定的时间。如何有效地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媒体文化素养?如何利用新媒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如何利用新媒体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演形成一种风尚?如何保持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持续参与热情?这些问题成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

新媒体的介入易诱发“高校网络群体事件”的产生。随着网络新媒体在高校的进一步普及,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逐渐让他们开始寻求在网络上的心理释放。当前,以“90后”为多数的大学生心智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诱惑,他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网络群体性事件中。

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的概念虽然依旧存在,但由于受到网络舆论特性的影响,时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缺失”状态,舆论失控的局面就不可避免。在高校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大学生们基于不同的目的,围绕一个主有组织地或是自发地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校园内部的舆论,而这些舆论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导,不仅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还可能会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关键所在.由于新媒体的便捷、即时、交互,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把“双刃剑”。将“把关人”概念升级,同时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正确认识,主动驾驭新媒体,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使新媒体有效地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是解决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出现问题的关键。

1.加强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媒体文化素养

作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高校政治教育者的观念不应该再拘泥于传统单一式的灌输教育,而应该与时俱进地跟上“即时互动”式教育的趋势,从心理上接受新媒体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改变。

高校应定期开展或组织本校教师参与新媒体文化相关培训,让其尽快熟悉新媒体,尤其是有关新媒体类型、用户特征和舆情管理方面的知识。并在保证对相关人员的有效监管下,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靠新媒体进行的各类实践。

2.加强大学生群体内部的舆论监督和即时引导

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舆论监督,主动即时地核实信息源,并对参与信息传播的学生信息有一个基本了解。除了网络上的舆论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状况,疏导结合,维系师生情感。同时创建以高校为主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如建立官方QQ群、微博、微信或开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网络课程,将学生主动引导到易于便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舆情管理的网络平台上来,同时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制度建设,从而增强网络教育实效性和安全性。

加强对大学生群体中已形成“意见领袖”的监督,同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一部分新的“意见领袖”。对已形成学生“意见领袖”进行管理,同时还应该培养一部分以加强校园主流文化宣传为目的的“意见领袖”,经常性地发表一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正面意义的言论、或是定期开展线上活动和讨论话题,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建立统一的QQ群或微信群,定期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和“网络舆情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树立校内“意见领袖”的群体规范,从而达到控制和管理整个校园网络舆论体系的目的。

3.合理利用新媒体,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建设

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他们在认识事物和判断是非方面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于网络上海量且碎片化的信息容易缺乏正确客观的分析判断,在思想政治方面易受到误导。高校应依靠新媒体,结合校园文化的主体和社会发展动态,在宣传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转变原有的“灌输”为“引导”、“宣传”为“服务”、“被动”为“主动”,凸显高校新媒体的承载和桥梁作用,引导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4.将新媒体纳入日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创新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旧结合”和“双管齐下”

刻板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抽象性和重复性较强,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易使当代大学生产生消极和倦怠。处于新媒体环境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必须要与时俱进。然而,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新媒体还处于初期的摸索阶段,单纯依靠新媒体平台难以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因此在现阶段,高校应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媒体主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结合,一方面依靠传统课堂的形式维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和权威性。另一方面,通过在新媒体上的即时交流与互动,建立更易被大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关系,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A].1999,(11)

[2]匡文波.新媒体概论[A].2012,(07)

[3]宋姣.简论新媒体的发展及其影响力[J].传媒观察,2009,(03).

[4]杨华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理论观察,2010,(06).

[5]郭俗丹.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理论探索,2011,(07).

[6]卢昌军.新媒体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8)

[7]张英杰、杨延生等.高校媒体整合与校园文化引领[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04)

杨寒,女,籍贯成都,成都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群体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