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办好电视春晚的三点思考

2015-02-26 11:34:56李春生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民族

李春生

(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民族地区办好电视春晚的三点思考

李春生

(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本文从民族地区办春晚的实践出发,就地方台春晚与央视、省级卫视春晚之间的关系,晚会与观众互动的本质,以及如何真正体现民族地方春晚特色,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央视、卫视和地方台办春晚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相得益彰的独到的见解。

互补;相得益彰;互动;接地气;共鸣;地方特色

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写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燃爆竹、包饺子、除夕守夜、拜年等等,每当人们回味这些传统年俗的时候总会不由地想到春节联欢晚会。的确,已经延续了30多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已然成为“中国年”的一个新传统,它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不仅为国人所津津乐道还远播世界。以至有人称它是:“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中国民俗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着力点”,[1]被誉为现代生活的“新年俗”。尽管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和争论,但作为年文化的重要载体,春晚的巨大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办“春晚”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为各电视媒体所垂青,越来越多的卫视台和城市台投入其中,都想在这个极具挑战与诱惑力的舞台上有所作为。那么,对于实力远逊于央视和省级卫视台的城市台来说,特别是地处民族地区的城市台,要怎样才能办好春晚呢?自1997年我们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台办了第一次春晚以来,近20年间我们多次举办春晚,特别是近年来,我台的春晚连续在全国电视文艺晚会“春晚奖”的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笔者作为主创人之一,探究其创作实践所得,深感有三点值得注意和借鉴。

一、央视、省级卫视及城市台等各级台春晚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竞争的关系,还应是互补的,相得益彰的关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竞争是需要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的,而央视、省级卫视、城市台春晚分别置于不同的三个层面,何来竞争!所谓竞争,多是因为自己站错了位置犯了定位错误。央视虽然占尽资源优势,但它承担着“建构国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政治任务,[2]所面对的是全国和世界,这一定位的高度决定了晚会,无论是主题的立意、节目的选择、还是舞台的设计等等,都必然要以全国性的共性的东西为主,这样便无法面面俱到地顾及各地域之间的特殊性,然这个缺憾恰恰可由省台和城市台来弥补。明白了这个道理,对城市台而言,就可扬长避短,将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领域里,激发出潜能,使其充满活力与新意。譬如,我们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是一个有着260万人口和25万多平方公里广袤土地的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说是处在特殊地缘和多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地区,若办好地方台春晚对于增强民族团结;凝聚对国家的向心力;促进经济发展与和谐家园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作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得到生活在这里各民族观众的认同,明确了这个主旨和定位,我们的春晚,从舞台设置、节目编排、到整体创意上,就有章可循尽显地域特色,同时还力求与央视春晚形成互补的效果。这就需将央视春晚与地方春晚一起放到地方年俗的背景下来统筹考虑,央视春晚经过30年的举办已经充分地仪式化了……央视春晚在除夕夜这个“神圣的时间”秉承了除夕夜所具有的“元一”性质,[2]显然,央视春晚在除夕夜的“元一”性是不可替代的。可地方春晚如果缺少这种“仪式体验”不得不说是极大的缺憾。

作为呼伦贝尔的主体民族蒙古族过春节,分“别岁”和“迎新”,迎新在年三十除夕夜,别岁则是在腊月二十九,也就是“小除夕”,这一天家里制备酒宴,人们往来拜访来“别岁”。这同样是个“神圣的时间”,于是,我们的春晚就选在这一天首播,这样就与央视春晚相得益彰,使这里极具地方特色的“中国年”更加吉祥、幸福!

森林中只有大树没有灌木和小草,不是完整的生态,举办地方春晚的价值与生命力便在于此。

二、与观众互动不在形式上,而是心理情感上的共鸣,其产生心里共鸣的关键在于接地气

春晚要办好,就要不断有所创新,力求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有所突破,近年来,“互动”一词似乎成了这个探索领域的前沿热词。可若单纯地追求晚会的新颖独特,把互动形式放到这上面去考虑,则往往会流于形式,但若是从地域民俗文化基本特征出发,针对受众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和调研后,再去寻觅互动模式,则会事半功倍。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法则,对于办好地方春晚同样重要。春晚要接地气,才会有活力。创新和心灵互动的灵感是在接地气中产生的。早在1997年,我们第一年办春晚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接地气就大胆地将春晚的舞台搬到了牧场、学校、医院、边防哨所和工厂车间,于是民族团结的故事让你感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令人鼓舞;百姓的心声竞相倾吐;欢歌笑语中一起来祈福。特别是晚会结束时的一曲齐声高唱歌唱祖国更是将各个分现场与主舞台紧密地结合起来,恰似“天高云影共徘徊”,后来听说许多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这种互动是发乎于心的共鸣。在后来的春晚创作中把舞台艺术与实景采拍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我们的春晚与观众互动的效手段。而春晚也因接地气更突出了民族性、地域性,并由此升华出它鲜明的时代性和国际性。可见,接地气不仅是地方春晚与观众心灵互动的必要条件,也是整台晚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当然,春晚的互动和接地气并不在于非得苛求或拘泥于某种形式或方式,它是自觉的意识、它的理念随心而动,从春晚地筹备策划开始,直到春晚结束后对观众的反馈调查,它融会贯穿,践行于春晚创作的始终。

三、体现民族地方特色,其实质是在塑造地区与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群众的整体形象,且内化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同圆中国梦的正能量,它重在提炼民俗和民族文化的精髓

地方春晚如果体现不出地方特色无疑是失败的。那么春晚要体现的地方特色是什么?拿呼伦贝尔市来说,就是塑造出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形象,将一个欣欣向荣的各民族兄弟心手相连的幸福家园展现出来,并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正能量和软实力。近来经济发展滞后的“东北现象”引人关注,而较长时间以来一些文艺影视作品中对东北人形象的塑造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引起了“东北人咋被整成这形象”的讨论。这二者之间是否有着某种联系不可妄言,但一个地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形象肯定是助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民族地区要在春晚上正确塑造好少数民族形象,必须注意把握各少数民族的本质特征,切忌抱有单纯猎奇娱乐的心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注意反映本地民众的真实生活和精神风貌,实现对其地域人文形象的准确再现。

呼伦贝尔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入乡随俗,形成了以蒙古族心胸宽广,质朴、刚毅、热情、豪放等性格特点为主的呼伦贝尔人性格特征。确定了性格特征怎样通过春晚这个时空有限的舞台,把它生动地展现出来呢?有一条途径值得探索,那就是借助家乡的人才资源去提炼民俗和民族文化的精髓,再尝试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完美地表现出来。于是我们长期与呼伦贝尔歌剧院等文艺团体合作,千方百计地借助本地的人才优势,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稳定的春晚创作班子和演出队伍。

我们是怎样做到让这样一支原本松散的创作队伍形散而神聚呢?在腾格尔那首传遍世界的《蒙古人》中,反复吟唱的只有一句歌词“这就是蒙古人思念故乡的人”,是的,呼伦贝尔人是特别热爱故乡的人,于是我们把这朴素真挚的情感变成了办好春晚的宝贵资源。我们春晚中所有的演员都是当地或是从呼伦贝尔走出去的,他们中有吉祥三宝一家,乌兰托噶、克明、张秋歌、乌兰图雅、格日力、宝音德力格尔等等在全国有影响的歌唱家、艺术家,还有同乡特约嘉宾,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等。当然将家乡的人才荟萃,为的是绽放出带着乡土芬芳的绚丽艺术之花……《舞动的草原》《划过天空的翅膀》《呼伦贝尔人》《吉祥三宝》《白马》《忠实的心啊想念你》《火红的达子香》《蒙古之源》《敖包相会》《吉祥呼伦贝尔》等等,单从这些歌舞、歌曲精品节目的题目中就可见一斑。正是这些凝练了呼伦贝尔民俗和民族文化精髓的艺术精品,准确生动地体现了呼伦贝尔的地方特色,和呼伦贝尔人的精神风貌,它内化为热爱家乡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外化为同圆中国梦的正能量。它借助地方春晚的平台,靠地方特色的品牌,和文艺精品的翅膀将这种正能量远播。

实践出真知,以上便是笔者在地方春晚创作中感触最深的三点思考,观点是否有偏颇,还有待于在进一步从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

[1] 冯林.洗尽铅华更从容——春晚在民族气质养成中扮演何种角色[J].电视时代,2010(02).

[2] 吕新雨.解读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J] .读书,2013(1).

[3] 耿文婷.央视春晚的文化使命[J] .艺术学界,2013(01).

G229.27

A

1674-8883(2015)22-0111-01

李春生,男,主任编辑,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部主任。

猜你喜欢
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民族
复兴
中国火炬(2023年4期)2023-09-22 12:40:12
我们的民族
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卡伦敖包清理
草原文物(2020年1期)2020-04-13 00:48:42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金桥(2018年8期)2018-09-28 02:29:46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9
银色的呼伦贝尔
草原歌声(2017年1期)2017-04-23 05:08:52
呼伦贝尔之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