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灵
(《检察风云》杂志社,上海200030)
“互联网+”时代新闻出版业运营模式管窥
黄灵
(《检察风云》杂志社,上海200030)
阐述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出版业运营模式的新变化和新趋势。根据美国相关“互联网+”拓展出跨界物联网的全新理念,分析了我国当前新闻出版运营的实践模式和数据,勾勒了未来新闻出版业可操作、可复制的运营模式新蓝图。对于打破当前新闻出版行业运营困局,改革创新,借用互联网平台开展跨界合作,进行了大胆的前瞻性思考。
“互联网+”;物联网;新闻出版业运营模式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兴起[1],如同我们通过网络将自己的意识延伸为全球意识,所谓的“互联网+”便是将自己的周围神经系统扩展为物联网。对新闻出版而言,它是不同以往的技术大平台和媒体的联姻,将随之孕育出完全不同的媒体运营模式。
“互联网+”[2]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正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传媒业态。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并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几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作为传统新闻出版行业,“互联网+”的脚步也没有停止。目前,全国9 846种期刊中,在印刷版中标明网址的4 270多个。其中:①独立自办网站950多个;②借助数据库平台和网络出版门户1 160多个;③借助单位或行业机构的网站2 000多个[3]。2014年,中国数字出版收入超3 300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14.3亿元,电子书(含网络原创出版物)达45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达10.5亿元,博客达33.2亿元,互联网广告达1 540亿元。在政府和企业的合力推进下,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2014年数字出版同比增长 33.36%。《2014 —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指出,未来中国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战略部署的有力推动下,传统出版单位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思路更清晰,路径更明确,视野更开阔,业务布局更精准,将涌现出更多新产品、新形态、新模式。同时,新闻出版业与教育、科技、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将加强。
本文基于这一时代背景,结合各个行业的成功经验,展望未来新闻出版行业的“互联网+”运行模式,供专业人士作为改造和搭建媒体平台的参考。
众所周知,要运营一个相对稳定的媒体公司,除却主营业务,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媒体运行的投资和收入来源这两个关键问题。
当前,传统媒体之所以走弱是因为读者渐渐改变了从报摊和邮局购买纸本新闻产品的消费习惯,转而投向免费的网络快餐;而迅速转型的大部分数字媒体之所以没有盈利,也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培养起读者付费阅读的消费习惯,也没有相应的广告收入,这绝不是一个产业可以持久维系的生存模式。
从前,借着纸媒这一载体的传统发行手段,媒体运营者由高端广告和发行中获取利润,但随着网络传媒的发展,纸媒相关客户也随着读者数量的减少而递减。那么,“互联网+”时代,传统新闻出版媒体究竟要如何转型、何以为继呢?
其一是仰仗政府的政策支持,其二是依靠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类投资盘活资源。
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2014年新闻出版项目获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21亿元,获得中央文资办支持的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方向项目达77个,获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27亿元,累计获得支持资金超过10亿元。除此以外,数字出版获得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迅速,2014年新增加51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所披露的40只基金总募集金额高达1 196.85亿元,文化产业迎来融资上市潮和跨行业并购重组潮。
举例而言,第一财经是国内唯一一家集广播、电视、日报、网站、杂志于一体的专业财经传媒集团,其控股股东正是上海文广集团(SMG)。2015年6月,马云投资12亿入股该集团,与上海文广集团(SMG)初步达成在商业和金融数据服务、财经资讯领域战略合作意向。该项目将以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作为合作平台,借助各自在数据、资讯、技术、研究和市场推广方面的优势,携手进军数据服务领域。这便是“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借助互联网打造的物联网达成的较为成功的跨界合作、吸纳资金案例。
此外,未来媒体还可通过以下模式,吸纳资金,盘活资源。
1.1众筹出版,内容为王
未来,就投资而言,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委身投靠投资大鳄、搞软文通稿贩卖版面这种难堪的局面一定会得到扭转。当我们期待看到更纯粹和有良心的精神产品时,我们已经可以逐步通过互联网众筹的融资模式,将志同道合的投资客,从互联网所能触及的每一个神经末梢聚集一处。资本不论地位、不论多少,聚少成多,聚沙成河。互联网众筹出版,将为未来的媒体发展,引入一道源源不断的活水。从单品出版到媒体组建,其实以此类推,都能通过众筹融资维系。目前,一些微信大V已经开始通过读者点赞支付赏金的模式,吸引读者给自己认为有阅读价值的微信文章以一定的奖励,这或许会开启一种全新的付费阅读模式。
而众筹的出版资金,在完成产品回收后,可以按投资比例以分红的方式回馈投资客。就新闻出版媒体一般而言,前期建立品牌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时间,以培养相对固定的读者群。新闻出版媒体的盈利和电影相似,运作优秀的团队,其效益可能会以几何倍的速度增长,这也是不少投资大鳄青睐数字媒体出版的原因。
1.2广告黏合,贴补成本
此外,传统出版通过广告贴补成本,数字出版依然可以沿用。倘若您需要免费的阅读,先浏览下广告,如果您不想耽误时间,则请付费去除广告窗口进行纯阅读,其实这个手段在需要购买版权的互联网视频节目中已经开始使用。
当然,由于计件模式比较繁琐,对于媒体集团而言,主要还是以内容包月、打包等模式计费,较为合理和便捷。事实上,每个读者网络阅读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读者找到合自己胃口的网络入口时,或许更愿意在几个习惯阅读的领域完成自己的浏览。比如,我们的微信圈是各类自媒体的活跃地,阅读者通过推荐和转发,在分享咨询时,将趣味相同的人集结在某个自媒体周围,在类似多维度的空间,自媒体可自由拓展,不存在零和博弈的排他性。此时,广告商当然也可以自媒体的身份发送各类咨询,但很明显,相对而言商家的公众号,内容较为淡薄,黏合度较低,正因为如此,他们还是需要借助专业的媒体公众号依附,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广效果。此时,广告和点击的收费就可以起到收回投资并盈利的作用。
1.3二次销售,盘活资源
传统媒体对于内容产品都是一次性销售。但相对而言,一些期刊却可以通过对内容的重新策划和包装,进行二次销售。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期刊可以通过发行图书、有声读物、数据库下载之类模式盘活资源。比如笔者所在的《检察风云》杂志,每期都有相对固定的栏目,像《案件聚焦》《反腐报道》《权益纷争》这类栏目,就能以案件类型打包的模式发行图书,制作有声读物,打包加工成剧本、视频宣传教材等。作为追求内容做深、做精的学术类媒体,内容的多次加工和销售,更是盘活资本的有效途径。
在“互联网+”时代,媒体的组织架构或许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事实上,在大数据时代,对于数字出版而言,哪怕整个公司人员都处于移动办公状态也不会存在什么问题。大数据时代,在O2O的模式下,人们可以通过物联网在家门口完成日常生活的大部分货物采购和文件收纳,这对未来交通堵塞问题严重的超级城市而言是一大利好。当3D打印能成为私人订制、生鲜水果不再依赖地理环境时,媒体可以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物色自己的员工,为其私人订制数字读本和纸本。目力所及的“互联网+”,已经在迅速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物联网,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也将不断打破壁垒,展开跨界合作,焕发出新的活力。
2.1以主编为主脑的出版管理团队
未来媒体,依旧是以内容为王,主编是不可或缺的主脑,一方面他可能是媒体品牌的代言人;另一方面,主编要通过自己组织的内容产品的销售,向董事会和员工负责。
2.2以脑库为组织形态的内容编辑团队
笔者认为,对未来媒体的内容团队而言,独家权威的脑库是媒体的珍贵资源,编辑一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闻和出版敏感度,另一方面还要培养能从大数据中找到可以为我所用的作者资源的判断力。21世纪,一个衡量实践能力的新方法,就是看谁能快速地在互联网上查到相关信息。编辑不但需要有强大的策划能力和专业的编校能力,还要具备强劲的搜索力,这也是未来编辑所必备的职业能力。
2.3全方位服务的技术团队
对于数字媒体公司,开发建立数字平台、为内容制作者提供一站式便捷技术服务、提供脑库和编辑系统管理、提供线上人员及财务管理等,都可以通过技术团队完成。这类工作,取决于公司规模和投入成本,小公司前期平台构建的项目可外包完成。事实上,在数字媒体的技术团队中,已经悄悄出现了无人飞机、自动跟踪摄像等高科技产品,许多工作已经不需要我们亲历亲为,未来的技术会为数字出版提供更为便捷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将推动我们的社会、文化、政治、商业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全球意识将随之出现,并呈指数增长的数字信息深刻重组。在人类有限的生命中,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容量阅读文本,这都需要仰仗技术团队保驾护航。
3.1“互联网+”时代由主编杂志转化为读者杂志
在传统媒体中,很多期刊就是体现主编口味的媒体,其个人的喜好和意志,将通过编辑和作者,落实于内容制作中。
而“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需求已经可以通过大数据研究,一步到位。因此,以往以主编经验和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内容选题设置,将渐渐转换成数据为王的选题把握模式。通过近期调查发现,期刊业逆势而上的小众媒体正在成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而小众期刊最主要的优势就是读者定位明确,内容有针对性,采编具备一定的专业专注力。未来,采编内容的角度,将从主编的填鸭式策划,转换为满足读者需求的内容服务式。
3.2数据分析员,成为媒体不可或缺的新角色
在“互联网+”时代,以往传统的读者调查之类的原始模式将被淘汰,能够在浩瀚的大数据中,准确分析读者定位、特点、阅读需求、口味变化,为内容策划提供精确有效的信源,这类人才将成为出版市场的新宠儿。
3.3纸本出版转型为精神产品中的高端定制
当您的阅读,变成可以不断反复、沉淀,并且可以变成一种不定时的习惯性阅读,比如世界名著、枕边书、专业读物等,你可能希望自己能回归传统的纸本阅读,在阅读的时候能与纸本、装帧等等构成一种贵族般的精神交流。这时,您或许就需要一本私人订制的读本,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纸张、装帧、开本,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这类能够满足私人个性化的小众出版,在国外已经开始出现。
或许,“互联网+”时代,图书个性化、贵族化也将会是一种趋势,纸本出版并不会因为数字出版而消失,反而会找到更适合的内容载体,比如名著、休闲读物、艺术鉴赏读本等。借助“互联网+”,纸本出版也将通过物联网的模式,打通其销售的任督二脉,找到一片新的蓝海。
3.4新瓶装旧酒
对于纸媒来说,以往过了发行期,内容可能很快就随着其物理载体一起贬值了。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您可以分分钟在茫茫数据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并且根据策划选题的主线,将过往出版的内容组合成一本相对独立的专辑,这就如同以往CD歌曲专辑或串烧,组合模式灵活多样。将内容多次加工、包装出售,这也是出版社经常用的办法。其实对于媒体,特别是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媒体而言,这是一个不能浪费的资源。强大的数据库,是出版业的根基,中华书局就是通过对过去出版的古籍资料的整理,转化为数据库,卖给国外的图书馆,并提升了其在业界的声誉、地位和市值。
3.5开启有声读物时代
由于阅读文字需要一定的视力和专注力,一些老年读者和脑力劳动过度的读者渐渐退出了文字阅读的队伍。在大数据时代,有声读物已经渐渐成了读者业余时间的阅读新宠,哪怕是开车、做家务、茶歇时间,它都能伴随你左右。而今的数字广播,已经从播音员念稿时代,转换成了个性脱口秀时代,财经脱口秀、长篇小说、生活百科,内容不一而足。甚至一些法律新闻案件,也被转化成新闻故事,搬上了网络广播的故事会。所以,出版数字有声读物,不但能服务于学龄前儿童,还能带领老年朋友与时俱进,并且省却低头族的用眼时间,这都是“互联网+”时代未来媒体光荣的职责。
总之,“互联网+”时代,当大数据给新闻出版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物联网系统后,新闻出版的运营模式,无论是投资模式、盈利模式、媒体组织框架还是内容制作模式,都会有一系列新的变化。从上级拨款到众筹出版,从发行渠道垄断到开启全球物流网,从主编式团队到脑库型团队,从主编口味的读物到读者口味的读物,一系列变革将会给新闻出版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
[1]阿尔·戈尔.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82.
[2]百度百科.互联网+[EB/OL].[2015-08-0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QLOWAQIieeGQWeagAG3F9CS 1yqVFblDW-91snxI4Cz3_Bo_ZFOaH3kjwaLnbXc7w2dxkk0CmmMWMLJmeAPtVK.
[3]红雨.2014数字出版收入超3300亿元[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