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戏剧创作呈现不同的面貌,遵循不同的原型模式,有故事原型、人物原型、结构原型。本文便以这三个原型为基础论述中西方悲剧创作的不同倾向。
西方文论中一个重要流派就是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他说:“文学产生于神话,文学是神话性思维习惯的继续。因此,神话模式——即有关神的故事,是一切文学模式中最抽象、最程式化的模式。”原型是文学作品最直接最广泛的母题。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传承,中西方文艺作品在原型体现上存在诸多差异。鉴于此,便从原型角度来看中西方悲剧创作的不同倾向。
1 故事原型的改编,伦理道德的局限与人生困境的思考
在戏剧创作中,剧作家们大都喜欢从神话传说或历史中寻找原型并加以改变使之能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态度。无论是《窦娥冤》还是《哈姆雷特》都不是原创,《窦娥冤》直接继承东海孝妇的故事框架,并在三年不雨的基础上,增加了另外两桩誓愿强调冤屈。然而,那两桩誓愿也是有原型的,窦娥唱到“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是窦娥三桩誓愿原型的直接呈现,因为有了望帝化杜鹃,苌弘忠而被杀, 鲜血化为碧玉,邹衍怀忠遭谤,仰天大哭,五月飞霜等故事,才有了窦娥义愤填膺的誓愿。《窦娥冤》是社会性的悲剧,而《哈姆雷特》却是性格的悲剧。
在莎士比亚之前,有关《哈姆雷特》的题材就有几个版本,其中以托马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剧》最出名。莎士比亚在内容和形式上对这个复仇故事进行创新,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命运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前途的深切关注,从而使之成为欧洲戏剧史上的奇观。哈姆雷特的悲剧在于人自身局限无法对抗强大命运。复仇故事在中国以《赵氏孤儿》为典型,却明显与《哈姆雷特》不同,赵氏的复仇是在封建等级内部进行的,重在体现封建社会的忠义思想。《哈姆雷特》却重在人的觉醒,人本质的思考。
2 人物原型的选取,柔弱女性与健壮英雄
人物是戏剧的核心,西方悲剧一般选取伟大人物,他们不是神灵,就是王子,国王等声名显赫者。而中国悲剧却选取弱小人物,他们大多都处在社会下层,市民,农妇,甚至是娼妓。悲剧主人公性别的差异,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中国的悲剧主人公多为女性,首先源于原始的女性崇拜。蒙昧时期,凡能创造生命的都被当成神物,所以关于造人以及补天等的传说都以女性为主体,随着社会发展,父系社会逐渐居于主体地位,人们开始欣赏女性的阴柔之美。于是,各种各样柔弱美丽的女性开始供人们欣赏取乐,即使是悲剧也不例外,崔莺莺与杜丽娘等原型就是洛神,她们美丽多情,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与洛神精神一脉相承。其次,社会价值导向与审美心理决定了柔弱善良的女性成为戏剧的宠儿。中国悲剧强调人物的无辜性与正义性,体现浓郁的人情色彩。女性弱小易受迫害,她们易成为人们同情的焦点。当她们受到摧残而走向深渊时,才能越发表现出人物的正义和无辜,以及结局的凄惨和痛苦,从而使人产生爱怜、同情之感。可以说,中国的悲剧源于人们的同情心,他是外显的,情节的悲剧。但西方悲剧却是内在的,命运的悲剧。
西方戏剧源于宗教祭祀,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严肃的格调,强调崇高,要在故事发展中显示人的精神与性格。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毁灭是悲剧亘古不变的主题,西方悲剧严守这一准则,每一个伟大的悲剧,都有一个伟大人物的毁灭,尼柯尔说:“一切伟大悲剧的主要人物都只能是一个男人。”因为男人具有强健的体魄,坚毅的品格,能够达到庄严的境地,于是俄狄浦斯的毁灭,哈姆雷特的毁灭等都成了经典。
中西方悲剧这种两极倾向有其各自深刻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精神渊源。
3 原型结构的传承,中庸思想下的乐感文化和西方哲学上的悲感文化
有学者认为中国戏曲自古就没有悲剧。这种结论的得出主要源于中国戏剧的结构。中国人历来信奉中庸思想,在戏剧创作中,亦以中庸为主导,即便是悲剧,也会以大团圆来收场,这与西方一悲到底的悲剧观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以西方悲剧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戏剧,自然会觉得中国无悲剧。同时,中国戏剧产生于民间,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供市民阶层消遣娱乐,充满乐观主义精神。中国戏剧最重视的是娱乐性,即使悲剧也是为了取乐,它是乐感文化的代表,而西方戏剧是一种悲感文化。西方哲学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达到了一定高度,明白人生在本质上是悲观的,因为人生太有限了。于是,悲感文化成为西方悲剧创作的指导思想。俄狄浦斯不断与命运抗争,却还是落入命运的罗网,最终毁灭。在这种悲感文化的影响下,西方悲剧讲究一悲到底,要让主人公悲惨到底直到毁灭,从而达到悲剧的崇高境界。
原型的影响激励着我们,因为它唤起一种比我们的声音更强的声音。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原型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深深地潜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中西方戏剧原型形象的不同展现,体现了中西方悲剧创作的不同倾向,这也是两种文化的差异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