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莹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 150028)
在我国对舆情的系统性定义最早是由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的王来华提出的。主要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华中科技大学的曾润喜认为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某一载体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舆情的定义包括主体、客体、信息、载体等要素。主体是舆情活动的发起者,客体是主体的舆情活动所针对的对象,信息是舆情事件,载体是传播舆情事件的媒体渠道②。顾名思义,网络舆情就是以网络为载体的舆情活动。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介,随着Web2.0的发展,更是为网络舆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网络舆情的表现模式除较为传统的新闻评论、BBS论坛外,又增添了博客、播客、聚合新闻(RSS)等新型模式。除此之外,个人网站舆情和手机舆情也逐渐成为网络舆情的新模式。近日发布的《2014年全球社交、数字和移动》报告显示,中国有13.5亿人口,城市人口比例为51%,其中互联网网民比例为44%,达5.9亿人;QQ空间活跃用户达6.23亿,中国手机设备持有量超12亿台。可见,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为网络舆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任何人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参与到网络舆情中来。一方面,大众对网络舆情的监督作用开始凸显;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防止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
1.3.1 直接性
网络的普及和各种网络舆情的表现模式的产生,使得当今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电脑、手机等设备,在QQ、微信、贴吧、博客、论坛上发表或转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种网络舆情活动是直接即时进行的。
1.3.2 多元性
网络舆情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网民的社会阶层、文化水平、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的多元。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发布、转载和关注自己所感兴趣的事件。这些事件包括诸多方面,可能是积极向上的,也可能是消极负面的;可能是有关文化教育的,也可能是有关娱乐八卦的。即使是对特定的网络事件,每个人的看法也会不尽相同。网络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相互交流意见的大平台,促进了网络舆情的多元化发展。
1.3.3 隐蔽性
由于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空间,网络舆情自然也具有隐蔽性。在网站、论坛、贴吧上大多数人使用的并不是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真实资料,这种匿名性促成了网络的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了人们宣泄日常生活压力的场所。这种隐蔽性对于网民也是一种保护,可以使人们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放松。但是,网络的监管问题则需进一步加强,以避免个别人或组织在网络上随意散布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并通过网络舆情形成舆论,从而对社会产生危害。
1.3.4 突发性
网络舆情事件一般比传统媒体报道的事件更具有突发性、时效性。能够很快吸引人们的眼球,引发人们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见解,并且快速形成舆论,甚至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该事件快速采取行动,并且网络舆情的规模会随着突发性事件的重要程度的上升而增加。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媒介为传播载体,通过某个事件,来反映人们的意见、态度、情感。可见,网络舆情一定要通过互联网媒介才能得以实现的,在现实世界中,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可以成为网络舆情的传播媒介。网络舆情必然需要通过事件本体来反映人们的态度和观点,从而最终形成网络舆论。所以,我们可以把网络舆情的起点界定为舆论事件在互联网上的生成,把终点界定为网络舆情事件通过人们意见、态度的集合,最终形成了舆论或衍生为现实生活中引发的一系列相关行为。
“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单一事件、一连串事件、一组事件和混合事件四类”③。
2.2.1 单一事件
指在一段时间内,网络舆情事件虽然发生,但是人们仅就这一件事情进行讨论,并没有持续的相关事件的发生,也没有与之相类似的事件来进行比较。是网络舆情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属于就事论事型,与其他舆情事件关联性较弱。这种时间发生后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影响也不是那么深远。
2.2.2 一连串事件
类似新闻报道中的连续报道,一般由于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当发生某些较大的突发性事件时,人们会对其进行持续关注,尤其是相关事件在短时期内发生次数较为频繁的,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热议,从而把一连串的事件归为一个集合。例如近期的几例女大学生受侵害的事件,由于事情的发生时期临近开学,又在短时期内发生多起,更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2.2.3 一组事件
不同背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因为某种内部相关的联系,而引发人们对不同事件相似的观点态度。这些事件有大有小,事情的重要程度也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却能引发人们相同的思考。比如,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苏丹红、三聚氰胺到地沟油,这些危害食品安全的事件虽然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后果不同,但是都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类健康问题产生的担忧和反思。
2.2.4 混合事件
混合事件是一连串事件和一组事件的混合,一般用于重大事件,这类事件影响深远、涉及内容广泛。比如马航失联事件,马航失联引发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一连几周登上了网站的头条,在失联后的一段时间内,每天都有关于事情最新进展的新事件,并且这次事件使人们联系到了以前飞机的种种失联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飞机安全等相关方面的关注。
网络一方面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渠道,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网上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传播。这些不准确的信息经过多次炒作、传播等会引起很多网民的注意,很有可能形成误导民众的网络舆情事件,容易引起较大的舆论后果。所以,在发展网络科技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监督,尽可能保证舆情事件的准确性。
我国的网络舆情研究始于2005年,属于近期发展的新型热点问题。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但是,从数量上来看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且研究深度相对较浅。对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急需加强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这不仅可以为我国网络舆情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还可以针对如今网络舆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提供依据。
面对海量的网络舆情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检测,就必须依据先进的检测软件,运用搜索引擎等技术来实现。我国现有的网络舆情检测技术包括:网络舆情采集与提取技术、网络舆情话题发现与追踪技术、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技术、网络舆情多文档自动文摘技术等。但是,由于网络舆情涉及的社会层面比较复杂,网络舆情检测软件还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才能保证检测的全面性。
网络因其直接性、隐蔽性等特点,在享受信息便捷传播的同时,也给监督工作带来一定的障碍。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如果单纯仅靠网民的个人自律,很难确保网络舆情事件的真实性。所以就必然需要政府在监督方面加强力度,及时将网络舆情事件引导到正确的、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路上来。■
注释:
①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②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共享资源研究[J].情报杂志,2009(8):187-191.
③高承实,陈越,荣星,等.网络舆情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情报杂志,2011(1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