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缪亚春
用“大历史观”进行教材“二次开发”
——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为例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缪亚春
教材的“二次开发”,越来越受到许多教师的认可,并发自内心的去运用。可是,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调整和加工”及其“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时,怎样做到“适度”、“合理”,“更好地适应”教学和学习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迷茫。文章从“大历史观”的视角,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为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提出一些有益的见解。
二次开发 大历史观 适度合理
所谓“大历史观”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横向的,即把历史事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量;二是纵向的,即把历史事件置于一个长时段中进行综合分析。下面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为例,谈谈自己在教材“二次开发”实践中的体会。
人教社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共有以下三个子目: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其中“张骞通西域”一目的主要内容是:(1)西域的位置、出使的背景;(2)出使的目的、出使的过程;(3)出使的结果、出使的影响。“丝绸之路”一目的主要内容是:(1)往来的人员、携带的物品;(2)途经的地点、海上的丝路。“班超经营西域”一目的主要内容是:(1)出使的背景、出使的过程;(2)出使的影响。
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在往返西域途中,张骞两次被匈奴所擒。虽然迟迟未得到张骞及西域的消息,但汉武帝仍然执行了反击匈奴的计划,于公元前127年派卫青发动了漠南战役,并夺取了河南地。公元前126年张骞终于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汇报了自己在匈奴及西域的所见所闻。因为张骞比较熟悉匈奴人的生活习俗及其所居住的环境,所以在公元前123年,他被任命为行军向导,随卫青大军反击匈奴。此战,汉军大获全胜,张骞因功受封博望侯。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发动河西战役,并夺取了河西走廊。经历了两次打击后,匈奴势力衰弱,单于为避汉军锋芒而远走漠北。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发动漠北战役,进攻匈奴王庭。为配合这次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取得反击匈奴的彻底胜利,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劝说乌孙王东返“天山祁连间”的故地。张骞虽然未能说服乌孙王共同夹击匈奴,但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时,乌孙国使团随同到了长安。见汉朝富足强大,乌孙决定与汉朝和亲结盟。由此可见,张骞两次出使,均肩负着汉廷的政治使命,以解决匈奴问题为主要目的。
从较长时段看,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也有着内在的关联。经过数十年的激战,公元前60年匈奴势力被迫从西域撤退,西域诸国归附汉朝,汉朝设置都护府管理西域。张骞的“凿空”之行,加速了丝绸之路的形成,促进了汉与西域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但西汉末年,政局动乱,从而影响到了对西域的管理。匈奴势力重新控制西域,丝绸之路也多次中断。东汉时期,洛阳一位替哥哥抄写史书的年轻人,为张骞的经历所激励,他推开砚台,扔掉毛笔,慷慨陈词:张骞立功异域,我怎么能在书堆和笔砚间虚度年华?这位投笔从戎的年轻人就是班超。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控制,并担任西域都护,从而恢复了丝绸之路。可以说,班超出使既是受张骞“凿空”精神的鼓舞,又是延续张骞所建立的功勋。
从更长时段来看,张骞所开辟的“东西方交通之道”,在“文明或文化上的意义很快就超越他出使的政治意义”。通过课程标准也可以看出这一层意思。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内容中,关于“中外交流”这一主题的要求还有:“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汉朝的中外交流,为唐宋时期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了解汉代的中外交流情况,也有助于认识清朝闭关锁国的危害。从课标的学习要求看,教师还需关照唐宋乃至清朝时的中外交往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外交流”的深刻涵义,以及加强“中外交流”的必要性。
这一“文化系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其突出表现为:(1)中原地区的丰富物产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域、中亚、印度、波斯、阿拉伯和地中海区域。丝绸、瓷器、茶叶、纸张等,冶铁技术、水力技术、金银器皿和工艺品、钱币、雕版印刷、炼丹术等传入西方。西方物质文化也传入中国。(2)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印度和波斯帝国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如天文学、历法、数学、医药、建筑技术、制糖技术、制玻璃技术、制酒技术、缝合木船技术等传入中国。(3)丝绸之路的开辟,为各种宗教文化传入中国提供了条件。(4)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5)伴随着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希腊罗马文化的交融,多个民族的融合出现了。
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重要历史现象的出现,都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与特定时期的社会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现象,对于历史的影响也不是短暂的,甚至有些历史事物只有经历长时间的考验,才能发现其历史价值。因此,在对重要历史事物进行“二次开发”时,运用“大历史观”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