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新闻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急剧扩大,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些地方院校在新闻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进入了新媒介时代后,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成为高校新闻教育的首要问题。
1998年,新闻传播学被升格为一级学科,随后中国新闻教育急剧升温,短短几年时间,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诸如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新闻传播专业也一跃成为热门专业。截止到2010年,中国已有800多所新闻院系,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共计25万余人。而这800多所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地方院校占了绝大比重,一些师范类、农林类、理工类等地方院校都踏上了新闻传播专业快速扩招的列车。
随着新闻传播专业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和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新闻人才供大于求;新闻人才培养理念落后、培养模式单一,造成了新闻人才培养同质化;新闻理论教学与新闻实践脱节……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新闻专业的发展,同时也是我国高校新闻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成为摆在了高校新闻教育面前的首要问题。
1 硬件是制约转型的物质基础
很多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创办时间短,设备和图书资源严重不足,师资匮乏,这些都是制约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因素。即使吉林省一些重点高校新闻专业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图书馆专业书籍相比于文学类等成熟学科严重不足,新闻期刊数量少且更新慢;一些昂贵的新闻设备如摄像机、相机、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等资源不足以满足学生需求。再就是地方高校新闻师资匮乏,青年教师居多,其成长还需要很长的道路。
2 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问题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和很多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如市场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新闻传播学培养的是“专才”还是“通才”是大家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如王韬认为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即成为“通才”,徐宝璜、任白涛、张静庐都持此观点。美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奉行的是新闻学课程以实务训练为本位观念,英国实行“学徒式”报馆训练,而德国和日本新闻教育则重学轻术。从我国高校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除了新闻专业课程,还开设了如文学类、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很多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一专多能”型新闻人才是我国新闻教育的理念。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很多高校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来适应时代对于新闻人才的需求,如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开设了“数字新闻传播专业”。
面对存在的问题和媒介大环境的改变,很多地方高校都纷纷开始尝试改革,以突破新闻教育困境,本文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进行探讨。
首先,实现了培养方案的调整。很多地方高校建立专业之初都是参考一些知名院校的培养方案,更有的直接照抄,缺乏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新调整的培养方案更加注重新闻专业能力的培养,在保留一些基础课的同时,加大了专业课的比重,重要的专业课增加实践课程设置,确保培养出新闻专业能力强、知识结构全面的“一专多能”型新闻人才;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专业选修课部分划为三大块:一是考研类课程,专为准备考研的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和拓展专业视野而设置;二是实践类课程,培养新闻从业人员专业技能,针对一些想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设置;三是创业类课程,为毕业后想进行个人创业的学生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课程选择,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差异化。
其次,课程设置突出地方特色和媒介大环境。如白城师范学院是师范类地方院校,新闻专业设置在文学院,学生除了学习文学类基础课程之外,还增加了一些基本技能考核:三笔(粉笔、钢笔、毛笔)书法、普通话等。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学校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增加了如网络新闻学、网络报纸编辑软件使用、在线上传文章等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能力培养。
第三,注重师资培养。由于新闻专业刚刚开办,师资不足,专业课教师趋于年轻化,学校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投资,开设各种专业培训课程,定期举行青年教师示范课,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除了学术型教师的培养,学校还从媒体聘请知名记者、编辑等从业人员来校做讲座,实现了双师型教学。
第四,加强新闻专业硬件投资和实习基地建设。文学院购进了新闻专业图书和期刊,设置系内阅览室,以满足学生需求;购置相机、摄像机等专业器材,满足学生实践课程需求,并且和传媒学院联合办学,实现实验室和师资共享。实习基地建设分为两大部分,除了电视台、报社等专业实习基地,还在学校广播电台、校报编辑处设置了新闻专业实习岗位,以提升学生新闻实践能力。
地方高校新闻教育在不断探索中寻找着适合地方和时代的发展道路,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复合型新闻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高校教育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