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转向在我国当代艺术中的应用与发展

2015-02-26 20:51:14
学术探索 2015年6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语言学语境

朱 红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语言学转向在我国当代艺术中的应用与发展

朱 红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内在语言以思维运行的方式指导外在语言为基础,使人类可以在进行社会行为时进行沟通,随之出现了以研究语言为其他学科服务的语言学。语言的本质在狭义上是指语言的结构、物理属性、发音方法和语音在传播中对生理的感知,但语言作为人类最基础的思想外延行为,还集中体现了语言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规律和对其他学科产生的震动和影响。从语言学来分析其他学科我们得出了内在语言即思想和思维指导一切学科的发展和变轨的历史规律,它涵盖几乎包括自然学科在内的所有已知学科的研究方向,尤其对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应用起到灵魂一样的作用。当我们面对林林总总的艺术流派和学说,无一不渗透着语言学所研究的哲学观、社会价值观等的“范式转移”。

语言学;转移;当代;艺术

语言的即时行为和历史语境含义在各时期都对时代艺术做出了思想指导。从古希腊到古罗马的建筑体系再到欧洲文艺复兴;从汉唐巍峨华丽的宫殿群落到明清简洁明快的红墙碧瓦;再到现当代以实用为目的高楼大厦,这都是思想理念的变化引出的历史艺术价值变革。20世纪的现代主义、象征主义、新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新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我国开放国门后集体走进了中国当代社会,这些以哲学为基础,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互相倾轧重合的艺术理念对当代中国艺术的形态和广泛意识形态做出了大范围的“范式转移”。从接纳融汇到冷静否定的过程就是语言学转向对我国艺术的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后工业时代经济模式对社会责任和价值观的冲击力的“范式转移”。

一、语言学转向的历程

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学开始的早期维也纳学派在分析哲学出现后提出,将形而上的空洞思辨转化为日常生活思考的形而下具体的语言指向,将主观印象和客观判断通过实践和思考的方式给出语境的真正含义,主客体的转变通过思维的运作产生的思想价值观转变。这种语言思维的转变不仅仅限于语言本身,已经进入到社科、人文、自然科学、艺术等领域。

当维特根斯坦推开哲学就是语言问题的语言学大门后,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在索绪尔那里就被解释成能够被随意链接的语义的共谋关系,在否定了先验和经验主义之后,这种结构性语言学又被斯特劳作为工具带入到人类学的土地上,之后不断有人将语言学代入到其他门类研究的方程式中,成为现当代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当罗兰·巴特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将知面和刺点的概念建立在集体经验主义和个人经验主义之上,由此就完成了语言学和符号学对能指和所指在结构主义对深层次内部语言的研究,文学艺术理论的又一扇窗被推开了,内部语言的合法性、重要性和社会群落意识形态达成了和解。但结构性语言学某些形而上的神秘色彩在元语言缺失的现实中,不能够解释语言的历史行径和变异,这就在理论上为解构主义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没有无记忆的解构。解构是一种肯定,一种投入,也是一种承诺。”德里达对言语和文字的区分开创了当代解构主义思潮,并被广泛地传播到社会各个领域,比如,建筑、绘画、文学、社科、自然等。这种突出个性、彰显自我、视一切中心论为虚无的理念在后工业时代成为主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的批判型理论从文学批判为媒介传入我国,并迅速占领了文学写作与批判高地,以新写实小说文本出发,把语言学的转向从文学作品介绍到可以触及的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一切反传统的思想建构被奉为设计创作和实施社会目标的思想基础。在语境观指导世界观的氛围中,构建了属于当代中国艺术挥发的精神家园,但这并不是解构主义最终的归宿,认识到解构主义对价值观念不能重建的危机之后,中国艺术将视觉和语境放归到传统国学天人合一的境界中,结合解构主义对现实社会的贡献,把属于民族的价值观转向重新建立在了民族性的基础上,从而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了既有中国古典韵味哲学观的伦理道德审美取向,也有属于泛欧价值的新超现实主义建构。

二、语言学转向在我国的传播与实践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在中国泛思潮涌现大致经历了从封建社会的瓦解、新社会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两个阶段。赵元任的《国语入门》奠定了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基础,并且一直对中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起到疏导和引领的作用。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提出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本质的相同与相异,给汉语在各门类学科中的使用提供了具有思想高度的理论依据,在语言的二元对抗中解读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播途径上解释了历史语言学的客观规律。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平行式语言学转向理论成建制被输入进来,既有结构主义的原始文本释义也有解构主义的散视观,结构主义完整的系统被大多数知识界认知,学院派和民间派的盘峰论战就是在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操持者之间展开的大讨论。

一直以来,朦胧诗被认作是当代中国新文风的引领者,而第三代写作和莽汉主义是颠覆这个引领者的解构主义代表。中国当代语言学从此开始了彻底的转变,把后现代的去中心论直接应用到可以设计的所有角落,从诗歌开始,波及了哲学走向、艺术价值观的重建、文学文本的消融性和零度情感的介入模式以及音乐界西北风强劲的突入。在并不完整健康的人文、社会形态下出现了各种样式的解构主义作品。由此引发的学科分工界限被逐渐模糊的横向联合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也完成了当代语言学在我国的栽培、嫁接、移植的工作。

1980年代北方艺术群体的横空出世,标志着旧的艺术观彻底被摔碎。随着85美术运动高调开始,如雨后春笋的各种艺术形式被我国一股脑地接受,达达、非非、抽象、行为艺术在短期实践中完成了国外几百年的发展路程,并在“黑猫白猫”理论的框架内完成了“政治波普”的合法化。就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生长出来的奇花异草,被更多人在广大社会氛围内接受并传播。社会经验被更加现实的玩世主义和媚俗艺术在明喻的语境内被原汁味地体现着,既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存在,也有迎合社会价值趣味的现实主义获取精神,例如赵本山的小品和沈浩波、徐江等的下半身写作等。1990年代后期出现的妄想与异形在艺术实践者的语境中被解读出对当代社会价值观遗失的社会批判。虽然学界对延安文艺座谈会到改革之前的艺术形式有封闭洗脑的片面解读,但不能否认的是后现代价值观立场的不在场表达方式已经在社会多个领域带来了负面价值影响。艺术是需要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语境去创作和解读,但并不是任何语境的存在都是带有正能量的语境,在自我缺损的状态下,语言学转向既给国内带来了新的艺术思维也给传统的价值取向带来了几乎不可修复的打击。

三、语言学转向给我国现代艺术带来的利弊

语言就是权力,在认识和认知意义上是语言学转向对传统语言学定义的消融。从语境即世界开始,先验性的语言经验值在后现代语境被彻底瓦解后,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以及结构主义被现实主义带到了批判严肃艺术中心和包容通俗艺术、艳俗艺术价值的边缘。这些理论都是以语言为前提,都对时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颠覆性震动。

后工业时代数字科学的迅猛发展,一切以消费为第一的艺术价值观也在我国悄然出现,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跨领域艺术形式、打碎逻辑性的非因果多元性审美取向将传统的价值观进行了社会性置换。一方面形成了国内百花齐放让人欣喜的艺术表达形式的包容性和新的理念对社会群体的欣赏贡献;一方面在政府放开的政策下,把语言权力转交给了艺术本身,但由此却带来了语言学研究缺失话语权的艺术庸俗化的后果。国人传统的士大夫精英文化被社会普遍性的扁平化娱乐化所解构,普通阶层话语权中的形而下被大力传播,这虽然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狭窄行动的拓展,但同时媚俗、低俗、恶俗充斥其中,在没有统一的价值观指导下迅速蔓延开来。为了追求物质带来的快感,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有集体放弃对本门类学术进行细致学习和再创造的倾向,这是解构主义带来的可复制性和快餐消费的结果。虽然这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同时也是历史语境在语言学转向后对历史的高度讽刺。这种外来文化艺术的接纳在包容下提供了这个时代的文本、影视、建筑……等标志性物件。

政府对艺术意识形态的放纵对语言学转向后解构主义的蔓延提供了温床,19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和现代中国出现的好多标新立异却价值观沦丧的所谓的行为艺术等,这些现实主义艺术观是不是艺术工作者要真正追求的呢?在很大程度上,模仿的直接结果就是死亡,是投机主义者的表现。幸运的是,1990年代后期,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开始对这些外来文化进行了反思,并付出了实际行动,小说家刘震云就说不要把我归入到新写实的概念下。大多数艺术家坚守着天人合一的精髓,在保证文化艺术领域的现实主义批判性的同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维护社会价值取向的正确性。比如有着中国现代写意马王的金威晰就在形象化和抽象化的处理上借鉴了离场后的在场感,古典与现代、中西文化冲撞的艺术尝试并取得了成功。

四、语言学转向在我国的特征及外部发展条件和形态转化

(一)语言学转向在我国的特征及外部发展条件

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的固定化使得人们接触到的艺术形式思维模式化,虽然这里面也有实践得出的结论,但不契合社会整体的需求。当经济浪潮席卷了神州大地,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政府对待艺术态度的转变,现实主义艺术的优越性很快就落地生根,也使得民族主义色彩隐退幕后。例如目前各种传媒的选秀节目的出现和节目中题材的大胆突破,这在197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这里既有结构主义的影子,也有现实主义的痕迹,更有后现代解构主义对话语权彻底放弃的第三方言论的收购。优越的经济条件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是对语言学转向在社会实践中最好的说明。从数到质然后又从质返回到数,这是现代艺术从极多主义到意派的发展和特征表现。

席卷欧洲和美国的金融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国内艺术界的有识之士开始警醒语言学转向给本土文化带来的人际学、社会家庭伦理学的冲击。在彰显个人魅力的同时,将艺术创作的话语权逐步收回,在语境内加入了经验值的培育,例如希望工程摄影作品中那个大眼睛的女孩。在自我消解话语权的同时把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善加入了人本思想,体现主观本位离场后给予作品客观立场的价值判定;在开辟了语言的能指后加入了所指的现实性,并不是所有的后现代解构主义都是可以利用,也不代表所有的后现代解构主义都是糟粕。

艺术是通过实践对经验的继承和颠覆来完成的,它既是外部环境决定的价值体现,也是单线价值和双线价值的缠绕,更是多线发展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正确道路,中国艺术从有的那天就具有所指的空阔性,在借鉴了语言学转向思潮后的能指的歧义性之后,就有了属于自己思想范畴内的流通和欣赏价值。2008年广州举办的“与后殖民说再见”的艺术展上就有了从国外到上海要坐三个小时的飞机和从天台山到上海也要三个小时的有趣调侃。这不是说明地域和时间的差异,是在表达中西文化在缩短中间的缓冲带。以前西方一方独大的思想在当今中国已经不适用,语言学转向的工作初步在国内完成,并且在适合的经济条件和政府意识形态转变的前提下,有了具有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的时代在线。

(二)形态转化中的视觉创作

形态是物质的也是非物质的,在西方的普遍理性时代,形态被固定为物质的,非物质的形态作为形而上的神秘性被思辨式语境所代替。不过回到庄子的《齐物论》这些形态问题就迎刃而解,把属于自然的还给自然。中国的象形文字就是从自然中得到灵感的形态之一,虽然在语言的表述上属于声音的抽象性服务,但是语言行为的发生从视觉中得来又放逐到属于视觉和视觉以外的世界本体中去,即从具象中得到抽象的语言思维后又将抽象化的语言回归到具象,从所指到能指的又一次延伸。语言行为的发生是在指导生活生产的思想实践的过程,并不一定要遵循所有的逻辑规律:存在的事物都是一种形态,一种零度的存在。

建立在感知程度的形态很大程度是非物质的,它通过联想域的生发产出结果,而在形态中直接可感受的视觉形态占据了艺术创作的主要阵地而区别于通过科学手段获得的形态形式。不过现在的艺术创作中加入了微观处理模式,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成果之一。将自然属性的形态还原化处理或者抽象化处理,再或者将几种物质形态打碎糅合在一起,都是艺术在“范式转移”中的应用。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在试图和语言的能指达成和解与共鸣,语言学转向后语言的符号功能在艺术创作中越来越模糊和清淡,在集体经验和个人经验值愈加丰富的现代社会,语言的能指空间似乎在缩小,不言而喻的体会在群体中不断被放大其可感知的信号,作为信号源本身的艺术品只有将在创作过程中的形态更加多样化才可能有所创新。形态的视觉艺术形式有物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只有将这两种属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其人文属性和价值属性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在形态的感念被延伸到听觉和味觉以及微观世界和具体的不能言说的自然界中的某些物质之后,艺术创作的留白艺术和能指的所指范围又一次被放大,在融入了其他学科的研究理念和创作观点之后,艺术创作中的视觉艺术形态的世界观就有了力和场等新元素的植入。在逻辑理论触及不到的点和面上重新让艺术品再现了这个世界,让人类接收信息的渠道发生质的变化。在现代中国,语言学转向后带来的对形态的重新认知,例如北京798艺术村的诞生和发展就是对现代设计元素的一个启发,是形态转化后视觉艺术整体展出的具有中国现代艺术创作特色的展台。

结 语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个性修为时,不注重社会效应的体现,也不注重艺术形式在社会中对其社会属性的评鉴,彰显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语言学、对创作理念缺席下的个人情趣性生产;在夸大个人经验的同时闭门造车的灵感来源极度匮乏,缺少社会基础实践的参与。当语言学转向理论介入到中国社会后,自上而下形成的接纳和融合使现代中国艺术形式在本质上有了改变,虽然有解构后不能重建语境的尴尬,但也有冲突后语言在社会语境中达成的和解和消化,在范式转移中把当代中国艺术和世界艺术进行了默契对接,在很短的时间内初步完成了国外一百多年的艺术积累,这是语言学转向给当代中国艺术带来的福利。

[1]孙文宪,王丹.语言转向:从语言学到语言哲学[J].北方论丛,2011,(1).

[2] 张玉能.美学的实践转向与语言学转向[J].学习与探索,2012,(7).

[3] 刘松来,杨群.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5).

[4] 庞弘.意图和语言——论赫施对作者意图的语言学诠释[J].文艺理论研究,2015,(1).

〔责任编辑:黎 玫〕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inguistic Tur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ZHU H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Jilin, China)

Language,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 operation of internal thinking, enables humans to communicate when performing social behavior, along with which emerges linguistics that is meant to serve other discipline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refers, in a narrow sense, to the structure, physical character and sound of the language as well as voice’s physiological perception in its dissemination. However, as human’s most basic thought extension behavior, it also reflects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the vibration and impact on other subjects. To study other subj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we conclude that the internal language, i.e. thought and thinking, serves as a guid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ll subjects. Its influence covers almost all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known subjects including natural sciences, especiall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ulture and art. Therefore, the “paradigm shifts” of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values in linguistic studies can be easily found in various art schools and theories.

linguistics; shift; contemporary; art

朱 红,女,吉林大学文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H0-06

A

1006-723X(2015)06-0139-04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语言学语境
重塑与解构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浅析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