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烨
制造业创新的金融影响及对江苏地区制造业转型的借鉴经验
□金烨
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系统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因素,结合江苏地区制造业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支持该地区制造业创新的借鉴经验。
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地位,制造业总量已经赶超了德、美、俄等国家,但从核心技术、产品质量、产品创新等因素来看,往往局限在低廉的加工、代工以及传统的制造行业。创新驱动成为我国制造业新发展的根本出路。制造业创新主要包括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以及新兴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所有的创新都依赖我国金融体系的运作支持。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支持方式直接影响制造业的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
(一)金融环境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Angelmar(1995)研究表明,制造业市场对创新研发的投入取决于产品差异程度、产业技术机会及市场环境等因素。Diaz(1998)认为,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相关性,金融业与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并且能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要求经济社会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又能够促进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由此良性互动的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吴延兵(2006)通过研究企业规模、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对企业创新性投入的影响,发现企业规模与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安同良(2006)选取江苏省制造企业为样本,分析了企业规模、所有制等因素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公司规模与创新研发的活跃度呈显著倾斜V型结构关系,即相比小公司而言,大公司会更多地进行持续性研发活动。此外,研究还得出了外国公司的研发行为比国内的公司更为活跃。
侯晓辉等(2012)以中国29个省区2005年-2009年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翟胜宝(2015)以2006年-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中制造业企业为样本,研究了金融生态环境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能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资本市场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Atje、Jovanovic(1993)通过对股票市场的考察,论证了拥有市场导向性质的金融市场相比银行中介导向性质的金融体系来说,更加适合具有高创新性、高风险性的投资项目。
Rajan和Zingales(1998)从金融资本市场的宏观层面出发,深入探讨行业增长率层面。通过研究不同行业,发现国家(地区)金融市场越发达,外源融资固有需求越高的产业增长越快。
冯怡(2011)研究了直接融资市场流动成本、金融创新金融约束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认为企业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融资,可以显著减少研发成本,从而降低科技创新风险,鼓励企业资金流向技术研发及创新。
李永周(2007)以中国高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瓶颈制约为切入点,运用实证数据研究发现资本市场能高效地为科技创新服务。
闻岳春(2008)将制造业创新分成了两种形式,即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这两种创新方式均与金融支持息息相关。
陈峥嵘(2012)运用OLS方法的回归结果表明我国A股市场的流动性对产业结构升级没有正向作用,不过股票市场的规模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正相关关系。另外还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绩效比A股市场的平均水平高很多,意味着创业板市场成为了制造业产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成长平台。
(三)金融机构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Schumpeter(1911)通过研究指出利率、信贷等指标对科技创新有重大影响,银行业可以运用信息优势进行择优筛选促进科技创新。后人Benfratell(2011)等人进一步补充了Schumpeter的理论,提出银行业通过发挥风险处理、披露预期收益的作用,从而促进科技创新。
Chou(2005)等人运用数据模型考察了金融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发现银行的发展有利于资本形成,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从而证明了银行能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Solomon(2007)强调了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力。
任旺兵(2006)针对2003~2006年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实证研究了金融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权重。结论表明金融服务与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显著呈正相关影响。
马强(2010)通过对2002~2006年全国制造业相关数据的整理研究表明,金融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持效应在各省市存在着个体与结构上的差异,福建省制造业的新型化指数水平则是金融服务业支持制造业发展效应强弱的临界值拐点。
(四)政策性金融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Gerard(2003)选取印度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板,研究表明,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资本流向的导向信息以及一定程度的资本将对市场失灵产生弥补作用。结论显示,在新兴经济体中,政策性金融机构将在高新企业研发先进科技、吸收先进技术中起到促进作用。
Leleux(2003)通过对欧洲共15国的政府财政数据分析得出,政府投资科技创新的行为将向市场发出积极的信号,从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技创新。
房汉廷(2010)用中国的政策性金融对比美日韩等国家研究后,得出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有显著的联系,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对科技创新有促进作用。
熊广勤(2012)指出制造业产业创新在不同周期阶段的金融支持特征都有所不同,选择与其周期特点相匹配的金融支持模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支持效果,在培育期应构建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区域性私募股权投资为主体的金融支持模式;在成长期应构建以银行信贷、资本市场、民间融资为主体的金融支持;在成熟期应以主板市场和债券市场为融资平台结合税收优惠实现技术升级和规模升级。在此过程中,政府的大力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政府的政策性融资贯穿了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周期。
(五)金融体系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Swan(1956)认为金融体系可以促进科技创新,通过提升储蓄可以促进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资,优化自身资源配置。Levine(2011)从科技、经济宏观发展演进的视角出发,提出了金融功能观的概念。流动性的金融资本通过金融体系,将转化成为科技创新所需的长期投资,从而促进科技创新的繁荣,科技创新繁荣将带动金融发展,使其规模几何倍数的扩张。由于科技与金融的关联,若金融体系不完善则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抑制科技创新的产业化。
George Hon(2010)通过研究希腊数据得出金融机构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有长期且双向的因果关系,金融能有效地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时,就对经济发展有了支配作用。
巴曙松(2000)分析了企业发展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资金来源,指出在其种子期和创建期,创业者自有资金及风险投资资金是其主要依赖的对象,而到了成长期后,其科技创新资金以机构投资者以及熟悉高新技术行业的部分银行为主,风险投资份额减少甚至消失。直到企业进入成熟期后,研发和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则依赖于证券投资基金和银行。
李悦(2008)采用双部门模型来分析金融发展和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其制造业具有显性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较高的出口份额以及贸易收支,随着制造业利润的下降,企业将倾向于金融资产收益来弥补利润,高度发达的制造企业其金融化程度也较高,因此其科技研发投资、技术创新投资的资金来源也依赖于金融发展,一定程度的金融化不仅能为企业改善短期盈利创造条件,且能够在企业陷入低迷时为企业提供缓冲余地,但是过高程度的金融化程度,使得企业盈利过度依赖金融市场,反而会降低制造企业在生产经营、科技研发上的投入。
江苏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正处于工业化的重要阶段,强大而先进的制造业正是其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江苏经济的特点是“开放经济”与“园区经济”,从资本密集型的现代加工制造业起步,起点比较高,其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电气机械、通用设备等制造业,相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这些都属于现代化新型制造业。此外,江苏地区外企较多,制造业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属于制造业创新的“前沿地区”,因此,上文国内外学者较为前沿的分析研究,对江苏地区的制造业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打造好平衡的金融环境,稳固制造业创新的经济基础。
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受到国家宏观金融环境和政策的影响也是最为明显的。在经济增长形势不稳定以及金融市场泡沫快速膨胀的背景下,近年来,江苏地区的制造业企业生产利润下滑,其主要盈利方式向虚拟经济部门转移,企业大部分资金从实体行业转向了金融投资市场,这样的发展形势显然是不健康、不合理的,会加剧产业空心化的风险,一旦金融风暴,制造业将受到巨大的挫折。目前来看,政府简单的通过补贴等方式,改善企业短期盈利状况,很难抑制金融化趋势的扩大,并不会减缓制造业金融化的进程。因此,加强长期经济调控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就是要抑制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冲动,从目前的市场来看,供需关系乏力,产能过剩是导致现状的首要因素,平衡好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稳固江苏地区制造业的首要任务。第二,由于江苏地区金融市场较为发达活跃,机构投资者具有相当的投机倾向,政府应完善资本市场的引导功能,将机构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投资行为由“投机者”向“投资者”转变,将机构投资者的投机效益转变为投资效应,强化金融支持制造业创新的积极作用,弱化其消极作用。第三,作为制造业上市公司较为集中的地区,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平衡资金流动,避免实体经济部门资金大量流至虚拟经济,导致过度金融化。虽然,产业资本金融化事实上也构建了一个新型的产业资本积累和投资的机制与渠道,但要发挥金融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是,必须确保企业充分使用金融市场的功能而非将其作为投机的温床,设法让企业回归和关注主业并借此增加主业创新投资尤显重要。第四,建立企业创新投入的有效激励机制,矫正制造业企业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切实鼓励“中国创造”,而非仅仅满足于“中国制造”,这样既是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支撑,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二)运用好发达的资本市场,强化制造业创新的发展力度。
江苏地区资本市场发展较早,相关制度较为健全,金融机构、机构及个人投资者等各个市场要素健全,分工明确,层级关系明确。该地区的制造企业在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环境下,进入或者退出具有较为灵活的机制。对于创业初期的制造企业,其需要的发展及研发资金可以从三板市场上通过产权交易和股权转让等方式获得。对于创业中后期的制造企业,其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的融资需求主要可以从二板市场得到。运用好该地区发达的资本市场,是推动制造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创新、加大科研投入的关键。降低各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简化交易程序,降低交易费用,加强政府科技部门与科技创新企业沟通,健全金融行业支持体系,鼓励发展好的企业到上交所、深交所、香港甚至海外上市,搞好用好本地区的金融市场。
充分利用好政府设立的风险投资创立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一是加快风投企业的发展,吸引战略投资者,鼓励民间资本、国外资金投入到风险投资中。二是强化债券市场的发展,允许企业发行科技创新企业债券、中小企业债券。放低发行集合债券的准入门槛。三是健全资本市场的服务作用,建立资本市场与风投互动发展、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互相补充、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密切配合、各层次场内与场外资本市场分工协作的机制。让资本市场和风险资本更好地运行优胜劣汰功能和约束激励功能。
(三)建立新兴的科技银行,保障制造业创新的融资渠道。
由于科技型制造业较多,江苏地区较早就出现了专门提供科技贷款的区域性银行,特别是各大型商业银行普遍都有专门的科技支行为当地的新兴科技制造业提供金融服务。专业的科技银行一方面可以落实政府的各项支持,例如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方面提供的税收优惠;另一方面,一般科技银行的盈利模式均是采用浮动利率来分享科技创新企业利润,对新兴制造业的创业阶段具有较大的帮扶作用。此外,科技银行是为区域型科技创新型企业专门建立的金融机构,其对新型制造业提供服务时均有诸多优惠性措施,能够根据当地情况、大多数制造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扶持,促进当地具有区域性、规模性的制造企业发展,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科技银行在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把控贷款风险,降低系统性风险,减少银行风险成本。在建立科技银行时,一般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专业化服务背景,为科技创新企业实现融资便利。区域性科技银行一般规模不大,机构层次少,或属于直属机构,审批程序相对简化,自身掌握着各类贷款的审批权和发放权,提高了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的效率。区域性科技银行也为民间金融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对接搭建了一条正规且有效的桥梁,为民间金融支持制造业科技创新开辟了新的渠道。
(四)政企合作,加强制造业创新的政策支持。
由于是高新制造业较为集中的地区,江苏的制造业对政府新出台的方针政策较为敏感。政府颁布扶持创新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要明确着力点,重点扶持初创期科技创新,避免一刀切,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在合理的、更为有效的区域。其次,政府部门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主体。要提高对科技创新失败的容忍度,降低高新企业在创业初期所承担的系统性风险,例如技术风险等等。要保护知识产权,规范政府、银行、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信用抵押、担保主体的行为。产业政策要引领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指导好高新企业的发展方向、创业方向。要保障相关法律和支持政策的落实,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发展初期风险大、实力弱、资金少,在其未发展成熟时,比一般制造业更承受不起繁重的税收负担。政府可以通过降低税率或者减少税基的方式给予优惠。给予风险投资机构税收优惠,如降低资本利得税的税率,提高风险投资的期望回报率,提高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积极性。对科技创新型产品的出口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其出口。
(五)金融合作,平衡制造业创新的资源配置。
由于江苏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苏南地区金融基础雄厚,应继续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各类外资金融机构,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通过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把业务网络扩展到周边地区和城市,以市场发展为主、政府推动为辅的方式,统筹协调江苏地区各类金融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金融合作体系。建立区域性的金融业联合体,根据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特点,为制造业创新提供科技保险、抵押、担保等服务,创新科技金融支持项目。扩大科技创新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分散市场集中度,鼓励更多保险、抵押、担保公司参与到科技创新业务中来。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制造业金融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要更好的实现金融对制造业创新的推动作用,减少其投机性,要深入研究金融支持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全面了解我国当今金融体系存在的不足,分析国外优秀经验,借鉴其成功范例,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崭新模式。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无锡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