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

2015-02-26 12:58:25吴海燕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0期
关键词:渠道受众发展

当今时代,全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传媒业发展主流,视听终端形态层出不穷,制作主体、传播渠道、节目定位、节目类型更加多元,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传媒业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广播电视台能否尽快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和突破路径,在此传媒大争之世取得一席之地,关系到广电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

在媒体竞争白热化的状态下,传播渠道至关重要。新媒体的发展天然地伴随着渠道的革新。但新媒体产业与传统产业一样,同样有着起步、积累、成熟的过程。新媒体形态需要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和营销渠道等各环节的全面革新,目前其发展的路径和目标仍不明确,各类新型传播渠道多处于试验阶段,投入大、风险高,就大部分广播电视台发展阶段而言,尚不具备大规模试错的实力。因此,对于新媒体产业发展,要坚持稳健的策略,坚持同心多圆战略,充分认知和发挥广电媒体在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坚持内容和渠道并重。

1 坚持新闻立台,努力将话语平台转变为产业经营平台

新闻事业的核心价值在于记录社会生活,引导社会舆论,就其本质与长远发展来看,与发展媒体产业并不冲突。作为地方台,本土新闻节目反映的是老百姓最为关心和关注的身边人和身边事,是地方党委、政府最为重视的沟通民意的途径,是我们的立台之本。坚持新闻立台,坚持生产最贴近社会生活,最吸引本土受众的新闻类节目,牢牢把握本地话语权,以影响力和美誉度构建坚实的本地话语平台,这是广播电视台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和优势。

事实上,新媒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忠实的用户群,而本地话语平台承载的受众群体就是新产业发展的潜在支撑力量。业已存在和不断聚集的用户群,是话语平台向产业经营平台跨越的最重要、最直接的中间环节。媒体的根本在于渠道,但更在于内容。因此,广播电视台的主体业务、主要精力仍应放在内容生产领域,应坚定地执行内容提升战略,努力把广播电视台建成立足本土的内容生产商和内容集成商,建成本地媒体内容的汇聚点。

在此基础上,应研究符合多屏时代传播规律的节目形态。整栏目,甚至整频道的网络点播,是目前全国网络电视台的主体模式,但实际上这种内容配置和点播方式并不符合网络传播规律。要实现媒体传播的碎片化、精准化,首先要实现节目生产的碎片化和精准化,探索不同传播渠道的节目形态和生产方式;要深挖潜力,利用采编制作优势,生产更多的节目,作为新媒体的节目源;尝试制播分离,按公益性和产业性的不同方式进行节目运营;要开门办台,利用电视播出机构的先天优势,吸引社会资源,甚至网友个人制作短片,汇聚到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平台,将用户培养成新媒体节目生产的新生力量。

2 立足传统优势渠道,发展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渠道

在媒体传播领域,有三屏合一的说法,即电视、电脑、手机三屏合一,也有五屏融合的提法,即在前三块之外,再加上户外大屏、楼宇屏或车载屏。对于运营商而言,就是要针对不同屏的特点进行不同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我们认为,电视屏在家庭的空间结构中占据主要位置,从受众心理特性和生活习惯分析,电视屏仍是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休闲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广电媒体的传统优势渠道。除了在内容上提高电视屏的吸引力之外,从传播效果上看,高清化是必然的方向。高清电视画面细腻,图像逼真,音响效果更好,给观众带来完全不同的视听享受。从保持传统渠道优势的角度来看,未来几年内,广播电视台应实现主频道全高清化播出。随着技术的进步,每一种屏幕的清晰度都在提升,但电视屏幕应该在技术指标和视听享受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始终走在技术发展的前列。

应加强新媒体技术和渠道的研究和应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发手机APP、网络电视集成平台OTT、楼宇电视等项目。新的渠道项目在发展的初期,困难不仅来自于技术和资金,还来自于初始用户群。一个较大的初始用户群,对于新项目开通、改进、发展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建议在新项目建设中,考虑以合作、收购或控股的方式,吸收、重组本地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走市场化运作道路,从一开始就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 坚持需求推动,为新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

技术部门应该主动承担起对新产业发展应有的责任,应该在人员、设备等方面全力支持节目生产和节目研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常节目生产和节目改版过程之中;同时,在新系统建设方面,树立经营理念和成本意识,坚持需求推动,注重投入产出比。一是结合本台设备体系特点,加强设备的功能开发和应用,研究、推介国内外新节目形态的技术支撑方式;二是结合技术发展与技术应用,注重对新产业渠道和业务模式(盈利模式)的研究、推介;三是按照全媒体传播的要求,优化技术系统,建立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设备架构和保障机制。

3.1 打造适应全媒体需要的节目制作平台。一是科学配置采访设备,更加注重摄像机的小型化、多媒体化和快速回传、快速采集能力;二是打造全媒体演播室,实现全媒体信号的聚合与分发,提高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度,全面提升节目品质;三是全面提高制作平台的兼容性,支持全格式素材采集、制作与输出,适应全媒体制播需求;四是建设广电“私有云”,打造新型全台网,建立可靠、安全的媒体数据中心,满足多媒体业务系统对于编解码、剪辑制作和压缩传输的多种需求。

3.2 建成高清播出平台。根据高清化播出的规划,对制播对接系统和硬盘播出系统进行高清化改造,实现高清化播出,极大地提高播出质量。

3.3 加强地面数字电视的覆盖和推广,跟踪研究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和应用,保持广电核心渠道的未来发展优势。

3.4 完善技术服务机制。在日常节目生产和大型活动保障服务工作中,着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与宣传经营部门工作的融合度。从了解需求、研究需求入手,更加注重先期介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节目先期策划、方案制定和现场实施的全过程中去,开展有针对性的保障与服务,努力打造有实效、有特色的技术服务品牌。

(上接第72页)

点对准最广大的群众,其结果也就自然是主题先行,为宣传而宣传,使受众感到说教味太浓。正面报道要贴近群众,就要将报道的焦点对准基层、对准群众,采访要深入、深入、再深入。那种听汇报、编材料、定主题的正面报道,当然谈不上生活气息,更谈不上感染力。真正的生活才是最具感染力的,成功的正面报道必须深入真正的生活,报道真正的生活。

4 结语

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有些人会认为,新闻主题的“三贴近”是很容易体现的,因为自己所写的都是来自火热的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既如此难道不能说是体现生活吗?诚然,很多新闻事实本身就具有与生活的接近性,抓好了就是一篇好稿。但是与生活的接近性并不等于就是生活,而是应该指主题所反映的是接近那些带有一定倾向性和普遍意义的、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瞩目的广义上的“生活”,所以要注意选择那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能反映群众呼声与愿望并对广大受众的思想和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的新闻主题。比如有次平顶山市双节食品卫生检查团查处一家添加罂粟壳的饭店,这个新闻事实要说本身就具有与生活的接近性,但毕竟这样的事实有点常见,如果平铺直叙下来新闻价值并不大,也不会引起多大反响,必须重新选择主题找准与受众的共同点。针对这家饭店邻近市干部学校、顾客多是学生的特点,笔者最后把立足点放在爱护后代这上面,以此来拨动受众的心弦,引起受众的共鸣,让大家对食品中添加罂粟壳害人的行为给予高度重视,促使其不再危害社会。《河南日报》以《学生碗里有毒汁,平顶山查处一家添加罂粟壳的饭店》为题很快刊发了这篇稿子。

相反,如果停留在社会表象把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不加选择地统统搬到报纸、广播、电视上,受众不但不会感兴趣,反而会感到庸俗、乏味的。由此可见,做到“三贴近”,用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鲜活事例,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回答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新闻报道入眼、入耳、入心,这是受众价值的关键所在,也应该是编辑记者在整个采访、构思与写作过程中需要追求的。

猜你喜欢
渠道受众发展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32
书业如何拥抱新渠道?
出版人(2021年11期)2021-11-25 07:34:04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渠道
营销界(2015年29期)2015-02-27 02: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