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者通过自己比较长期而完整的积累、观察和调查研究,对某一或某类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入、系统的报道,称为调查类报道。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报道节目,1996年5月17日播出第一期,直到今天,它在社会上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节目从开播的那天开始,就采用让记者进行调查的表现手段,想要为受众呈现的内容是探寻事实真相的过程、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平衡、理性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1 节目形态
《新闻调查》是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每周播出一期,每一期时长45分钟。要在45分钟内,把一个真实发生的新闻故事讲得精彩生动,对编导和记者的能力,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节目的拍摄方式采用纪录式的双机拍摄,既拍摄采访的相关人物,也要拍摄记者的活动。使用专任出镜记者,对中国电视界的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
每期的《新闻调查》,首先用一分钟时间,让主持人引出导语。导语有的是交代事件发生背景,有的是关注事件人物命运,还有的是提出预想问题,但并不评论。然后播出记者的现场调查,把新闻当成故事来讲,情节悬念重重,结构引人入胜,力图使节目整体效果达到有起有伏。结尾时,现场调查内容结束,主持人用一分钟时间做总结,或报告相关事态最新发展情况,或提醒观众继续关注。
2 节目的选题
《新闻调查》既然定位于调查类新闻报道节目,那么选题的“调查性”又是如何定义呢?
根据《新闻调查栏目分析》,通常情况下,一个选题能否算得上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也就是说,所谓的调查性,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公众的切身利益和相关事件的发生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另一方面,调查性还要求选题必须有一定的调查空间,要给受众展现有要挖掘的真相。
纵观这几年《新闻调查》的选题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主题性调查、舆情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和内幕性调查。
3 节目的特点
以《新闻调查》为例,可以总结出,调查性报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媒体独立进行调查。《新闻调查》由记者、编导等人组成的制作团队,独立对选题进行调查报道,调查过程中,可能会借助法律的力量进行调查。栏目记者对事件进行第一手调查,而不是报道他人对事件已经调查出来的结果。
其次,节目拥有个性化的调查记者。毋庸置疑,对于调查类节目来说,出镜记者在节目中的表现非常重要。他们带领受众进入调查事件,有条不紊地揭开真相。他们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也是一个节目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对节目在形成品牌和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大多为观众所熟悉,比如柴静、王志等人,他们思维敏锐,观察仔细,在现场调动一切手段和元素,力求揭露事件真相,展现当事人的心路历程。
再次,深入的独家发现。《新闻调查》强调记者必须拥有独家发现,不能人云亦云,照搬别人的结果和论调。独特、独家的发现,可以推动事实真相的揭露进程,从而升华节目的主题,提高节目质量。
最后,调查过程完整详实,前后逻辑性强。《新闻调查》的调查行为主体是记者,他们的调查过程贯穿整个节目,努力还原事件真相,最后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事件发生始末,供观众思考和审视。
4 未来发展趋势及思考
在中国,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就直接决定了调查性新闻在操作时会受到官方的影响,带有官方色彩,这种特征会给记者的调查采访过程带来很大方便,比如在事件调查活动中,能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协助和配合;然而,与此同时,这种特征也会给媒体带来一些的限制,使记者调查的独立性减弱,从而对进行调查的事件真实度打折扣。
虽然,目前调查性报道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相对于这些不完美,我们更应该看到它的未来。
第一,在选题调查范围的广度和调查相关事件的深度两个方面,调查性报道的范围会有所增加,以前不能涉及和报道的领域逐渐都会有所松动或放开。这是由我们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民主和法治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情况决定的。
第二,在西方,调查性报道的整体发展比我们先行一步,所以我们可以吸取其有益的地方。我国著名学者展江说:“想以成功的调查性报道升官发财,那是大错特错了;认为一流的媒体就应该有一流的待遇,最优秀的记者就应该拿业内最高的收入,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我们国家,有部分记者抱有以调查性报道来满足自己名利双收的欲望,其实这是错误的。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我国新闻事业快速发展,新闻记者的队伍日益扩大,媒体间竞争激烈,这些因素使部分调查类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过程中,偏离事实。但是,作为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新闻记者,应该不被利益驱动,提升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对我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