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度报道作为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手段,以其“深度”见长。在报道的篇幅上更进一步拉长,使之能更加广泛全面地剖析问题。由此可见,深度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突破了单纯的传递信息,告知受众的目的而更加进入到一种传递主题,给人以启迪和教化的作用。深度报道的说理方式包括事实说理、形象说理和事理说理。本文着重分析形象说理的传播方式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深度报道自1848年在美联社出现发展至今,它所体现的不仅是新闻事实的传递,更主要体现的是对客观报道的发展和纠正,将新闻事实的表面剥开直指核心。深度报道的出现源自多方面的原因,不仅有来自媒体自身的竞争需要,更有来自受众的需求。深度报的发展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它所传达事实,说明事理的方式也较其他新闻题材有所不同,其中形象说理作为一种独特的说理方式,在深度报道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形象思维与形象说理
提到形象说理,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形象。“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正因为形象可以引起人的思想感情活动,因此正确地运用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之与受众产生共鸣,这种思维方式叫做形象思维。形象思维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在这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所不同,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反,逻辑思维是通过本质说明现象,一般到个别;而形象逻辑是通过现象说明本质,是个别反应一般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采用形象思维进行说理,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在用事实说话的基础上,通过发现和捕捉更容易被人们所感知的对其产生影响的形象资料,以形象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思维的两大特征就是:情感、情节。优秀的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作品,就要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说服、感染和启迪受众。 [1]”选择形象说理就是把所要表达的结论以“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传达。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利用情节给出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再利用人物和对事件的情绪情感传达主题。
2 形象说理的特征
2.1 声、画各司其能,相互作用
“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一图胜千言。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记者的一项基本任务。 [2]”在深度报道进行说理时,声音和画面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深度报道的形象化就是体现在将文字的功能弱化,强化声音和画面的作用。广播电视媒体之所以发展迅速,与纸媒的很大不同就是“形象化”。“①生动的信息更容易进入头脑,因此在编码时受到更完全的加工,因而记忆痕迹更强,因此能更快或更完全的回忆;②生动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容易引起内部视觉表征。视觉编码特别容易记忆,因此在需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时,生动的信息容易获得。 [3]”由此可以看出,声音和画面既能各司其能又能相互作用,达到“一图胜千言,一声抵万语”的作用。
2.2 示人以事,感人以情
深度报道是将新闻事实在真实阐述的基础上发掘更有内涵的现实意义。因此,一个好的深度报道,不仅仅是将事实进行更深层次的展现,更重要的是通过相似的事件、关联的消息或类似的人物进行对比或类比,往往能使受众自然地生成对该事物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就是主导群体希望产生的或借此传达的情感。
3 传播方式
形象说理通过结合形象思维的特点以及广播电视媒体的特点形成了多种传播方式。
3.1 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深度报道作为长篇的新闻报道类作品,其中“人”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作为新闻报道的核心,如何形象地表现“人”成了作者需要思考的课题。在新闻报道发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难看出新闻作品越来越多的在“人”上做文章。不再单一的用语言叙述,而是注重展现事件过程中人物的经历和人物的心理,深度报道时间延长和深度的增加使其有条件对人物的人生经历进行选择性的展开,通过展现典型人物对具体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通过典型人物来展现。以具体事实为例,浙江公共频道的深度报道20150510期制作的关于“无妈村”的深度报道,讲述的是浙江衢州北部的上方镇的一些从小就没有妈妈的孩子们。这些孩子的妈妈大多是从云南、贵州甚至是从周边越南等国家买来的新娘,这些妈妈们有的是为了摆脱贫困,有的是被人贩子贩卖到此处,现实的落差和种种的原因让她们选择离开,从此一去不回。这种题材的深度报道就是选取典型人物的形象进行说理的。报道中选取“小静”这名小女孩,一开始的镜头就是小女孩的面部特写,以及她的哭诉:“我妈妈是用钱买来的,我想见我妈妈。”虽然小女孩的面部打上了马赛克,但是从她的模糊的脸庞和哭泣的声音,就马上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接下来故事围绕小静的生活展开叙述,将小静的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呈献给观众,向我们传达出这些孩子们心中孤独的守望。
3.2 细节体现思想,以小见大
在深度报道中,细节的展现同样可以起到表现主旨的作用,细节可以直接体现出情节,一个情节的展现是由多个细节相连而成的,所谓的“细”,就是选取能够冲击人的心灵或能直接影响受众做出判断的一个“点”,将这个镜头进行展现可以使观众产生共鸣,增加报道的感染力。CCTV深度国际20150515期“红场阅兵”的深度报道中就利用细节来体现思想。今年的红场阅兵在10个外国方队中,中国方队是受邀外国方队中人数最多的,达到102人,其他外国方队均为70人左右。这是中俄友好合作关系的一种体现。同时也将卫国战争的历史进行呈现。在对卫国战争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插入1945年5月9日的广播:宣布德国无条件投降。然后镜头选取俄罗斯人民往地上扔德国国旗的镜头,画面中代表着德国法西斯的旗帜被接二连三地扔在地上,这一细节的展现,配合上广播里的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消息立刻给人带来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由此衍生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坚韧和伟大。
3.3 安排矛盾与悬念
矛盾、悬念和冲突是增加报道吸引力的重要手段,深度报道在结构上除了要按照时间顺序之外,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才是吸引受众的关键所在。在对5月17日杭州余杭一名14岁的男孩被继母砍死这一新闻的深度报道中,除了展现多起“继母虐同案”之外,报道将视角移到重组家庭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选取湖北鲍先生这一重组家庭中“后妈和女儿”,“后妈和婆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镜头进行展现,记者跟随鲍先生到家中进行调节,摄像师真实地记录了婆婆、女儿、鲍先生以及二婚的妻子的家庭纷争,以唤起社会对重组家庭的所产生的问题的重视。
3.4 视听结合
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经常采用视听结合的传播方式,一个好的深度报道的展现,解说、小片和音响必不可少。解说起着交代新闻事实的作用,小片(包括动画演示)是将复杂事件简单化,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现事实,音响更是起着深化主题,增加报道吸引力的重要因素。“音响直接把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果、时间、空间、环境气氛呈现给听众,以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广播音响的真实性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针对韩国整形医疗纠纷这一深度报道中,涉及到多项专业医学整形手术,对普通受众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在制作时采用动画解说的方式,为受众解释“双颚手术”的手术原理,使高难复杂的手术项目变得通俗易懂,配合专业医生的讲解,从而让受众得到“整容需谨慎”的结论。
3.5 场景再现
场景再现是指将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真实再现,一般多用于社会新闻类的深度报道中,事件中涉及到的监控录像等直接再现场景的影像资料是形象说理的最直接体现。在5月13日黑龙江庆安枪击案的深度报道中,在火车站当地农民徐纯合在候车室进站入口处故意封堵通道,并将安检通道的旅客推出候车室外,关闭大门,致使40余名旅客无法进站,扰乱车站秩序,随后与车站执勤民警李乐斌发生厮打,最后警察将其击毙。事件的发生备受社会关注,无论是对击毙者家属的采访还是对警局民警的采访,都没有车站的监控录像画面更能说明问题。监控录像将当时的情况完整地再现出来,配合主持人的解说,整个新闻事实才更显得有理有据。
4 社会影响
4.1 以生动地再现传达主题
深度报道所讲述的事实无疑是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除了事件本身所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之外,更深层次的挖掘往往更能深刻地展现主题。在对今年5月9日庆祝卫国战胜利红场阅兵的深度报道中,结合乌克兰危机的不断演化,此次俄罗斯的红场阅兵不仅是向世界宣布自己的实力,同样也在用行动展现出“拒绝遗忘罪恶,纪念光荣胜利”的主题思想。
4.2 直击人的心灵,与作者达到共鸣
深度报道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就在于它所产生的影响力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深处,与报道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在对“无妈村”的报道中,那些从小就没有妈妈的孩子们很早就学会了独立自主,小小年纪就撑起了整个的家,无妈村的孩子多和老人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唯一的亲人或许只剩下年迈的老人,或者只有他们自己。这些孩子的心灵需要关爱,而通过镜头展现出来的他们面对生活面对未来时的彷徨和无助深深地感染了观众们的心。
4.3 警示、示范和带动作用
深度报道的选题多样,除了能对受众的心灵产生感染力的题材,也有对受众产生警示、示范或带动作用的题材。5月6日成都女司机被暴打的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对该事件进行深度报道的过程中,通过将施暴司机的行车记录仪画面的公开,形象地向社会大众还原了当时的情况。纵使社会各界对该事件说法不一,但可以得出的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行车过程中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随意超车、并线,避免“路怒”。这类题材的深度报道就起着警示社会的作用。
“形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是当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是雕虫小技。”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说理,将人物、细节、矛盾与悬念、解说与小片、场景的再现等表现要素进行适当结合,将自身的观点通过镜头的展现让观众与之产生共鸣,产生一定的社会意义,对受众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起到影响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