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资源同质化与报业竞争空前激烈化的今天,一条立意鲜明,简洁扼要且富有冲击力与感染力的新闻标题,自然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眼光,并诱使读者深入地读下去。本文将结合《新京报》历年来的优秀标题,简要分析如何让新闻标题更具吸引力。
正如文学家邓拓所言:“谁要给我出一个好题目,我给他磕三个头。”可见,标题的“眼光效应”与“卖点作用”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而作为具有综合性城市日报代表性的《新京报》,更是以新闻标题的简洁深入,富有冲击力而闻名。尤其是在标题制作中的“三化”处理,更有可圈可点之处。
1 标题数字化,简洁明了中蕴藏冲击力
新闻标题最基本的功能是其提示功能。它要求用最简明的文字将新闻中最有价值或最生动的内容提示给读者,使新闻标题成为读者阅报的向导 [1]。一边是信息爆炸的无限性,一边是读者阅读时间的有限性,要让读者在这“两难”的境遇中一眼看到优秀的新闻作品,就需要新闻标题简洁而富有冲击力。
在对一系列村官贪腐案件的报道中,新京报的标题制作多采用数字化的方式,使新闻在数字的陪衬下更有爆炸性——《12起村官巨腐案涉22亿》(新京报2014年8月7日A26版)。这条不足10字的标题却因数字12与22亿而具有强烈的新闻爆炸性。一方面,仅仅是数字22亿已给读者创造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贪腐金额总数之高本身就能勾起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另一方面,是12起案件与22亿的对比,以22亿之多与统计案例的冰山一角形成比较,而其新闻主角又定位在村官下,则更能表现重磅新闻的冲击力,满足受众的好奇心。
据统计,按照通常阅读一尺左右计算,人的最佳视野是20度左右,而6~7个字的标题则更一目了然 [1]。可见,标题制作不宜过长,数字化的标题能节省标题的用字,让人不自觉地把视线聚焦在数字上,从而在心理上造成冲击力。
2 标题趣味化,幽默语言里蕴藏感染力
李东方在《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大众化倾向—以高校图书馆网络新闻为例》中提出:“所谓网络新闻标题的大众化,即指新闻标题的这种亲切通俗的特点,既运用口语化的语言传递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通俗易懂,又适合广大受众的需要,充满人情味和亲和力。 [2]”所以,能吸引读者的标题除了简洁和富有冲击力之外,还应使标题富有人情味,充满亲和力从而打动读者的内心世界。
相较于时政新闻的“宏大叙事”,不少民生社会新闻的标题则可用“小家碧玉”的手法,使新闻读来风趣而轻松。如新京报新媒体在刊登刘强东与章泽天分手的新闻中,则将标题取名为《强喝“奶茶”的故事》。其中的“强”暗指刘强东,“奶茶”则代指奶茶妹妹章泽天,而“强喝”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恋情以分手告终的悲剧。可见,化用人名的新闻标题能使新闻在暗示与想象中产生无限乐趣。
此外,新京报另一篇新闻标题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我的“小苹果”,为你摘肾也不嫌多》。此标题化用了14年最流行的歌曲《小苹果》的歌词,且“小苹果”在此处正好指代苹果手机,也暗讽了近年来不少人为购得苹果手机甘愿卖肾的社会悲剧。此标题一方面读来朗朗上口,甚至不禁能让人随着调子唱出来;另一方面也用了暗示与指代,语言风趣但更不失锋利。
3 标题对比化,比较之间显是非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而新闻标题使用对比的手法,也可达到显示事件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露文章主题的目的,从而抓住读者的视线 [3]。
《贫困县里豪楼起,可有官员乌纱落》(新京报2014年4月9日A02版)报道了国家级贫困县湖北房县违规建造大片政府办公楼的新闻。这则标题中,将“豪楼起”与“乌纱落”,“贫困县”与“官员”作了强烈的对比,读者首先从标题便能得知新闻的主题是违规建楼。但又加之为贫困县,则更添出读者的疑惑与不满。其次,将贫困与官员作对比,显出社会矛盾的中心问题与贫富差距来,又添出几分阅读的渴望。最后是“豪楼起”与“乌纱落”的对比,提出文章的出发点——问责与违规建楼相关官员,避免此类事情再度发生。
由此可见,在标题中恰当地运用对比,不仅能诗画标题,更可大大深化读者对被比较物的情感,如上述标题则可使受众对违建相关官员的抵触情绪上升,同时达到提醒社会向官员问责的舆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