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在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碎片化传播的趋势日渐明显,本文探讨碎片化传播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随着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新媒介的发展势头迅猛,个人信息终端普及化、轻便化,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每天每个人可以通过手机报、微博、SNS网站、RSS新闻等多种即时通信方式获取信息,久而久之,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出现了疲态,对于篇幅较长的文字、音频以及视频信息明显带有一种抵触的情绪,而更倾向简短、精彩的内容,于是信息碎片化的概念出现了。
1 碎片化的含义
碎片化本意为由整体破碎为小片的现象,对于信息传播来说,简而言之,就是将内容多样、丰富的信息提炼,分成各个单一简短的信息传播出去。具体来讲“碎片化”实际上就是个人需求个性化,多样化趋势,而每个人在接触信息时更注意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具有自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形成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对此说法的进一步阐述是:“‘碎片化’表现在传播领域,一方面是传统媒介市场份额收缩,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新兴媒介的勃兴,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多元。”这便是现阶段传播力量构建所面对的社会语境。
2 碎片化传播的通道(方式)
碎片化传播的通道,显而易见,是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在传播碎片化信息方面似乎更具优势。从早期的视频点播业务开始,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寻一些电影或者演出等精彩片段,而相伴而来的高互动性更为信息碎片化传播带来便利条件,互联网上通过论坛分享等传播形式,可以将碎片化信息传播力呈几何级数倍扩大。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形式多样化。如今,有很多电视台都有属于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甚至是政府机关也有自己的官网和官微,以便在第一时间发布最新的消息,来吸引受众。正是网络传播具有这些优点,才使碎片化传播的趋势更加明显。
3 碎片化传播对受众的影响
碎片化传播,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多样的选择,满足了受众对个性化的追求,满足了受众对短小精炼、内容精彩的信息的需求,方便受众,同时又能将信息快速广泛及时地传播出去。随着碎片化传播的发展,受众可以在网络上通过各种方式,如微博、微信、SNS网站等,将自己的独特性传播出去,更好地满足对个性化的追求。
以央视网CNTV播报台风“海燕”为例,只要搜索“台风海燕”就可以找到央视网曾经对台风“海燕”的一切新闻报道和视频,中央第二套财经频道的新闻“第一时间”的新闻“菲律宾:台风‘海燕’已致近四千人遇难”;中央第十三套新闻频道“朝闻天下”的新闻“菲律宾风灾一月 强势来袭 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中央第四套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的新闻“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都是从当天播报的新闻中摘出的,时长在两分钟左右,有关台风“海燕”的视频新闻,这就是所谓的“碎片化”。受众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关于台风“海燕”的一切新闻视频资料,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很快了解到有关“海燕”的全面的新闻信息。
4 受众对碎片化传播的影响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人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都已达到,尊重需求是现如今人们最急需解决的需求,追求个性化就是实现尊重需求的一个途径。因此,个性化成为现代社会背景中传播的必然趋势和主流。
对于受众追求的个性化,碎片化传播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形式。选择多样,信息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精炼精彩,这些都是吸引受众的优势条件。信息获取便捷性、全民参与性、信息发布迅速及时、内容短小精炼、互动性极强等特点,都使碎片化传播脱颖而出。对于如今的年轻人而言,宁愿选择在手机上自由时段自由网页上来关注国家大事,也不选择在每天固定的时间看固定的频道来了解国家民生,对于拥有5.13亿网民的中国来说,大部分的受众是从网络上来了解各种信息,而不是从电视上来了解信息,而这5.13亿的网民对于碎片化传播起到了推动其快速发展的作用。
5 结论
而今,“碎片化”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就传播方式而言,人们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等一切契机,都使碎片化传播成为传播方式的主流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