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契机

2015-02-25 11:31陈常英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阿Q刘邦人格

陈常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乐于且善于引领学生开辟情感这片“肥沃的土地”,那么,就可能会促进学生在“为人”方面实现真正的成长。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出现的人文教育契机,实现这一目标呢?

先来看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语文课上,S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自由辩论赛,辩题是“为了国家和他人的尊严,你跪还是不跪”。多元的思考,更加凸显学生出众的口才、敏捷的思维,让听课教师禁不住喝彩。这时,一位女生提出:“人性本自私,我为国家,国家不一定会想到我;我也不会因为他人而轻易去损伤自己的尊严。”此言一出,两三位学生立即反驳并指责,言辞愤慨,课堂上较为混乱。但S教师只说了句:“辩论不能偏题,回到跪还是不跪上。”这种只关注辩论本身,却漠视情感教育契机的做法,让听课教师一时面面相觑。

案例二:教学《高祖本纪》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刘邦的形象,W教师把刘邦与项羽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项羽欲烹刘父,并以此要挟刘邦,刘邦却说:“尔翁即吾翁,吾翁即尔翁,必欲烹吾翁,幸分一杯羹。”这一回应姿态下,刘邦的无赖形象呼之欲出,学生也很轻松准确地把握了这一信息。就在大家暗自称赞W教师的这一巧妙设计时,一位女生提出了疑惑:“按照这一思路,为人奸诈是不是促使刘邦成功的重要原因?”W教师毫不迟疑地回答:“是的,为了成功有时候就得不择手段。”此语一出,一片哗然。

这两个案例中,教师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让学生懂得“为人”,比学会“为学”更加重要。语文学科因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特质,决定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努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然而,事实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被弱视、忽视甚至误导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学生接受了多年的学校教育,在“为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却日益明显,比如,狭隘自私、是非不分、趣味低下等。

在此背景下,通过语文课堂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进而引导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非常必要。

一、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抓住契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中国古代教育家也说:“亲其师,信其道。”由此可见,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此,教师面对人格可塑性很强的学生,身上更需要有一种可传递给学生的良好素养,坚守教师应有的情感阵地,抵挡住物欲横流衍生出的不良习气和各种诱惑。在多种价值观的相互碰撞中,有些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有些学生价值取向消极低迷。这就要求教师能以自身的自爱自励、自尊自重唤起学生的自爱之心、自励之志、自重之德,把它体现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语文教师的言行举止,必须稳重得体,不可轻率任性。

《高祖本纪》中,刘邦的形象素来备受争议,他是英雄,也是地痞流氓,焦点就在为人无情,因无情而奸诈,因奸诈而成功。学生意识到了这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由此将成为学生人生信条之一,其关键在于教师恰当适时的引导。这就需要教师本身有积极、健康的竞争意识和良性的竞争态度,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否则只会扭曲学生的人生观,将学生引入歧途。

二、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因素,实现知、情、意的统一

新课标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作了如下阐述: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在培养人格方面,语文学科承载着更多的责任。苏教版语文教材的选编,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旨,所选教材莫不指向对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的关注,经典篇目渗透着浓烈的悲悯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敏锐地充分挖掘、重视文本折射的人文思想,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比如,鲁迅《阿Q正传》(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五),勾画出了国人灵魂的病态,症状之一就是阿Q很自信,当别人看不起他时,他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如此自我安慰,以作者的眼光来看,这是国人的劣根性,此结论得到大众认可。但从阿Q悲剧社会根源来看,学生认为处在困境中以“老祖宗阔气过”不断给自己打气是值得部分肯定的,不能把它简单归结为民族的劣根性,实际上祖先荣光是不少大人物斗志的来源。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早年沦落为编草席的,但他始终以“老祖宗阔气过”激励自己成就一番事业。在此,学生结合《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及名著《三国演义》,在探究中辩证思考,得出身处困境当不自弃的结论,可谓见解新颖。

三、注重水到渠成地引导,让生成促进思想

人文意识的养成,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来。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认知中体会情感,顺其自然地被这些情感感染和陶冶,从而实现心灵的健康成长。自由辩论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渔父》中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以捍卫自己的理想和生命的尊严。对于这一选择,历来世人给予高度评价,但教师不能将前人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自由辩论,自主评断。有的学生就认为,屈原完全可以“站着生”,“虽然仕途失意,但身为优秀诗人,可以创作更多不朽的诗篇来感染影响世人”,“实现理想的道路不止一条,在困境面前可以暂时懦弱,但不能走向极端”。如此种种,每一种观点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从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懂得,要“直面人生”,并以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人世的曲折。

猜你喜欢
阿Q刘邦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阿Q和老A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