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波
近年来,语文教改风起云涌,但写作教学沿用多年的模式却一直没有多大转变:作文时众人一题,老师定框框,限要求;学生翻作文选,仿范文,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讲评时,老师在台上读范文,析技巧;学生却大多雾里看花,不明所以。结果,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被牵着鼻子走”。写出的文章,千人一面,没个性,缺乏激情。我们几位老师开始认识到,不打破旧的作文模式,不把学生从这种“训练”的枷锁中解救出来,不拓宽学生的视野及作文思路,我们的作文教学水平就只能在低处徘徊。于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上实施了 “三走”策略,来促进学生读写水平的提高。
一、“三走”的做法
1.走下讲台——促兴趣。走下讲台,是针对教师而言。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某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反之,就会感到枯燥、厌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激发浓厚的作文兴趣人手。我们认为,激发兴趣的最好的途径是教师走下讲台,放下教鞭,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熟悉学生的生活;还要和学生一起去体验、感悟生活,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教师——学生——作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彻底消除学生对作文的逆反及恐惧心理。
2.走出教室——寻活水。走出教室,主要针对学生而言。初中生阅历浅,学校生活单一,教室、宿舍是其最大的活动场所,加之阅读面窄,作文的“活水”就非常有限了。即使有写好作文的愿望,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争强好胜,善于表现,并有一定的观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大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开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我们大力提倡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团体活动,多观察,广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之渠才会清水常流,才有可能真正的去创新。
3.走进自我——抒真情。写作就是实践,就是创新。走进自我,要求学生说心里话,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手写我心”—文章必须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不容许胡编乱造,言不由衷。否则,文章也就成了一堆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文字垃圾了。走进自我,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为达到这一目的,师生应共建写作目标训练序列。同时,学生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问题,善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善于表达与众不同的情感。久之,学生的作文才有个性,才有真情。
二、“三走”的保障措施
为了把“三走”的做法落在实处,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1.拓宽阅读渠道,开设欣赏课。我们区各学校阅览室订有大量的报刊,有《语文周报》《中学生读写》《初中生作文》等,我们指导学生如何读报,如何摘抄,学生同学们养成了读报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既积累了知识和写作素材,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014年9月新学期开始后,我们开设了阅读欣赏课。做法是每周拿出两节课由学生自由阅读,材料由教师联系图书室集体借阅。有时,学生一人一本材料独立阅读;有时,分小组阅读或选出优秀的文章指名上台朗读。不论哪种形式,学生都要按要求做好阅读笔记。一学期下来,每个同学都积累了厚厚的一本。尤其是各班都有多媒体,收看电视散文、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说法、动物世界、科技博览、实话实说,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作文时再不愁“无米下锅”了。
2.以说促写。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坚持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初一进行故事比赛、自我介绍等,初二进行口头演讲。方式是全员参加,轮流进行。为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特为课前演讲拟定了几个主题:时间、理想、友谊、文明、拼搏、自信、谦虚、勤奋、理解、爱国、科学、奉献、诚实、青春、减负。四人一个主题,每次一名学生,轮流进行。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校、区两级每学期都举行普通话朗读比赛、语文素养展示比赛及辩论会等。读、说的思路开阔了,写也会“水到渠成”。
3.活动促发展、求创新。能力的形成靠活动。我们经常组织手抄报比赛,报告会、辩论会、歌咏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大多由学生查阅材料,自主组织。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工厂、集市,走近社区、敬老院,走向大山的怀抱,感受社会,感受自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读书征文活动,如《语文周报》“三驾马车”征文比赛,《读者》杂志社举办的全国作文大赛及省市区举行的读书征文活动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向报刊投稿,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
扎实高效读写序列活动的开展,有效保障了“三走”活动的实效,学生热爱写作,热爱语文,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学生的读写能力及语文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