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芳
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贡献及其启示
刘正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于毛”。毛泽东从实践哲学的基础、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先导;同时,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中国文化发展“走自己的路”的探索中成为先行者。毛泽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在当代依然启示着我们要认识到这是“马克思主义道路”,要坚持文化发展的这条“社会主义道路”,要实事求是地完善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
毛泽东;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经艰辛才走出来的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形成过程,是文化及其发展道路自觉自信的过程。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若善于持续文化的创新,则必能独自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习近平一再指出,中国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培育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造就了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毛泽东以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开创性贡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真正地“始于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于邓”而“始于毛”。毛泽东关于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道路的阐述和思考,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形成过程中的理论先导。毛泽东提出的众多思想和理论论断,如今已被直接承继下来。
(一)将中国的文化发展置于实践哲学基础之上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的文化价值观,对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从阶级观点对这场文化运动作了高度评价,“在‘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1](P698)。
新文化运动之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思考文化发展问题。毛泽东首先指出文化也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2](P283)。对于人的这种实践活动,毛泽东进一步肯定了其所具有的能动作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P663)。即文化的能动的反作用,这要求既要承认经济和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也要重视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能动作用。
从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刻评价,到指明文化也是人的实践活动,再到对文化所具有的能动作用的论述,毛泽东一贯地坚持把文化的发展置于实践哲学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由此可见这一理论论述,不仅是对文化本质的认识观点,更是直接关涉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所作出的选择,为中国的文化建设实践奠定了哲学根基。
(二)论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毛泽东指明文化也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并且这种实践活动既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反映,也起着能动的反作用。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属性必然决定文化的独特属性,中国的文化发展应该向何处去?对此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的中国文化,必须与中国的本质属性相一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文化的发展也必须始终坚持这一根本属性,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便是根本的保证。
中国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如何在具体的文化建设实践中进行体现?这同样需要回归到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完成的哲学革命,将哲学使命从“解释世界”引向“改造世界”,同时完成了实践哲学中人的本体论地位的复归,要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这一哲学基础出发,毛泽东在论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作为人的实践活动时,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同时,极其注重人民的力量,强调“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P1031)。毛泽东一再强调,突出人民主体地位的文化才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因为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实践,“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3](P860)。因此,中国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归根结底的具体表现,就是“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3](P853),这就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规定了本质属性,指明了发展所依靠的主体力量。
(三)为中国文化建设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毋庸置疑的思想前提。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也是不断变化的,作为其反映的文化形态和建设实践,也必须不断地进行调整,使其能动作用向着有利于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积极方向发挥。
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来进行中国的文化建设实践,规定文化发展的积极方向?毛泽东就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确立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那就是实事求是。在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能机械地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固定的“教条”出发,而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4](P192)。要在符合中国实际和国情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中国过去的文化,接受和吸收外来的文化。
毛泽东确立的发展中国文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继承并得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分反映出任何的教条主义都解决不了中国的实际问题,中国的文化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四)指出了建设中国文化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从实践哲学前提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出发,毛泽东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还必须要具有科学的认识论,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
中国有着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宝贵文化资源。同时,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也使文化具有落后性内容,因此要科学地认识并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清理。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对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1](P707-708)。从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出发,由“天朝上国”的迷梦和“闭关锁国”的严重后果得出结论,毛泽东指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还必须坚持交流和开放,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分来为我所用。因此,我们的方针就是要学习、借鉴并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势和长处。只要是好的东西,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科学文化艺术还是其他方面,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但是,这种学习也要注意正确方法的使用,我们必须是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而不是盲目地照搬照抄,不加变通。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分析和批判的方法,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和世界外来文化资源,这是毛泽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指出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前提。但是我们在继承和借鉴的同时更需要独立自主地创造新的文化资源,这同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继承。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毛泽东将其文化发展的思想付诸于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的先行探索。
(一)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实践
毛泽东以巨大的探索勇气和理论贡献,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作为革命的第一步,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革命胜利后,毛泽东旋即就此进行了探索。
毛泽东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并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反映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既反帝也反封建迷信,它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独立自主,要求理论和实践相一致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且它应该成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文化。由此可见,毛泽东主张和实践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与中国的革命阶段和发展实际相契合的文化实践,同时也是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所作之准备。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有着浓厚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为文化发展方向和文化的选择“都是为了现实需要,这个现实就是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5](P191)。毛泽东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实践,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作了铺垫,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践的先导。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实践
1953年,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得以确立,正式宣告新民主主义建设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随着这些变化和新情况的出现,毛泽东开始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毛泽东认为文化发展的高潮,必然会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而出现。通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实践,毛泽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包括方向、方针及政策等在内的具体要求。1957年,毛泽东就指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6](P229)。随后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的“三大”上,毛泽东再次确认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作为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正式成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毛泽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出的这条道路,在初期实践中被证实确实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最正确、最宽广的道路”,这些都为当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继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的直接“表达式”。随着大跃进和反右倾运动的扩大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十年文化革命大浩劫,这条道路被人为地打断甚至抛弃。但是,这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提供了虽沉重但宝贵的教训,这也印证了原先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论述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探索。
(三)对中国文化发展“自己的路”思考
从新文化运动到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再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及其挫折,这一长段历史既清楚表明了毛泽东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设实践的不间断探索,同时深刻展现出来的,是正如有研究者所概括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贯穿期间的核心精神,就是‘走自己的路’”[7](P10)。
革命和建设都必须“走自己的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早就告诫道,我们的理论并不是教条而是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应用要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毛泽东,亦早就得出结论,告诫全党说中国的问题只能由而且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中国的具体实际所决定的。
正是在毛泽东关于“走自己的路”的思想指导下,经过来自于实践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国的文化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文化发展的共识。如果没有毛泽东的这个思考和中国共产党的这个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难成形。因此,这条道路的形成与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思考和实践的探索密不可分。
恩格斯曾指出:“……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8](P676)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贡献,同样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对“两个30年”的事实和关系予以辩证分析,阐明其理论先导者和实践先行者的地位,在当代重新发现其真实价值。
(一)深刻认识发展文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
毛泽东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和文化建设实践的探索,其中始终强调并一贯坚持的根本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继承于此并发展于当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同样坚守着这一根本的思想基础,从而使自己的“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性质得到坚持。
就毛泽东在思考中国文化发展和进行文化建设实践的具体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都得到了辩证的坚持。毛泽东明确指出,“无论在党内,还是在思想界、文艺界,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6](P197)。同时,毛泽东坚持辩证的观点,就关涉文化发展指导思想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论述。比如文化发展的“双百”方针,毛泽东的观点就是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会加强而并不是削弱或者取消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所以,毛泽东指认“双百”方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同样要求坚持这一方针。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9](P63)。如今,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样必须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并且要走好文化发展的这条“马克思主义道路”。
(二)自觉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中国文化建设实践和发展道路的探索,本质属性是必须牢牢固定于“社会主义”之上。只有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反映并能动地作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基础,也才能为这个基础发挥出积极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与建设,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其最终归属的主体是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任何时期任何方面,都始终强调要为着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出发考虑,要以人民为主体。因此,在文化建设和发展道路问题上,毛泽东同样任何时候都在强调要为人民服务,并将其视为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从人民出发,经过人民,最后为了人民,这成为毛泽东在文化建设和发展道路思考与探索中永恒的主题,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稳定的“内核”。
由毛泽东先行探索并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继承了毛泽东指认的“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从而确认了这条道路的本质属性,这是一条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坚持这条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必将能够实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三)不断完善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
作为“中国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同样十分来之不易,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事求是探索中走出来的,背后既有着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承载着惨痛的教训。正是这些历史积淀和理论创新,才最终产生了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自己的路”。毛泽东对这条文化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的卓越贡献,为其开创了起点。纵观毛泽东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历程,他始终强调“独立思考”,提出要推动马列主义与中国“进行第二次结合”,从而找出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也成为今天党推进改革发展时的基本立足点之一。
然而,时代在变,世界在变,中国的实际也在发生着改变。作为人的一种实践活动,文化建设和发展同样需要不断与变化的实际相结合,只有自身拥有与时俱进品格,才能适应客观变化和符合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最终取得积极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同样如此,其自身也需要随着时代和国情的变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路路线来不断地发展完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路路线,与时俱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发展完善,这既是毛泽东探索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当代价值及其现实启示,同时也是历史和时代的要求,文化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唯此才能真正完成历史和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担当。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孙音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走自己的路”之思维特征解读[J].理论导刊,2007,(1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索原]
刘正芳,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11级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9
A84
A
1004-4434(2015)05-0142-04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南亚地区毛主义研究”(14YJC710043);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SKQ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