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移民理论中的回流研究
——回顾与评析

2015-02-25 23:13吴瑞君
西北人口 2015年6期
关键词:网络理论跨国移民

陈 程,吴瑞君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

国际移民理论中的回流研究
——回顾与评析

陈程,吴瑞君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

国际移民跨国流动日益频繁,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回流现象,引起了相关国家的重视,学界也对此进行了积极探讨,从不同视角构建了关于移民回流理论分析框架,对回流现象进行了诠释。本文对新古典经济理论、新劳动力迁移理论、社会结构理论、跨国主义及社会网络理论等几个较为主流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回顾。通过对不同理论内在演化过程的梳理,比较了不同理论的特征及适用性,为构建我国大陆移民回流理论框架,推动国际移民回流理论本土化研究提供了启示。

国际移民;回流;理论评析

一、前言

早在1885年,Ravenstein(1885)[1]就注意到迁移人口会重返家乡的现象。19世纪末,约1600万欧洲人来美国淘金。与此同时,近1/4的迁移者又重新返回欧洲的家乡。Ravenstein由此感叹:“每一股迁移的潮流都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向迁移潮流”。至此,国外学者关于移民回流的研究沉寂下来。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发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迁移者并没有在迁入地永久居住的意愿,他们的迁移行为并不必然导致永久迁移所产生的“根本归属的转移和重新定位”[2]。之后,回流作为非永久性迁移的必然结果开始受到关注。80年代,学者中产生了有关对于回流现象及回流对移民来源国影响的相关研究和争论,这些争论仅以几卷批评论文及会议论文的出版而销声匿迹 (Kubat 1984;Council of Europe 1987)[3][4]。此后,随着人们对“合作发展”以及“第三世界国家自愿遣返”的日益关注,移民输入国和输出国之间双边接纳协议的签订和实践,国际移民与来源国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增强,移民回流研究得到发展(Cassarino,2004)[5],并成为国际移民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Cassarino,2004;Massey et al,1993;Poters,2010)[6-8]。

作为国际迁移的子过程,移民回流的研究经历了从单向到双向的发展历程,并主要来自由新古典经济理论、新劳动力迁移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及跨国主义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等所提供的一系列对比的命题。Solinger(1999)[9]将回流研究方法主要概括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理性计算(rational calculation),即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探讨移民个体的动机(如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关于移民强调工资差距);第二种是强调导致移民的历史结构性条件 (historico-structural conditions),干旱、失业、外迁传统,或者与当地政府和城市的矛盾(如结构方法强调移民是历史结构变迁的结果);第三种是社会关系网络(social networks)分析。本文梳理了几种主流移民理论回流研究的进展,比较了不同理论的特征及适用性,并对我国大陆回流移民理论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国际移民回流研究进展

新古典经济理论(又称理论预期学派),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视角考察影响移民迁移及产生回流行为的因素。该理论最早的阐述是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境内的国内移民,特别是大量工人从乡村迁徙至都市,但是现在也被套用到国际移民研究中(Todaro,1969;Todaro,1976)[10][11]。根据Todaro(1969)[12]新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国际移民的理论,国家之间工资差异是导致国际迁移的主要动因,该理论假定,人们在迁移之前,已经完全掌握了关于家乡及目的国相关信息,迁移的动力在于对目的国更高工资和报酬的预期,回流意味着这种预期或愿望的落空。换句话说,移民在目的国获得收益低于预期促使其作出回流的决策(Constant&Massy,2002;Cassarino,2004)[13][14]。

在新古典经济理论模型中,社会附属(social attachments)通常被认为是成本—收益等式中成本的一边。对于家乡的社会附属包括心理和货币,降低了回流的成本,提高了移民继续待在国外的成本;而迁移国的社会附属对回流发挥的是相反的作用,增加回流成本的同时降低继续待在目的国的成本。此外,移民在移居国的工资、就业和职业成就对于回流选择也有着负面的影响,移民在移居国获得的人力资本,难以在祖籍国获得更好的回报。

(二)新劳动力迁移理论中的回流研究

新劳动力迁移理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同样是从经济理性的角度考察回流行为,但与新古典经济理论不同的是,其所假设的做出回流决策的主体是基于家庭而非个人。根据Stark(1982)[15]在新劳动力迁移理论中的观点,迁移被视为家庭采用的“生存战略”,回流是家庭“计算策略”的逻辑结果,是一段成功的海外迁移经历的反映。基于家庭效用最大化或是风险最小化的原则,部分家庭成员外出赚钱,外出者在海外成功实现预期目标(包括获得更高报酬、更多存款),并将存款寄回国。外出者的汇款是家庭风险分散策略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家庭资源补充在国内由于缺乏有效保障而带来的风险。因而,移民在迁入国只会停留有限时间,任何延迟回流的决定都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其预期的目标(Cassarino,2004)[16]。

Stark等将回流看做是一项完美迁移计划的一部分,迁移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获得比当地人更能发挥水平的工作 (Stark,1991:392)[17]、存更多的钱(Stark&Galor,1990)[18]。更重要的是获取更多的技能和培训。Stark&Galor(1990)[19]发现,移民在迁入国比当地具有相同职位的人更有意识地学习额外的技能和存钱,而这些也加速了他们的回归。此外,移民寄往家乡的汇款对于他们的回流决策也有一定影响。

(三)结构主义理论中的回流研究

结构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强调社会现象中社会经济结构的作用,任何个人与群体的迁移行为都投射了宏观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框架下展开的,来自于人类学者、社会学者和社会地理学者的研究视角,极大地丰富和提炼了结构主义方法在移民回流中的应用。Francesco Cerase(1974)在其对从美国返回至意大利南部移民的研究中开创了这一研究视角的先河①Francesco Cerase在其著名的论文“预期和现实”中,提出四种回流类型:失败型回流、保守型回流、革新性回流及退休型回流(见Cerase,F.P.Expectations and reality:a case study of return migration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o Southern Italy[J].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74)。。Francesco Cerase根据回归者预期、期望和需求将回归类型分为 “失败型回流”、“保守型回流”、“归根型回流”和“革新性回流”②“失败型回流”主要是指由于不能融入或适应移居国而回归;“保守型回流”是指一旦实现出国前的计划或是满足个人及家庭的目标就回国;“归根型回流”是指达到退休年龄回到祖国安度晚年。“革新性 回流”者通常认为自己是创新者,致力于回归后,利用其在国外学到的技能和获取的资本实现自己的目标。四种类型。Cerase对于回流类型的划分试图表明,祖籍国的环境因素应当被作为判断回流失败或成功的先决条件。

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回流是与社会环境有关的决策,受到社会形势和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并主要关注移民对回流地的影响。对于回流者成功或失败的分析同样需要联系回流地经济社会现状及回流者的预期。

1.2.4 科学排班 根据护理人员分层管理要求,转变以往排班模式,根据不同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工作时间以及工作量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排班模式。主要采用扁平式排班模式,高低层级护理人员合理搭配为一组,承担白班及夜班护理工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班时间,减少护理人员的交接班次数,加强薄弱时段的护士人力,确保各项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跨国主义理论中的回流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美学者就对在跨国主义范式下的国际移民的特征做了较早的探索,人类学家Nina Glick Schiller(1994)等人最早将其运用到国际移民领域。他们抛弃了传统民族-国家中心范式,从更广阔的全球视角研究跨国流动的现象。跨国主义行为并非像以前“连根拔起”或者“一去不返”,强调移民建立的跨越地理、文化和政治边界的社会场域(socaial fields)③Nina Glick Schiller,Linda Basch&Cristina Szanton Blanc (1994),Nations unbound:Transnational projects,postcolonial predicaments and deterritorialized nationstates,Langhorne:Gordon and Breach,1994:8,转引自:丁月牙.论跨国主义及其理论贡献.民族研究,2013(3)。。

移民的跨国主义试图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旨在更好地理解移民在迁入国与输出国之间牢固的社会和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物质的或是符号型的,可表现为经济、政治或社会文化等形式。根据Alejandro Portes等人的观点,跨国活动通过“定期的穿越国界和持续的社会接触”而实现 (Portes et al. 1999:219)[20],同时也解释了这种跨国联系对于移民身份的影响。Nadje Al-Ali和Khalid Koser(2002)[21]指出,移民对于“家乡”的理解依赖于其不同的忠诚度,他们会依附于出生的国家,同样在情感上也会联结他们移居的地方,移民对于家乡的主观感受和自我认同影响了他们回归的决策和重新融入的过程,这些为回流提供了有意义的社会和历史背景。而保持与“家乡”的经常联系,以及来回迁移运动表明了他们跨国的流动性(Portes,1999)[22],这种跨国的流动维护了跨越多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网络。

(五)社会网络理论(social networks)中的回流研究

从学术史的角度追根溯源,移民的社会网络理论开始于William I.Thomas和Florian Znaniecki两人有关迁移至欧洲及美国的波兰农民的移民研究[23]。而将移民网络理论视为一种社会资本,认为移民网络能够让移民获益,则是由美国社会学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教授Douglas S.Massey等人于1987年在有关“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24]。社会网络是在原籍地或迁入地的迁移者、先期移民和非移民之间基于亲友和乡邻关系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该理论强调以血缘、乡缘和情缘等为基础构建的社会网络对移民的影响。这种社会网络的形成降低了迁移风险,从而导致迁移网络的扩张,造成移民在初始地和目的地之间往复迁移流动的增加,形成了移民回流的网络[25]。

社会网络理论将回流者当做是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搬运者。网络的形成和维护需要长期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者相互之间具有价值的定期交换,这种交换模式的维护得益于网络本身固有的循环性。回流者仍然保持了与迁入国家的密切联系,而这种联系所反映的迁移经历,为回归者的回流计划提供了重要辅助,他们在迁移过程中所构建的社会网络有助于保护回流的主动有效性,同时也增加了资源和信息的可利用性(Eccles&Nohria,1992)[26]。

三、国际移民理论回流研究的比较

经济理论为回流研究提供了两个不同的视角。新古典经济理论将迁移视为移民个体成本-收益决策。回流一般发生在以下情景:失业、工资低于预期或是迁移心理成本高于预期 (如对移居地的不适应)。在这个意义上,新古典经济理论倾向于将回流者视为“失败者”。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可取之处在于其理论的灵巧性以及对于移民在怎样的情形下会选择迁移的预测能力。但同时,对于某些现象尤其是当人们的迁移行为与有利的工资差异或是购买力考虑方向并不一致时,新古典经济理论不足以为迁移过程提供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此外,对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另一个批判是,迁移被仅仅看作是个人决策,而与移民所处环境相隔离,同时也无法解释移民普遍向祖籍国汇款的做法。这两点在新劳动力迁移理论中得到了诠释。

与新古典经济理论相比,新劳动力迁移理论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对于迁移发生的社会语境的理解,最为明显的就是为家庭提供保险的移民汇款。个人效用最大化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倾向于将汇款看做是不合理的现象,并诉诸于“利他主义”这样棘手的概念解释这一现象。新劳动力迁移理论学者坚定地致力于摆脱新古典经济学者所树立的失败的回流者的形象。移民在海外多待的时间与家庭的需要密切相关,保险、购买力和存款,一旦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回流的行为就会发生。新劳动力迁移理论将回流看作是“超越了消极工资差异的响应”(Cassarino,2004)[27]。

毫无疑问,尽管这两种理论对于回流的解释是相对立的,但他们均为我们解读移民选择出国和回流的原因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视角,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仅将回流主要动力归因于经济因素 (Cassarino,2004)[28],而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其次,移民的回流似乎是彼此孤立的行为,而没有提及移民回流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Mark Granovette(1985)[29]将这种建立在经济分析框架中,而忽略社会情景、社会制约的理论称之为低度社会化观点。结构主义理论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两种理论在这一方面的缺陷。结构主义将回流看成是事关整个社会和环境的决定。主要关注的重点是,一旦回流行为发生,在何种程度上,某些回流者可能会或不会对其回流地产生影响。结构主义研究视角的可取之处在于,它揭示的是移民回流后重新融入回流地的社会过程,但同时,它忽略了对于移民迁入国社会结构条件的分析,将回流的过程视为仅由回流地结构条件所介导,基于该理论的大多数关于移民回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移民回流对祖籍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的研究(Diatta&Mbow,1999;Thomas-Hope,1999;McCormick&Wahba,2001)[30-32],迁入国与祖籍国两个世界几乎没有交流,这种结构主义的二分法直接受到来自跨国主义学者的批判。

跨国主义通常用来描述移民与回流地的联系,而非迁移本身。移民可以通过定期和规律的往返祖籍国,为自己的重新融入做准备,他们和祖籍国之间保持的跨国联系所构建的跨国社会空间,可以为他们提供来自祖籍国的情感支持和跨国社会网络资源,这些不仅有助于移民更好地应对来自新环境的压力,更有利于其成功融入当地社会。在跨国主义的研究框架中,回流是可以超越狭隘的而局限在移居地与回流地之间单向的选择,回流不再被视为迁移计划的结束。但正如Cassarino(2004)[33]所提出的,借助于跨国主义,我们仍然很难了解回流者怎样与海外移民社区维持较强的联系,使其能够更好地应付传统的来源于祖籍国的既得利益和社会压力。

社会网络理论同样认同回流者与祖籍国保持强联系的观点,但对于怎样维持这种联系,跨国主义与社会网络理论观点各异。跨国主义强调回流者与移民社区之间跨境联系,是集体协调并由祖籍国政府的互动而逐渐制度化的倡议,近年来移民输出国政府不断加强同海外离散群体的接触,并参与各种形式的国家活动就是属于这一种 (Schnapper 2001:31;Faist,1999;Portes 2001:190)[34-36];社会网络理论的联系,则并不具备上述跨国主义的公共属性,社会网络理论的联系更多的是顺应环境和体制,这种联系所反映的迁移经历为回流计划提供重要辅助,这种联系可以是来自于个人的人际关系,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了更为广泛的突出回流问题的分析框架。

四、总结及展望

综合来看,尽管以上理论相互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但他们都是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移民回流的现象进行的诠释,都阐明了国际迁移流动在不同的成熟和发展阶段的特征。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新迁移经济理论主要是基于个人和家庭水平的探讨,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回报;结构主义、跨国主义和社会网络理论主要是从回流的中观和宏观层面进行的分析。事实上,上述对于移民回流理论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以特设方式置于某种背景探讨回流的必要性。正如国际迁移动力有不同的推拉因素,回流的激励及其形态结构同样存在特定情况下的微观及宏观因素,多种理论模式的相互借鉴,跨学科多层次的理解移民回流行为,人类的迁移既是一种宏观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微观的个体行为。对于研究移民回流是必要的,而研究者最主要的任务是确定其主要原因,而非试图构建一个可以囊括所有现象的理论框架。

正如Rosemarie Rogers(1984)[37]所强调的,随着回流动机的变化多样,新的回流类型开始被考虑,新的回流模式正在涌现。劳工移民、留学移民、技术移民、海归企业家,日益扩大的回流潮流,既是对国外迁移经验的反映,也是对回流地特定制度、政治和经济条件的响应。在全球化持续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步缩小,跨越国界的流动即时可行,移民跨国流动的频率、范围及规模都超越以往,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移民变成了一种持续、循环的双向行为[38]。但同时,单向终结式的移民行为并没有因为全球化的到来即刻消失。现实的变化促使解释移民理论发生变化。但并不是说要寻找一个能够解释所有现象的理论,而是对每个现象都能够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概括。

根据2014年《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移民来源国,在持续扩大的向外移民潮中,也同时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新华侨华人及留学生等新移民的回流。他们中有永久定居者,也有做暂时停留者。他们回流的动因既有基于国家人才政策号召的响应,也有为寻求人力资本效用最大化而作短暂停留的探寻,国外的回流研究经历了从比较收益到跨国主义及社会网络等的转变。而迄今为止,国内对于国际移民回流的研究还仅仅停留于现象的描述或是直接原因的归纳,研究的对象主要还是集中于便于统计的归国留学人才,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移民回流机制理论。如何从国际的视角和基于全球的移民回流系统,来考察并发展出适合我国移民回流研究的本土化研究范式,是我国大陆移民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1]Ravenstein,G.The Laws of Migration[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885,48.

[2]朱宇.国外对非永久性迁移的研究及其对我国流动人口的启示[J].人口研究,2004,(3).

[3]Kubat,D.,ed.The Politics of Return[C].International Return Migration in Europe(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Return Migration,Rome,11-14 November 1981).New York:Center for Migration Studies,1984.

[4]Council of Europe.Third Conference of European Ministers Responsible for Migration Affairs:Conclusions(MMG-3(87)22)[R]. 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

[5][6][14][16][27][28][33]Cassarino,J.P.Theorising Return Migration:The Conceptual Approach to Return Migrants Revisite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IJMS),Vol.6,No.2,2004:253-279.

[7]Massey.DS,ArangoJ,Hugo G,Kouaouci A,Pellagrino A,Taylor JE.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A review and appraisa[J].Popo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9(3):431-466.

[8]Poters.A.Migration and social change:some conceptual reflections [J].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36(10):1537-1563.

[9]Solinger,Dorothy J.Citizenship Issues in China's Internal Migration:Comparisons with Germany and Japan[J].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0/1/1999,Vol.114,Issue 3:455-478.

[10][12]Todaro,M.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59(1):138-48.

[11]Todaro,E.The social adjustment of return migrants to Jamaica[Z]. In Ethnicity in the Americas,ed.

[13]Constant,A.&Massey.D.S.Return migration by German guestworkers:Neoclassical Versus New Economic Theories[J],International Migration,2002,40(4):5-38.

[15]Stark,O.Research on rural-to-urban migration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The confusion frontier and why we should pause to rethink afresh[R].World Development 1982,10:73-70.

[17]Stark,O.The Migration of Labor[M].Cambridge:Basil Blackwell1991(208).

[18][19]Stark,O&Galor,O.Migrants'savings,theprobabilityofreturnmigration and migrants'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0,31(2),463-467.

[20][22]Poters,A.et al.the study of transnationalism:pitfalls and promise of an emergent research field[J].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1999,22(22):217-237.

[21]Al-Ali,N.,&Koser,K.,eds.NewApproachestoMigration?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the Transnational of Home[M].London:Routledge,2002.

[23]William I.Thomas and Florian Znaniecki.The Polish Peasant in Europe and America[M].2 Vols.(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18-1920),NewYork:Dover,reprint,1958.

[24]Douglas S.Massey,Rafael Alarcn,Jorge Durand,and Humberto González,.Return to Aztlan:The Social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from Western Mexico[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25]Douglas S.Massey,Felipe Garcá Espaa,Jorge Durand and Humberto Gonzáez,Return to Aztlan:The Social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from Mexico[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237.

[26]Eccles,R.G&Nohria,J.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Structure,Form.andAc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2.

[29]Granovette,M.S.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 (3):481-510.

[30]Diatta,MA&Mbow,M.Releasing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return migration:The case ofSenegal[J].International Migration 1999 (37):243-66.

[31]Thomas-Hope,E.Return migration to Jamaica and its developmental potential[J].International Migration1999(37):183-207.

[32]McCormick,B&Wahba,J.Overseas work experience,savings and entrepreneurship among return migrants to LDCs[J].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1(48):164-178.

[34]Schnapper.D.De l'Etat-nation au monde transnational.Du sens et de l'utilité du concept de diaspora[J].Revue Européenne des Migrations Internationales,2001,17(2):9-36.

[35]Faist,T.Transnation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Citizenship and Culture(WPTC-99-08)[R]. Bremen:Institute for Intercultur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1999.

[36]Portes,A.Introduction:the debates and significance of immigrant transnationalism[J].Global Networks 2001,1(3):181-193.

[37]Roger,R.Return migr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A].In:D,Kubat,ed.,op.cit,1984:277-299.

[38]丁月牙.全球化时代移民回流研究理论模式评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1).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Theory in Return:Review and analyse

CHEN Cheng,WU Rui-jun
(China Modern City Research Center and Population Institute of Social Development Colleg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migrants migrate cross-border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large-scale emmigrants return migration,which some countries attach importance to it.scholars also have conducted a positive discussion.They construct theoretical ananlysis framework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to illustrate the phenomenon of return migration.This paper gives a detailed review on a few more mainstream theories such as the Newclassical Economics,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Structuralism,Transnationalism and social networks,Though teasing out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and comparising features and utility of different theories.these five theories provide special enlightenment on constructing the framework of China's mainland return migration theory and promoting the localization of return theory.

International Migrants;Return Migration;Theoretical analysis

C922

A

1007-0672(2015)06-0018-05

2015-04-14

本文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大陆新移民回流模式与空间特征研究”(编号:14ARK001)及国务院侨办一般项目“大都市圈新侨集聚—互动的模式及其对策研究—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项目编号:GQBY2013027)的阶段性成果。

陈程,女,安徽芜湖人,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学、国际迁移与移民政策;吴瑞君,女,浙江余姚人,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学、国际迁移与移民政策。

猜你喜欢
网络理论跨国移民
国外冰雪运动政策运行经验与启示研究——基于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作战计划时域协同方法研究
秋瓷炫和于晓光 一场跨国的情遇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
浙江民营企业国际营销进入战略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