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广周
(1.新疆地矿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91;2.新疆地质工程勘察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91)
乌鲁木齐米东区油料转运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
曲广周*1,2
(1.新疆地矿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91;2.新疆地质工程勘察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91)
对乌鲁木齐米东区油料转运站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等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工程建设不易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不易遭受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针对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建议采取坡率法等措施,防止因施工不当引发崩塌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油料转运站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任务是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和规划区内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与建议,并对土地适宜性做出评价[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明确指出,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铁路、交通、能源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要求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笔者对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油料转运站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目的是将工程建设的危险性降到最低,促进工程建设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乌鲁木齐米东区油料转运站位于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石化新村,北、西、东三侧为住宅及工业区,南侧为荒地。评估区现有大洪沟路通过,距乌鲁木齐市中心约25km,距米东区中心约2.5km,交通便利。
评估区南北长640m,东西宽850m,拟建工程用地总面积为0.42km2。拟建各类建构筑物均为地上工程,浅埋基础,受地形起伏影响,大部分地段需场地整平。
据“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本次建设项目类型为重要建设项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为中等,依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确定乌鲁木齐米东区油料转运站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一级。
3.1 气象、水文
乌鲁木齐市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根据距米东区气象站多年气象观测资料,境内多年平均气温7.4℃,极端最高气温43.1℃,极端最低气温-39.3℃,多年平均降水量215mm,一日最大降水量57.7mm,最大积雪深度48cm,最大冻土深度162cm,多年平均蒸发量2239.9mm。多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0.28m/s,多为西北风。
评估区地表水主要有大洪沟。该沟发源于博格达山北侧低山区,由南向北径流,流经米东区后注入大寨水库;河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少量泉水和煤矿的矿坑排水,属常年性的有水洪沟。另外,在评估区中部,锐意兴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南侧山沟内有少量积水,呈8m×20m长条形,为合作社生活生产排放水。
3.2 地形地貌
评估区地貌单元为博格达北麓的山前黄土台地,与山前冲洪积倾斜砾质平原相接。区内总体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691~734m之间,山坡坡度5°~22°,台地顶部和台地间洼地平缓宽阔,由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状粉土构成,植被主要为蒿草类。
3.3 地层岩性
3.4 地质构造与地震
评估区位于北天山优地槽褶皱带(二级构造单元)的乌鲁木齐山前坳陷(三级构造单元)东部。处于乌鲁木齐石化—八钢隐伏断裂和碗窑沟逆断裂之间,其中乌鲁木齐石油化工厂—八钢隐伏断裂距离评估区边界1.8km,具有逆断层性质,沿山麓地带先呈北东向,后转为东西向,长达50km,碗窑沟逆断裂可见长33km,走向70°,倾向北,北盘上冲,距离评估区边界3.0km,评估区内无活动断裂通过,构造条件简单。
评估区所在的区域新构造运动时急时缓,一直在交替进行。在早更新世末期,新构造运动造成大范围的扭曲和小规模的褶皱;进入中更新世以来,表现为较强烈的升降运动,断层复活伴之以隆起、翘起和下降,山区上升而遭受剥蚀,盆地下沉而接受剥蚀区物质的沉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本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综合判定评估区属区域地壳次不稳定区。
3.5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评估区岩土成因、岩性、结构类型、力学强度等将岩土体划分为黄土状粉土、碎石土双层土体。
黄土状粉土、碎石土双层土体:上部岩性为黄土状粉土,分布较连续,分布厚度6~14m,孔隙比介于0.75~0.90之间,结构中密;压缩系数大于0.5MPa-1,属高压缩性土;物理力学性质一般,具有湿陷性,厚度变化较大,均匀性差,不宜直接作为建筑物地基。下部岩性为圆砾,分布连续,埋深6~14m,厚度变化不大,一般粒径5~10mm,约占50%~60%,不均匀系数大于5,颗粒级配良好,承载力特征值350kPa,力学性质好,可直接作为建筑物地基。
3.6 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的砂砾石,富水性中等,水位埋深20~30m,接受上游沟谷潜流的侧向补给。沿地势由南向北向下游地段径流排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Na·Ca型,矿化度1~2g/L。
3.7 人类工程活动
评估区内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主要表现为旅游业开发时修建大量建筑、坡脚开挖修建道路和水电站、引水渠道建设,再加上强降雨、融雪对沿线坡体进一步冲蚀,易诱发地质灾害发生。
评估区现有人类工程活动较单一,主要为区内简易道路穿过黄土台地时路基开挖形成的人工边坡,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但规模较小。评估区南侧1.1~1.4km处分布有3处煤矿,现2处煤矿已关闭,通过对煤矿开采情况调查和周边村民及工人的访问,三处煤矿露头范围及煤层产状相同,调查时查阅了目前正在开采的顺益煤矿开采资料,顺益煤矿矿界距离评估区边界1053~1535m,开采深度349.4m,煤层产状328°∠86°~89°,经计算煤矿采空区影响范围未影响到评估区。
4.1 现状评估
评估区地貌形态较简单,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简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以及区域地质资料,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评估区发育的其它灾害主要有黄土状粉土的湿陷性,区内冲沟浅缓,汇水面积较小,不易形成洪水。现状评估上述各类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4.2 预测评估
拟建工程基础形式均为浅基础,形成的基坑深度较小,开挖基础的土方量较小,预测坡体受机械振动可能形成以少量碎落为主的坍塌,危害程度小。
根据评估区内及周边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本次建设工程特征,预测本工程可能引发及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4.3 综合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建设工程特征,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进行。即对同一处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中地质灾害危险性较高者为准。并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区评价,并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做出评估。
经现场调查,现状条件下各类地质灾害在该区内不发育,在确定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现状危险性小的情况下,认真分析总结区内地质灾害规律及建设工程特征,预测该区不具备引发和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也不易遭受上述灾害的危害或威胁。依据现状评估及预测评估结果,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规律,综合评估该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1)乌鲁木齐米东区油料转运站建设项目重要性属重要建设项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一级。
(2)现状评估表明:通过实地调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不发育,评估区黄土状粉土具有湿陷性,危害程度一般。因此现状评估为危险性小。
(3)预测评估表明:工程建设及运行过程中不易引发或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也不易遭受此类灾害的危害;预测评估为危险性小。
(4)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通过分析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建设工程类型和潜在地质灾害,将整个评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5)场地适宜性评估: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发育条件不充分,拟建工程不易引发或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在工程建设以及建成后运行期间,也不易遭受此类灾害的危害;土地适宜性为适宜。
(6)在设计及施工阶段,应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规定进行相应的地基处理。建议对建设用地整体进行推高填低平整处理,避免削坡形成不稳定边坡,对于拟建场地内基坑开挖及弃土堆放,应设计边坡稳定角度和适宜的弃土堆放高度,防止因设计不当引发崩塌等地质灾害。在项目建成后运行阶段,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1]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E].2004.
[2]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S].2003.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乌鲁木齐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2002.
[4]史守强.北京某地铁线路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析[J].山西建筑,2012,38(31):85-86.
[5]蒋慧慧.小南沟金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防治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2012(10):36-38.
P694
A
1004-5716(2015)06-0132-03
2014-05-22
曲广周(1982-),男(汉族),河南唐河人,工程师,现从事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