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殿有,冯长英,王 利,王玉民
(吉林省第六地质探矿工程大队,吉林延吉133401)
从地热钻井大裂隙漏失的堵漏实践谈桥接堵漏
刘殿有*,冯长英,王 利,王玉民
(吉林省第六地质探矿工程大队,吉林延吉133401)
在地热井施工中,钻遇大裂隙或溶洞,钻井液严重漏失,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易引发井内事故。采用在漏失通道设立堵塞隔墙辅助惰性材料、粘土球为粘合剂泵入水泥浆封闭的联合堵漏措施,经过现场验证表明,采用桥接堵漏措施效果良好。
红砖为骨架材料;粘土球为粘合剂加惰性材料;水泥浆加固;桥接堵漏
钻井漏失是钻井过程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井下复杂情况之一。井漏不仅会耗费钻井时间,损失大量泥浆,消耗大量堵漏材料,而且可能引起卡钻、井塌等一系列事故复杂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讲,井漏比某些钻井事故给钻井带来的损失更大。因此,有必要对钻井防漏、堵漏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再认识,本文从一起地热井的大裂缝漏失的堵漏实践中,谈一谈桥接堵漏的方法。
2012年,我队在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施工了一口地热井,设计井深2500m,实际钻井深度2001m,该井施工中,在井深1002m时发生严重的漏失,采用了多种堵漏方法,历时40余天,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最终成功完成了堵漏工作,确保了该井的顺利施工。此次堵漏的成功,为今后地热井中钻遇大裂隙的漏失处理,开辟了一种经济高效的堵漏途径。
该地热井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育林新村。属华北板块东北缘,辽东台隆浑江坳陷。
地层自上而下为:
0~20m,第四系,由黄褐色、绿灰色粘土及杂色砂砾层组成。
20~970m,第三系,岩性主要为灰色砾石、砂岩、粉砂岩(粉砂岩夹少量紫色泥浆)、凝灰质砂岩、凝灰岩等组成。970~1910m,古生界石炭系,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灰黑色粉砂岩,夹煤层。
1910~2500m,古生界奥陶系,岩性主要为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等。
该井设计井深2500m、三开结构。分别为:
一开:井径∅311.1mm,下入∅244.5mm×8.94mm石油套管,下深400m。
二开:∅215.9mm、下入∅177.8mm×8.05mm石油套管至1500m。
三开:∅162mm裸眼,至设计井深。
钻机:GZ-2600型钻机
钻塔:K31.5-135/2.2
泥浆泵:CQ3NB-500
泥浆净化机:JCN-1
钻杆:∅127mm、∅89mm
钻铤:∅178mm、∅159mm、∅121mm
二开钻井,在井深1002m时,突然发生漏失,井口不返浆,泵压表无泵压,下放钻具,没有钻压,呈放空状态,轻放钻具至1004m遇井底,放空井段为2m。
漏失发生后,井队首先进行了常规的堵漏方法进行处理,加大了泥浆粘度,泥浆粘度为70s,比重1.25g/mL,泵送泥浆达50m3,井口仍不返浆,泵压没有反应。
在送浓泥浆无效的情况下,配制泥浆粘度仍为70s,泥浆内加入锯末、稻草等堵漏材料,继续处理,仍不返浆,考虑井孔漏失孔隙大,采用粘土球和水泥浆联合堵漏,先向井内投入粘土球,下钻具分段捣实,然后向井内注入水泥浆液进行堵漏,但在投入粘土球进行捣实时发现,投入多次泥球,井内不见有堆积,因此,这种联合堵漏方法无法进行。由此可见,这次的漏失情况复杂,上述方法难以处理。
根据处理过程中大量漏失和泵压及返浆情况,以及钻进过程出现的放空状况,可以确定该漏失是由大的裂隙或溶洞引起的。同时由于投入井内的粘土球未能形成堆积,由此推测,该裂隙内可能有地下水的活动,因此,此次漏失的处理,采用常规的方法,很难取得效果。
5.1 大裂隙成因
产生漏失的井段为1002~1004m井段,属中深井段,其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因此,可排除由碳酸盐岩所形成的溶洞、裂隙的可能。
其裂隙的产生可能是砂岩层受构造变形作用,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破裂,形成构造裂隙,同时由于区域构造,包括断层构造和褶皱构造的影响,使裂隙相互贯通,形成了具有地下水活动的大的裂隙。
5.2 堵漏措施的制定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真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解决该井的漏失应满足以下条件:
(1)为了堵住漏失层,必须在距井筒很近范围内的漏失通道里建立一道堵塞隔墙,用以隔断漏液的通道,隔墙必须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2)当堵漏物质到达漏失层时,其物质颗粒的形状、尺寸、浆液流动变形等应适应漏失通道的复杂形态,堵剂才能按设计的数量进入漏失层。
(3)堵剂进入漏失层后,不能让其源源不断进入地层深处,进入地层的堵剂必须能抵御各种流体的干扰,在各项流动阻力的作用下,在近井筒漏失通道处发生滞流、堆积,从而充满一定范围的漏失空间。
根据上述条件,结合钻井口径等因素,确定了以研磨性较好的红砖为骨架材料,粘土球为粘合剂,锯末、稻草、废棕绳为堵漏材料,水泥浆为加固材料的联合堵漏措施。
5.3 堵漏措施的实施与成果
按照制定的联合堵漏措施,先以1/2大小的红砖块,间断投入井内,投入一定量后,下钻具进行通井捣实,防止在井内架桥,一次投入不要太多,在20块整砖左右。然后投入预先做好的粘土球,粘土球大小在5~8cm左右,要做实,略风干,防止由于表面遇水,粘附井壁而架桥,下钻通井、捣实,重复几个循环,待井内堆积,填充超过漏失井段后,用浓泥浆加入锯末、稻草、废棕绳等小泵量送入井内几次都未见效果。经再次分析研究可能是由于裂隙内地下水活动,小的骨架材料难形成堆积,决定采用整砖加半砖向井内投送,克服裂隙内地下水的破坏,通井时遇有阻力,采用轻压,慢转将其推送至井底,其它程序同样进行。
上述过程历经十几个回次,井口终于返浆,说明井底大裂缝已基本被填充,然后采用水泥浆进行封孔,候凝48h后透孔钻进,返浆恢复正常,至此堵漏结束,该井顺利施工至2001m完井。
此次堵漏共耗时40余天,红砖1000余块,泥浆500m3,水泥5t。
5.4 钻井中的注意事项
在堵漏井段以下钻井中,应注意降低激动压力,防止漏失井段人为堆积的井壁破坏。
首先,在下钻过程中,控制每下一个立根的时间不小于45s,同时做到匀速下放,平稳操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因钻具惯性力而引起的激动压力。
第二,控制开泵泵压,每次开泵,首先启动转盘,转动钻具,破坏泥浆的结构力,而后用小排量建立循环,待泥浆返出正常后,再增加到正常排量。
第三,钻进至深井段,每次下钻要分段循环,根据井下情况确定分段循环次数,必要时应加密分段循环的次数,另外,在深井段下钻,应避免一次下钻到井底,最好下钻至井底20~30m处,开泵循环,正常后,接单根划眼至井底。
第四,当下钻遇阻时,应接方钻杆,缓慢开泵,正常后划眼通过。同时控制划眼速度,严防因憋泵等因素而憋开漏失层。
此次钻井中大裂隙漏失所采用的联合堵漏方法,其原理就是比较典型的桥接堵漏。
6.1 桥接堵漏的原理
桥接堵漏就是利用接堵漏材料在封堵漏失层的过程中,进行机械堵塞,其作用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架桥作用。颗粒状桥接堵漏材料在通过地层中漏失通道时,能在其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及狭窄部位产生阻力并“架桥”。所谓“架桥”,不仅仅指的是颗粒材料单一式的架桥,多数情况下是多种颗粒材料相互支撑。相互依托的堆砌式“架桥”。由于颗粒状材料质硬,力臂短,应力分散,因此一旦“架桥”,就具有相当强的抗破坏能力,在其它材料的配合作用下,能有效地封堵漏失层。
(2)堵塞和嵌入作用。架桥作用形成以后,仅仅形成了封堵漏失通道的基本骨架,漏失通道由大变小,由小变微,但还没有彻底消除漏失通道的相互连通。这时堵漏浆液中的维纤维状材料,片状材料和细颗粒材料,在压差作用下对“架桥”中的微小孔道和地层中原有的小裂缝进行嵌入和堵塞,从而完全消除漏失,从而达到堵漏的目的。
(3)渗滤作用。堵漏泥浆中的桥接材料,具有增大浆液高压失水的作用,形成较厚的滤饼,这些滤饼在压差作用下,被挤入地层裂隙,形成楔塞,增强堵漏效果。
(4)在滤饼中的“拉筋”作用。堵漏浆液在压差作用下失水形成滤饼填塞时各类堵漏材料,尤其是纤维状和片状材料被夹在滤饼之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拉筋”作用,同时大大加强了楔塞的机械强度。
(5)膨胀堵塞作用。桥接堵漏材料大部分属木质纤维类物质,这些材料在水的浸泡下,具有一定的吸水膨胀性,因此,当桥接材料被挤进地层裂隙形成桥堵垫层后,受到地层中液体的浸泡,产生膨胀,可增加桥堵垫层的封堵能力。
(6)“卡喉”作用。地层中存在许多形状不一的裂隙、孔隙,它们相互交错、延伸,对一条漏失通道来说,始终有其最窄小的部位,这就是“喉道”,在此处架桥就是所说的“卡喉”作用。桥接堵漏材料针对这些“喉道”部分发挥架桥、填塞、嵌入等作用来形成机械堵塞,从而达到消除井筒漏失的目的。
6.2 桥接堵漏材料应具备的性能
从桥接堵漏材料的基本作用原理,可以总结出对桥接堵漏材料的主要性能:
(1)颗粒状堵漏材料必须有适当的几何尺寸和机械性能,以便适合于井内复杂情况和承受作用于桥塞上的压力差。一般情况下,颗粒状材料的最佳尺寸应是地层中漏失通道开口尺寸的1/3,此时,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桥堵。在稳定的桥堵形成过程中,颗粒状材料必须具有足够的抗压、抗剪切强度,才能承受由压差引起的弯曲应力和纵向力。同时颗粒状材料还必须具有足够的硬度,以防止颗粒应变变形而改变其几何形状,而降低堵漏效果。
(2)纤维状材料和片状材料必须有能力在桥堵上形成密封,以降低堵塞渗透率,就是说它们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才能桥接堵塞住颗粒材料中的间隙,而且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弹性和塑性,才能变形封堵大部分裂隙的有效流动面积。
6.3 桥接堵漏材料的浓度和级配
单一材料的封堵能力往往是很有限的,不同材料的复配使用,能相互增效,大大提高其封堵漏层的能力,在应用桥接材料堵漏时,应根据不同的漏层性质,合理选择堵漏材料的级配和浓度。
在选择桥接材料浓度时,应综合考虑漏失速度、漏失压力、液面深度、漏层段长度、漏层形状等,一般范围是5%~15%(重量体积比)。其中片状和纤维状材料在堵漏浆液中加量一般不得超过5%,颗粒状材料的加量控制在7%(重量体积比)之内。同时,对于漏失速度快、裂隙大或孔隙大的漏失,应用大颗粒、长纤维、大片状桥接材料配成高浓度浆液,反之则用中小粒度、短纤维、小片状的桥接材料配成低浓度浆液。
桥接材料级配的一般原则是:颗粒状、片状、纤维状堵漏材料之比为5∶2∶1。
6.4 桥接材料的种类
桥接材料一般称为隋性材料,按其形状分为3大类:
(1)颗粒状材料:常用的有核桃壳、橡胶粒、碎塑料粒、硅藻粒、珍珠岩、生石灰、沥青粉等。它们在堵漏过程中主义用于卡住漏失通道的“喉道”,起“架桥”作用,因此又被称为“架桥剂”。
(2)纤维状材料:主要来源于植物、矿物及一系列合成纤维。一般有锯末、花生壳、玉米芯、稻草、废棕绳等。它们在堵漏浆液中起悬浮作用,在形成的堵塞中它们纵横交错,相互牵扯,通常被称为“悬浮拉筋剂”。
(3)片状材料:常用的有云母片、稻壳、刨花、玻璃纸等。它们在堵漏过程中主义起填塞作用,因此被称为“填塞剂”。
桥接材料由于经济价廉、使用方便、施工安全,因此在钻井施工现场应用普遍,并取得了明显效果,使用此方法可以处理由孔隙及裂隙造成的部分漏失。
实际应用过程中,除上述介绍的桥接材料外,可根据井内情况、现场条件,利用各种可以堵漏的物质进行堵漏。如本次漏失处理中,采用的建筑红砖,以往施工中很少用到,而在此次漏失处理中,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漏失发生后,应认真分析漏失发生的原因,确定漏失层的位置,漏失的类型(渗透漏失、裂隙漏失、溶洞性漏失等)以及漏失的严重程度。
(2)根据漏失情况及地层性质、井下情况等决定是否继续钻进一段,确保漏失层完全钻穿或是立即起钻等。 (3)配制堵漏浆液施工时,如果能够起钻,应尽可能采用光钻杆结构,下至漏失层顶部,使用正确的堵漏剂注入方法,确保2/3的堵漏剂进入到漏失层近井眼处。同时施工过程中,要不停地活动钻具,避免卡钻。
(4)施工前,应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施工后认真收集、整理各项材料。
该地热井的漏失比较严重、复杂,采用常规堵漏方法,难以解决,本次处理过程,大胆采用红砖、粘土球、浓泥浆及堵漏材料,配合水泥浆护壁堵漏的联合堵漏方法,虽耗时较长,但成功完成大裂隙漏失的堵漏工作,确保了该地热井顺利钻至设计井深,同时也丰富了桥接堵漏的一些内容,为今后在地热钻井中,钻遇类似大裂隙漏失的堵漏开辟了一种经济高效的堵漏途径。
在该地热施工中的几点体会:
(1)该地热井施工,由于对矿区地质情况了解少,在钻井井身结构设计上,存在很多缺陷。
一开∅311.1mm、套管∅244.5mm、二开∅216mm、套管∅177.8mm,这种结构设计没有给下步处理井内复杂情况留有余地。因此建议在地热井施工中,特别是陌生的矿区,在钻井的井身结构设计上,一定要充分考虑到钻井过程中的复杂情况,留有一定的套管级配,减少施工中的风险。
(2)发生漏失事故不要盲目处理,应充分分析施工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和认真分析地层、地质情况,确定漏失类型及严重程度,确定处理方案,按方案所设计的方针进行处理,以避免因盲目施工带来的时间和物资的损失,并避免更大事故的发生。
[1]钻井工程施工新技术及标准规范实用手册[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2]复杂地层深部钻探工程施工关键技术及应用[R].2011.
[3]王敏,张宝河.大裂隙堵漏剂在神农架矿区复杂地层钻进中的试验应用[R].2014.
TE28
B
1004-5716(2015)06-0035-04
2014-06-26
刘殿有(1960-),男(汉族),吉林延吉人,高级工程师,现从事岩芯钻探、地热井施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