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跃,马德峰(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215021)
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表征及制度规引
唐文跃a,马德峰b
(苏州大学a.东吴商学院;b.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215021)
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兴起,契合了大学生“村官”、广大村民以及当地政府的需要,是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突破口。对苏北地区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实践的梳理,可以发现其若干显性特征:项目选择的本土化,创业模式的多样化,创业时间的短期化,创业支持的常态化。为此,在制度规引上应切实加强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程的质量与内涵建设。
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制度规引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国家层面的人才战略工程。经过连续几年的公开选聘,截至到2011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人数已经超过21万,分布在31个省(区、市)的广大农村。预计到2015年,全国大学生“村官”数量达到40万人,覆盖现有2/3的行政村落;到2020年将达到60万人,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的目标[1]。面对规模庞大的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如何确保他们在农村基层“待得住”、“干得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需要我们找出切实可行的“突破口”。“突破口”意味着所开口子不大,但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全局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且实施路径合乎当前新农村建设发展实际。基于这样的标准设计要求,我们的目光应由原先的宏观政策和制度规范视野迅速转移到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鲜活实践中寻找,创业富民映入我们的眼帘。考虑研究对象典型性的要求,本文拟选取大学生“村官”工作走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前列的苏北地区作为个案来分析创业富民议题。
起步阶段的大学生“村官”计划重在村官队伍的数量建设,即重视选聘源头环节,希望在广大农村迅速布点“落子”。而当大学生“村官”下乡驻村之后,他们如何适应基层环境?在村官岗位上该干些什么以及如何干好村官工作?甚至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走向如何?国家尚需进一步地观察思考,迫切需要来自地方实践的处境化知识支撑。就苏北地区而言,大学生“村官”工作全面铺开是从2007年的“双千计划”开始。2007年5月,江苏省委组织部牵头选聘千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到苏北地区1011个经济薄弱村任职工作,主要担任村“两委”干部的助理。2007年之后,苏北地区大学生“村官”选聘人数又有了数量上的明显增加,由2008年的1670人增至2012年的3022人。同时,大学生“村官”工作面临着逐步探索与规范。首批大学生“村官”满怀豪情地进入到农村基层后,由于缺乏明确的岗位分析与职位描述,他们便陷入“无事可做”的尴尬境地,产生在其位不知何为其政的困惑。大学生“村官”基层任职迫切需要一个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同时又能大展身手的有力“抓手”。与大学生“村官”的初始迷茫相比,地方政府运作的目标却较为明确,在经济增长至上的意识形态统摄下,经济建设成绩成为衡量地方政府的首要指标。为获得快速增长的经济指标,各地依靠政治压力和行政命令对整个体制进行动员,从而将指标和任务在官僚制的行政等级中层层下达,直至基层的乡镇一级,最终形成压力型体制[2]。该体制要求下级组织和个人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有关任务,并根据完成情况予以奖惩。首批大学生“村官”任职的是苏北地区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摆脱落后是这些薄弱村面临的紧迫任务,故地方政府选择创业富民作为大学生“村官”任职的重要突破口并非偶然。在地方政府的助推、引领之下,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狂潮席卷整个苏北地区。数据显示,仅2007年、2008年到村任职的260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已有1242人通过创办、领办、合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经济实体982个,吸纳创业资金4.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3]。
创业富民契合了大学生“村官”、广大村民以及当地政府的需要。一是创业富民是大学生“村官”能力提升以及融入农村的有效途径。创业富民平台可以发挥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文化、眼界宽、信息灵的优势,推进成果转化,实施高效农业,对基层民众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在摸爬滚打中成长成才;可以促使大学生“村官”克服临时思想和浮躁心理,坚定信心和理想,通过创业实绩赢得当地村民的认可。二是创业富民是激发村民个体潜能,推动农村发展的着力点。囿于生存伦理以及害怕失败心理,部分农民不敢创业,他们更多的是观望;囿于缺少科学技术和实际经验,一些农民不会创业,小小的失误或某些失败使得他们重新退回原地。显然,农村要摆脱贫穷处境、实现跨越发展,关键是要有精英出面带领广大村民创业致富。大学生“村官”的基本素质和有利条件,决定了由他们带头创业能够起到良好的辐射作用。
正确看待苏北地区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兴起,我们提出不仅要紧扣事件的起因、摸清所处的时代背景,还要静观其发展过程,梳理其表象特征,以便合理判断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发展走向。
(一)项目选择的本土化。项目选择是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关键,选准合适项目意味着创业成功一半。与苏南地区不同,苏北地区农业经济优势相对突出,辖区所属县市业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和主打品牌,如沭阳县的花木种植、盱眙县的龙虾养殖、邳州市的板材加工等。大学生“村官”依托这些特色经济发展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基本原则,并与乡镇工业集中区、扶贫产业园和康居示范点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用足用活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整合外部资源,迅速转入到当地农村旧有的产业链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项目的选择呈现明显的本土化特征,他们主动选择养殖业、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与本地村民相一致或相近的项目,采取与当地农户结帮结对,共同劳作,同时还聘请村中生活贫困的村民做帮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村中贫困人口的脱贫。在创业初期,大学生“村官”所选项目的准入门槛较低,基本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制于资金、技术、场地、市场销路等要素的限制,他们的创业活动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属于尝试型的“小打小闹”,但大学生“村官”秉持创业实践理念,投入巨大精力。随着创业富民的深入开展,大学生“村官”正加强与当地种养殖大户、民营企业家、技术专家和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发挥各类创业群体的优势,壮大项目规模,提高创业水平。正如苏北盐城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指出的那样,“大学生‘村官'要通过创业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优势,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关键还要进一步提升层次、打造品牌、增强能力,发挥示范作用,通过创业带动和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在事业的发展中、在农村广阔天地中实现自身人生价值”[4]。
(二)创业模式的多样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寻求合作、讲究团队意识已成为发展主流之势。大学生“村官”下到陌生的基层,缺少创业资金和实用技术,创业富民项目运作往往白手起家,挑战难度系数极大。在创业富民试点阶段,大学生“村官”个体就近就地自发创业模式比较常见,但是创业结果多以失败或者勉强保本收尾。此后不久,大学生“村官”创业逐渐走向联合共赢,村官之间的抱团创业、村官与村民之间的联合创业成为主要形式。从群体构成来看,大学生“村官”有着共同的目标理想,相互之间可以优化组合,根据各自不同的专业、经历和拥有资源共同创业,起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作用。从空间距离来看,大学生“村官”虽然工作要“下沉”到各自村组,但其吃住均安排在所在乡镇政府大院,空间距离上的临近加之每年新进大学生“村官”的不断补充,客观上给他们集群和抱团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如果说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联合是基于同辈群体间趣缘关系的话,那么,随着创业富民的推进,合作创业的主体关系发展到地缘、业缘等多种关系的混合型,创业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地缘关系是以地理位置或空间结构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大学生“村官”与当地农村种养殖大户的联合;业缘关系主要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大学生“村官”与村“两委”干部的创业合作。地缘和业缘关系反映的是强强联合,它的出现表明大学生“村官”交往活动半径的扩大,已开始主动融入当地农村。在创业富民起步较早的宿迁市,目前已提炼出“大户+基地+大学生‘村官'+贫困户”、“大学生‘村官'+专业合作社”、大学生“村官”抱团创业等多种类型。其中,“大户+基地+大学生‘村官'+贫困户”模式最为普遍,大户投资、大学生“村官”带动、贫困户进入基地务工挣钱,这种联手共创的创业模式有效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
(三)创业时间的短期化。从时间角度来看,创业时间的短期化具有两层内涵:一是创业时间投入的短暂性。大学生“村官”属于上级党委政府委派下来的“空降兵”,是乡村社会的“嵌入者”[5]。他们的服务期为三年,第一年基本是属于环境适应阶段,重点是了解熟悉基层工作,学习相关实用技术;第二年是进入角色的干事创业阶段,帮助村民发展致富项目、领办合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第三年便切换到流动转向阶段,所以真正用于创业富民实践上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这当中还要去除一些村务管理和业务学习培训方面的时间,毕竟大学生“村官”还担负着村“两委”干部的助理工作。创业时间投入上的短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业富民的实施效果。二是项目持续时间的短暂。既然服务期为三年,那三年之后何去何从呢?显然,大学生“村官”会面临重新选择定位的问题,目前国家明确后续出路共有五条: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自行择业和继续学习深造。除了留任村干部和自主创业之外,其余三条后续出路都会面临手头创业富民项目流转的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结果令人感到担忧,具有扎根基层、奉献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村官”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均有打算报考公务员或者另行择业。这也意味着,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流失严重,众多创业富民典型不具有可持续性,在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时创业项目就可能终止,前期经过努力刚刚建立起来的、尚处发育阶段的富民产业就会重新归零[6]。鉴于创业时间的短期化情形,如何来巩固已有创业富民实绩?调研发现,苏北地区正尝试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对考取乡镇机关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给予其一段过渡期。过渡期间,大学生“村官”通过转让股权、赠与等方式将手头创业项目有序变为当地村民的致富项目。其二,在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指导上,注重由鼓励扶持个体创业向引导集体示范基地创业转化,以此达到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项目的平稳过渡和接力发展。
(四)创业支持的常态化。社会支持理论认为,在个体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个体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由高校校园转向农村田间地头,由高校毕业生变为村官角色,大学生“村官”经历了空间地理位置和社会层面的生硬“移位”,面临着心态调适、工作适应以及困难应对等难关,创业富民行为亟需来自外界特别是当地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无论是在国家的、地区的抑或地方的层面,政府都是一个重要的力量,可以推动良性的农村发展,支持民众维持可持续生计”[7]。苏北地区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帮扶工作,并不遗余力地创造各种条件施以援手。一是“土政策”的出台。“土政策”是地方或组织根据上级的方针性政策或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本地区和组织的实际状况和利益而制定的一套灵活、可变、可操作的社会资源的再控制与再分配准则,而这套准则对其他地方和组织没有效果[8]。在苏北地区诸县市,伴随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探索实践,有关创业富民的“土政策”及时出台,如《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实施意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给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吃了“定心丸”。二是整合型的社会支持体系。苏北地区针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支持力度很大,形成包括资金、技术、场地、项目、奖励等要素在内的一揽子计划,全方位的“包裹式”服务体系增强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信心。例如,苏北泗洪县采取四个“帮助”来引导和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①帮助解决创业资金难题。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因资金不足而需要贷款的,由县农业银行和扶贫办统筹安排。②帮助遴选创业项目。引导大学生“村官”围绕自身优势、任职村的区位和产业优势以及市场需求选取项目。③帮助聘请创业导师。由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县乡农林科技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种养殖能手组成的导师团队,为大学生“村官”创业进行项目论证、指导。④帮助引导创业模式。鼓励联合创业,通过股份制合作、公司化经营,让大学生“村官”能够以小资金创办大项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苏北地区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实践是基于具体时间和特定地域背景之下,具有应用性上的个体特点,但它不应该被贬低或者受到忽略,相反理应经过总结提炼成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制度设计的经验材料之一,以便国家从宏观层面对创业富民工程框架做出指导性安排。
(一)创业富民制度安排的紧迫性。前面讲过,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契合了大学生“村官”、广大村民以及当地政府的需要,但其价值意义远不止于此。众所周知,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作出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选择,其主要意图在于培养熟悉农村的骨干建设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原有结构,增强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当大学生“村官”计划宗旨理念确立之后,接下来便是实践完善,在实践中建立一套长效工作机制,如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指出的那样,“要给大学生‘村官'压担子、交任务,引导他们在带头创业、科技兴农、做好群众工作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提高能力”。从组织培养的角度来看,分类培养是达到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有效手段。根据大学生“村官”个体特点和发展旨趣,分别从领导能力、创业富民和社会服务方面,实施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的分类培训与管理,着力把他们培养成基层组织接班人、创业富民领路人和广大群众贴心人。毋庸置疑,苏北地区兴起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是着重于创业富民带头人的建设,促使大学生“村官”能创业、创大业、带领广大村民共同致富。它不仅可以成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要“抓手”,也应该成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培养取向,故国家有必要在宏观层面及时作出制度安排,形成互促效应,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实践向纵深发展。
(二)创业富民制度安排的重要议题。当前,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它面临着由项目数量推进向质量与内涵建设的转型,如何将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项目做大、做强、做久,使富民效应彰显更为充分,需要国家在创业富民制度安排上作出考虑和改变。我们认为,在吸纳地方政府已有“土政策”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创业富民制度安排尚需考虑以下重要议题:
1.主体能动与外部支持的关系。行动主体通常具有主动性和被动性之分,即一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动者,另一种则是受外界左右、无能为力的受动者。在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制度安排上应明确大学生“村官”的主体能动地位,以及鼓励外部支持因素加以辅助的内容。大学生“村官”是创业富民的主体核心,在外部强力的社会支持背景下,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大学生“村官”本人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促机制甚为关键,要避免外部支持关爱过度,替大学生“村官”包揽和包办一切事务,进而抑制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主体能动性。同时,外部支持要符合市场语境,按照市场有关规律行事,实现政府推动与市场带动的有机结合,真正让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舞台上经风雨、增阅历、长才干。
2.创业富民平台建设。大学生“村官”创业更多的是一种示范性创业或者表意性创业,目的是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故在制度安排上要加强创业富民平台建设。一方面,创业富民平台能集合大学生“村官”团队之力,真实、生动地展现他们的聪明智慧,能激励和提升他们的创业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创业富民平台能客观、有力地展现创业项目美好发展前景,进而有效引导和带动广大村民创业致富。调查发现,符合现代经营要求的创业园或者创业孵化基地是当前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平台建设的理想载体。
3.创业富民效应的凸显。大学生“村官”岗位是由政府组织选聘,由公共财政负担的专项事业岗位,这就明确了该岗位的公共服务职能。创业富民正是这种公共服务职能指引下的产物,创业的背后含有富民一方的使命与责任,换句话说,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应放在促进村民的增收致富上,要让村民从创业项目当中受益。由此,创业实践与富民成效之间应保持协调性、同步性。在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制度安排上应明确显现富民的使命要求,通过设置一些硬性指标加以导引,如创业发展与带动农村一定数量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达标要求。
4.村官后续出路问题。任期长短影响着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可持续性,国家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设计上应该主动出击、统筹谋划,通过科学的考核筛选机制,鼓励支持优秀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并给予其明确的身份属性以及任期期满之后的后续优惠政策扶持,避免在服务期满出路问题上持“大浪淘沙”的被动等待心态,给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带来负面影响。例如,规定任满一个聘期、考核良好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可继续留任,保留原有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待遇,还可以享受同级村干部补贴;连续任满两个聘期,考核称职以上,可直接纳入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根据工作需要继续驻村工作。
5.创业富民与其它项目举措的结合。农村的脱贫致富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仅靠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并不能立竿见影,故在制度安排上应考虑将创业富民工程与其它项目举措有机结合。以苏北地区经济薄弱村为例,江苏尝试采取财政专项扶贫计划,派遣扶贫工作组进村开展精准扶贫,根据当地村民的主观意愿需求,针对性地确立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的实事项目,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和贫困家庭增收。各类涉农资金和农村道路通达、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等实事项目陆续安排到村。显然,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完全可以与政府扶贫计划的项目举措结合起来,共同提升农村脱贫攻坚效果。
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考察中,生命历程研究(life course research)主要关注涉及个体生命过程中的一些事件和角色(地位),及其它们的先后顺序和转换过程。该研究范式认为个体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个体在社会中所作出的选择除了受到情景定义的影响之外,还要受到个人的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9]。选择下乡做村官对大学毕业生来讲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黄金时段,是大有作为,还是有所作为,或是无所作为;是青春无悔,还是青春有悔,关键是要看个体能否融入这个所处的时代,能否顺应、把握农村社会变迁潮流的要求,达到个体利益、国家政策期待与农村社会发展的耦合。
法国学者潘鸣啸(Michel Bonnin)曾用“失落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来指代中国1968年到1980年间“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城市知识青年,认为“上山下乡”社会运动对整整一代城市知识青年主体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打乱了他们个体生命历程的正常秩序,使他们在原本应该学习的年龄丧失了求学机会,而且影响他们所在的家庭,以及整个城市和农村社会的稳定[10]。与潘鸣啸笔下描述的城市知识青年相比,今天的大学生“村官”可谓是“幸福的一代”,其境遇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下,在地方政府探索实践和组织实施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不断参与下,大学生“村官”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富民潮流,他们拥有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定能谱写出青春无悔的崭新乐章。
[1]杨杰.2015年大学生“村官”将达到40万人,覆盖2/3行政村[N].人民日报,2012-5-20.
[2]欧阳静.压力型体制与乡镇的策略主义逻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3):120-121.
[3]杨媚.江苏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推进会在宿召开[EB/ OL].(2009-11-12)[2009-11-16].http://dangjian.people.com. cn/GB/135534/137244/10388042.html.
[4]宿组萱.乍暖还寒春意浓[N].宿迁日报,2009-2-20.
[5]郑明怀.大学生“村官”角色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5):143-145.
[6]马德峰.影响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主要客观因素[J].青年研究学报(香港),2012,(2):172.
[7]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45.
[8]翟学伟.“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从普遍主义到特殊主义[J].社会学研究,1997,(3):89.
[9]李强,邓建伟,晓筝.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J].社会学研究,1999,(6):1-6.
[10]潘鸣啸.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2.
The Features and System Guide of Enriching Villagers by Enterprising Program from College-graduate Village Officials
TANG Wen-yuea,MA De-fengb
(a.Dongwu Business School;b.Social Department,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215021)
The program of enriching villagers by enterprising meets the need of college-graduate village officials,villagers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I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llege-graduate village officials plan.The paper finds out features by analyzing the effect of enriching villagers by enterprising program from college-graduate village officials,which include the localization in item selection,diversity in entrepreneurial model,the short term of innovative undertaking,normalization in entrepreneurial support.Therefore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struction of the plan in system guide.
college-graduate village officials;enriching villagers by enterprising program;system guide
F325.4
A
1007-0672(2015)03-0090-05
2014-09-18
本文系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苏政办发[2010]118号),2011年度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项目(编号:SJD84012)的部分成果。
唐文跃,男,江苏徐州人,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德峰,男,江苏南通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青年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