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动力培育:天祝藏区贫困治理路径

2015-02-25 11:39徐文林中共天祝县委党校甘肃天祝733299
新丝路(下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天祝藏区内生

徐文林(中共天祝县委党校 甘肃天祝 733299)

内生动力培育:天祝藏区贫困治理路径

徐文林(中共天祝县委党校 甘肃天祝 733299)

天祝藏区的贫困与内生动力不足密切相关,因自然环境承载力、公共服务支撑力和人力资本驱动力等内生动力薄弱,呈现出经济贫困、人力贫困、权利及能力贫困的多维贫困。基于藏区内生动力薄弱导致的多维贫困,通过加大文化教育扶贫投资,培育人力资本的推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环境承载力与产业支撑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生存与发展权的保障力,是治理天祝藏区贫困的有效路径。

内生动力;天祝藏区;贫困治理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天祝县作为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区、贫困地区,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不仅是要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划上圆满句号,也是要为藏区开启全面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曾强调“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内生动力培育,不仅是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关键,更是夯实发展后劲,实现持续发展的核心。从内生动力培育探究天祝藏区脱贫致富路径是一个有效视角。

一、贫困及其脱贫内生动力

贫困既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可引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社会问题,最早对“贫困”这一概念进行研究与定义的是经济学,1901年著明的英国经济学家本杰明.朗特里,在《贫困:城镇生活研究》中给贫困的定义是:一个家庭中的总收入不足以支付仅仅维持整个家庭成员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开支,这种情况就是贫困。这即是“收入贫困”。后来英国社会学家汤森德提出了“资源缺乏贫困”,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提出了“文化贫困”,英国学者奥本海默提出了“机会剥夺贫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提出了基于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可行能力’ 被剥夺的贫困”。之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又提出了“人力资本贫困”。而联合国开发署在《人类社会发展》报告中,创造性提出“人文贫困”这一综合性概念,指出贫困不仅仅是经济收入低微的贫困,而是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即知识缺乏、社会区参与不足、能力低下、文化素质不高、社会权益缺乏保障、健康状况差等的综合状态。

众多学者对贫困的研究,丰富了贫困的概念,明晰了贫困的根因。揭示出贫困不仅在收入的偏低,也在文化、能力、权利的贫困,在多维贫困中,经济贫困是显性贫困,是贫困的结果;资源、文化、能力及权利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素,这些方面的贫困是深层隐性贫困,是导致贫困的内在根因。内因是变化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扶贫脱贫中,若只关注收入的增加,而无视可行能力的发展和权力、资源的给予,只能满足短期的基本需求,一旦停止扶助,便会有陷入再次贫困的脆弱性;同时,若不解决贫困内因,不仅影响外源性扶助资金、政策、项目的高效适应与落实,也影响贫困地区及其贫困群众对外部资源、机会的运用和把握。因此,扶贫脱贫,关键在于培育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发展致富的内生动力,提升自我脱贫能力。

二、天祝藏区内生动力缺失与多维贫困

天祝藏区贫困不只是经济贫困,而是包括了资源缺乏贫困、人力贫困和权利贫困的多维贫困,可以说是环境、物质、人力、社会权利等内生性驱动力缺失而综合作用的结果。

1.自然环境承载力薄弱导致经济收入贫困

恩格斯就自然资源的价值指出,“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天祝藏区地处青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脆弱性强,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贡献力薄弱。由于山大沟深,旱作农业占主导地位,山旱地占耕地面积的88.05%,且分布分散,难以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高寒干旱的气候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对于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生长极为不利,农业经济效益低。牧草地优势明显,占总面积的86.14%,牧业收入高。但高寒干旱气候使得生态系统脆弱,草地易破坏,修复回归难,由于长期过度放牧,保护力度不够,草原植被退化严重,草原虫鼠害和杂草、毒草蔓延,草质变劣,产草量逐年下降。工业基础薄弱与自然环境恶劣相叠加,对投资、人才的吸纳力不足,工业体量小,以冶炼及矿产资源开采、粗加工为主,缺乏现代新型工业。工农业发展滞后,宏观层面,导致全县经济收入困难,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 ,并与生态文明建设间的矛盾突出;微观层面,吸纳就业能力不强,农村剩余劳力无法实现就地输转,群众缺乏增加经济收入渠道,群众经济收入贫困。

2.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力薄弱导致权力及可行能力贫困

基本公共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影响投资、消费、资源利用率,是减小公共风险,降低分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的基础;是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要素流动,消除区域发展阻碍,减小区域发展的基础;也是增进社会福利,保障群众公平生存与发展权,提升其可行能力关键。天祝藏区长期来由于经济贫困,财政投资不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如在基础设施方面,至2014年底,全县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5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4.20;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天祝县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和卫生员数为 1.79,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45.00,互联网普及率19.17。藏区基本公共服务支撑不足,导致农村群众难以公平享受生存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制约了其可行能力的养成与提升,这也是藏区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村群众收入低,贫困人口多的重要原因。

3.人力资本驱动力薄弱导致人力贫困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舒尔茨在解读贫困时指出,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重要。天祝藏区人口密度低,多年来文化教育设施及资金扶持投入多,但覆盖面小,群众受益率小;农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思想观念保守,加之经济贫困,教育投入和支持力度弱;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缺乏对优秀师资的吸纳,多重因素导致天祝藏区农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落后,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藏区农村人力资本不足,主要呈现在知识、文化、技能、思想素质及身体健康水平低。知识技能存量不足,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降低了群众在农业收入,而且影响贫困群众在非农业行业中的竞争力,外出务工多从事体力型、高风险、低工资的劳动;因循守旧、缺乏拼闯和等、靠、要的落后观念,不仅制约着自身对发展机遇与权利的把握,也影响了外部扶贫资源在内部的配置与运用,影响扶贫进程,同时由于争抢扶贫资源,邻里矛盾、干群矛盾增加,加大了基层扶贫工作难度。此外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使贫困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的致贫因素增多,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突出。健康水平虽与经济收入无直接关系,但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劳动者,健康水平低影响劳动质量与效率,从而影响就业竞争力和劳动收入,同时也是因病致贫的重要因素。

三、天祝藏区基于内生动力培育的贫困治理路径

基于天祝藏区内生动力缺乏致贫的根因,农户改善生产条件,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增强环境竞争力、产业带动力、物质资本支撑力、人力资本推动力为关键,培育发展内生动力,是藏区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

1.加大文化教育扶贫投资,培育人力资本的推动力

人力资本的充分积累,是藏区农村及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所必须的能力提升和机会获得的基础,而文化教育,是积累人力资本的主渠道。天祝藏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大文化教育方面的扶贫投资,提升贫困群众能力素质,强化其脱贫致富的心力、智力与行力,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一要以国民教育为基础,以农村文化建设为支撑,文化教育人才队伍为保障,在教育、培训、政策宣传、优秀文化传播中改造农村“贫困文化”,更新贫困群众思想观念。二要多措并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贫困乡村教育质量、加大贫困农户学生学费救助杜绝因贫辍学、争取省内外院校贫困学生专项招生计划等,提升贫困乡村及贫困家庭学生受教育水平,改变“寒门难出贵子”现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三要以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实施“雨露计划”为契机,从劳动力原有知识技能结构出发,完善农村“两后生”、初、高中阶段辍学青少年、成年无技能劳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有专业技术的农民工,提升农村贫困者个人发展及就业创业能力。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环境承载力和产业带动力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关键,也是以产业促就业,提高人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根本依据。天祝藏区作为重要生态屏障区和贫困区,重心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环境承载力和产业支撑力。一要立足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充分利用气候、土壤、草地等特色自然资源强力推进贫困村贫困户“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主体生产模式,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数村一品”模式,发展高原绿色有机蔬菜、藏药、旱作马铃薯、草畜产业等具有明显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在规模化、产业化中提升天祝白牦牛、高山细毛羊、岔口驿马、高原红提、人参果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二要发展现代农业加工业与服务业,提高农业生产者与市场的关联度,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引进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建立完善“农户+贮藏加工+运输销售”、“互联网+农产品”“政府+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会+农户”等模式,促进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有效对接,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三要以自然、人文资源与农业资源为依拖,以藏民族特色文化、手工艺品、美食及农副土特产品为支撑,发展“食、住、行、游、购、娱”等链条完整、外延丰富的现代化乡村旅游,实现贫困农牧民得增收、生态得保护、民族文化得发展、社会得和谐的多重价值。

3.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生存与发展权的保障力

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及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和环境保护等这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不仅是基层政府改善民生水平,强化区域发展基础的关键,也是建立社会安全网,公平保障贫困民众基本生存权、发展权、健康权、劳动就业权以及文化权,从而提升其可行能力的硬支撑。天祝藏区在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中,以“均等”与“共享”的价值理念,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与可及性,实现贫困村(户)群众平等共享生存与发展权利。一要软、硬件同步,整体改善贫困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不均衡现状。即一方面将国家、省、市扶贫资源与政府投资、社会投资相结合,提升贫困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硬支撑;另一方面要完善政策保障与制度激励,引导干部、教师、医生等技术人才下沉,提升强化公共服务质量的软支撑。二要从低保、教育、就业、养老和疾病救助等全方位建立针对贫困户的安全网,保障其生存与发展,提升其可行能力。

[1]杨国涛.周慧洁.李芸霞.贫困概念的内涵、演进与发展述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39-143

[2][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

猜你喜欢
天祝藏区内生
民族地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天祝县为例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
高寒牧区天祝白牦牛冷季暖棚育肥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