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一勺
这句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原典: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南宋〕吕本中《官箴》。释义:吕本中所著《官箴》共三十三条。他认为当官的法则,只有三条,即清廉、谨慎、勤勉。遵守这三条法则,就可以保住官位,可以远离耻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赏识,可以得到下属的拥戴。(摘自《习近平用典》)
1895年4月17日,腐败的清政府为结束甲午战争,在日本帝国主义逼迫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摘书)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画家齐白石闭门谢客,拒绝日伪头目索画,也不卖画,宁可挨饿也不丧失气节。此间,他还创作了《群鼠图》来影射嘲讽日伪汉奸。在画上老人寓意深长地写道:“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口齿我果,又剥我黍。烛灯残,天欲曙,严冬已换五更鼓。”在齐白石的笔下,这些表面上耀武扬威的侵略者其实就是一群色厉内荏、见不得阳光的老鼠。
(摘自《今日广德》李小磊辑)
杨小楼(1877-1937),京剧名家,工武生,代表剧目有《长坂坡》《恶虎村》《挑滑车》等,曾为清“内廷供奉”,深得慈禧器重。他不仅是京剧史上有名的大武生,而且艺德高尚。
据《优语集》《梨园佳话》记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不久,他在北京演出《五人义》。此剧表现明末市民反对权宦魏忠贤的斗争,义士颜佩韦、马杰、杨念如、沈扬、周文元五人,召集府县生员及苏州百姓大闹府衙时,杨小楼临时加台词大喊:“咱们走啊!去烧卖国贼的房子!”这句台词针对时事,表达对卖国贼的痛恨之情。晚年他在天津演出时,演出中也常常临时加台词,针砭时弊。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他不顾环境险恶,坚决反对为冀东伪政权演出,带动了京剧界的抗日情绪。
在剧目演出上,《晋阳宫》里的武打,《混元盒》里的火龙,都是杨小楼的拿手好戏,但他不轻易演出。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晋阳宫》,尚和玉确实有功夫;《混元盒》,俞振廷有独到之处。天下的饭不是一个人所能吃尽的,我何必与同门兄弟争上下呢?”
(摘自王德彰著《谈戏说史》)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人如其画,睿智幽默,在其书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次,他在给广东老画家黄笃维写信时,故意在信封上将“黄笃维”写成“黄骂谁”。结果邮递员在广东画院楼下大喊“黄骂谁,有信!”这个小小的玩笑非常传神,因为黄笃维平时爱打抱不平,这个叫法和他的性格很符合。
有一年,华君武在给广东版画家黄新波写信的时候,还另外包了一小包胡椒粉,用纸一层一层包裹。黄新波最后打开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闻了闻,结果就打了喷嚏。华君武后来说,因为广东人有个说法,打喷嚏就是有人想你了,他借此互道思念,风趣至极。
翻译家、画家高莽和华君武是超过半个世纪的朋友,高莽一直视华君武为师长。就此,华君武说:“我为什么要当你的‘师长’?说不定我还想当‘军长’呢!”平素高莽给华君武写信时,信封上总是写“华君武老先生收”。华君武复信时则在信封上写“高莽中先生收”。不知情的人或许认为高莽叫“高莽中”呢!这就是华君武的幽默。
(摘自《池州日报》冯忠方/文)
说起“徐娘”,人们会想起“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这句话。人们也常用“徐娘半老”或“半老徐娘”,比喻女人不再年轻。那么“徐娘”到底有多老?
“徐娘半老”典出《南史·元帝徐妃传》。“徐娘”指南朝梁元帝萧绎的妃子徐昭佩。徐妃虽然美丽,却没得到元帝的宠爱。婚后数年,她不甘寂寞,与年轻的臣子季江有染。季江在谈到和年长于己的徐妃相恋是何滋味时说:“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可见这句话在当时并无贬义。那么徐娘有多大?史无明确记载。当时女性结婚早,“二八佳人”才十六岁,三十多岁以后就成黄脸婆,可以当奶奶、姥姥了,怕也就谈不到什么“犹尚多情”“风韵犹存”了。所以,我觉得当时“徐娘”也就二十七八岁。
今天的“徐娘”已非彼时的“徐娘”,今天的“徐娘”应该指多大的女性呢?我想至少得五十来岁吧。三四十岁的女性,很难和“老”字连到一起,即便是“半老”。
(摘自《今晚报》孟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