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教育体系

2015-02-25 09:58朱维青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新丝路(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云南民族

朱维青(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科学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教育体系

朱维青(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已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与时代发展的进程。笔者依托云南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建立在多年民族艺术教学实践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在深入调研中,分析云南新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艺术人才匮乏等现存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从而,努力探索云南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适用于云南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教育体系

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又是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我省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丰富文体娱乐生活,发展新农村文化艺术的期盼更加强烈。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长期以来,农村十分缺乏艺术类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人才更显紧缺。如何挖掘云南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传承璀璨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成为云南最亮丽的艺术瑰宝就变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一、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内涵

从艺术教育的功能出发定义认为,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像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教育部研究的涵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方位艺术教育体系共分为七个阶段:学前阶段,在幼儿园提倡快乐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即小学6年和初中3年,要配备大量师资;高中教育,以欣赏为主;大学教育,以鉴赏为主;职业院校,改变原先的薄弱局面;师范院校,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教育的教师;专业院校,除了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还要研究怎样进行全国广大青少年、甚至全民的艺术普及,并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人才。按照教育部对艺术教育阶段的划分,构建一个完备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不但需要少数民族艺术与主流艺术相互融合,更需要大、中、小学艺术教育相互衔接,普通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相互结合,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相互交流。

二、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1.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是促进民族融合,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

民族关系始终是我们国家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云南少数民族种类众多,全省共有52种少数民族,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少数民族传统风俗和文化艺术。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加大对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将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民族关系和睦,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2.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是繁荣民族艺术,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重要保证。

人才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一国人才的众寡优劣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云南少数民族种类在全国省份中是最多的,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资源也是全国最为丰富的。以杨丽萍《云南映象》为代表的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艺术作品,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的目光。因此,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挖潜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资源,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确保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得以继承,促进各民族之间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相互融合,发扬光大。

3.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是保护民族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支撑。

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方面。为此,云南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形成了若干民族民间艺术精品和品牌。近年来,云南省文化厅与云南艺术学院联合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在教学上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形式,把民间传承艺人请进学校,进入课堂;舞蹈学院先后聘请了红河州哈尼族李芳生、花腰彝施万恒、彝族杨文忠,香格里拉藏族徐光平,怒江州傈僳族李碧清和文山州壮族梁慧兰等少数民族文化“非遗”传承人到学院进行教授,让学生在学校的课堂上就能对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得以了解与学习。“非遗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更得到了云南省文化、教育等职能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其次,学院根据课程设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民间进行田野调查、采风、调研、实习等,使学生切身学习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从而达到对民间文化挖掘与整理、保护与传承的作用。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在2011年的招生中正式开设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本科专业。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得以留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重要支撑。

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人才现状

我省共有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12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77个县、 29个自治县。截至2010年,云南汉族人口为3062.9万人,占总人口的66.6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33.7万人,占总人口的33.37%。其中,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均已超过万人。

1.文艺机构健全,层级完整。目前,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中均设有文化局和文化馆,各乡镇有文化站,各村有文化室、各小组都有文化户,形成了省、州市、县区、乡镇、村、村小组完整的文体层次架构。

2.从业文艺工作力量、专业素质逐步充实与提高。全省农村文化系统中,艺术专业人员比重逐年提高,艺术力量得到了加强,对艺术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通过业务培训、攻读学位等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较大的提供了从业文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能力。

3.文化艺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各级文化系统通过组织各类文艺演出、展览和交流活动,开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编发文化简报等多种方式,把文艺活动送到基层、送到农村,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四、云南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硬件设施配套不完善。各级文化馆基础设施设备配备不够,场馆面积不足,缺乏专门的展厅,一些舞台设施、音响设备老化,信息化、数字化服务设备达不到标准要求,电脑化办公难度大,导致农村文化馆工作难以做到规范化、系统化、数字化。

2.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文体艺术活动的开展传播。经费不足是各级文化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许多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特别是文化下乡、演出下乡等公共娱乐活动常常缺乏经费支持,局面非常被动。

3.艺术人才队伍薄弱,限制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在艺术人才方面,文化馆缺乏高学历、高层次的综合型的人才。文化馆从业人员中,艺术类博士生几乎没有,硕士研究生也是少之又少,本科学历以上的业务人员人数占业务人员总数的比例远达不到基本标准,部分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综合能力不高,难以满足工作需求。

4.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被忽视,存消亡风险。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但却常常容易被大众所忽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大部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年岁已高,但是很多传承人却没有“关门弟子”来继承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消亡风险很大。

五、多措并举,科学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1.以政府投入为主,加大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文化艺术属于公共文化事业,政府理应履行政府职责,对这些公共文化事业给予公共投入保障。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农村地区特殊的支持与帮助,建立少数民族文艺专项基金,用于培养农村地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与传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

2.以教育体系为基础,建立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完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机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学校中增设传统少数民族艺术类课程,培养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一个完整的少数民族艺术教育体系。高等院校要加大对高层次、高素质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按照国家政策对少数民族高考考生给予分数倾斜照顾。科研教学活动中要把少数民族特点与社会审美观结合起来,把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出适应社会、承接传统的优秀艺术人才。课程与班级设置上在纯艺术类专业中增设少数民族班或者增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类的课程。

3.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制定学以致用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的少数民族艺术类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进行定位,关键是由社会需求所决定的。艺术专业旨在培养素质较高的表演人才、教育人才及创作人才。艺术院校所培养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既要面向专业艺术市场,致力培养高、精、尖的艺术人才;也要面向政府事业单位的文化馆、学校以及一些企业等就业岗位,传承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培养普及性、综合性的艺术人才。因此,艺术院校在办学中,要根据社会现状及现实需求,确定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制定和调整教学课程及设置,特别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优势,确定适应社会就业的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

4.以实现就业为目标,创新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就业方式。建立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定向培养机制。加强与文化单位部门的沟通交流,定向培养符合文化部门需求的少数民族艺术考生,实现定向招录、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培养方式。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相关文化艺术部门以及部队文化工作单位在招录工作人员时,对艺术类岗位要采取严格限制艺术专业、侧重专业考察、定向招录、提高纯艺术类考生的专业分数占比等方式,给予艺术类考生相应的照顾,提高艺术类考生的就业率,为新农村少数民族地区选拔出优秀的艺术人才。

5.以艺术品牌为标杆,开拓务实有效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途径。发挥基层文化系统的传承带动作用,通过打造艺术精品,挖掘农村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进行系统培养包装,把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打造成为有一定造诣的艺术人才。充分发挥艺术品牌效应,利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艺术品牌、艺术名人,如:杨丽萍与《云南印象》、刀美兰等云南舞蹈家。通过多种多样教育形式,吸引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来学习传承这些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实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承。

科学构建适用于云南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加快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战略选择,是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追求的迫切需要。从杂乱到规范,从无名到有名,从忽视到重视,从无序到自成体系,无不让每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深感云南少数民族艺术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1.王泳舸、王贞琴、周达疆,《舞蹈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应用》,民族艺术研究,2007.5.总第119期。

2.娄雪玢,《培养方向多元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艺术教育2005年第一期。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云南民族
我们的民族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