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二聚体对脊柱结核患者术后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邓长华
(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骨科,青海 西宁810003)
目前结核疫情在全球呈现增长趋势,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1]。脊柱结核的手术疗效较好,但由于术后卧床时长,易致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对脊柱结核患者术后早期深静脉血栓应早期发现和治疗。血浆D-二聚体与患者凝血功能密切相关,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标志物,对其的研究正广泛开展起来[2]。为此我们应用ROC曲线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骨科脊柱结核术后患者D-二聚体的含量,探讨其对脊柱结核术后诊治静脉血栓的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骨科脊柱结核术后患者80例,男58例,女22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1.2岁。正常对照组40例均为体检健康人员,男25例,女15例,年龄55-88岁,平均69.2岁。根据是否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DVT组18例,非DVT组62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1.2检测方法
空腹静脉采血,枸橼酸钠抗凝剂抗凝,3 500 r/min,分离血浆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具体操作按试剂盒说明进行。
1.3诊断标准
采用下肢血管(静脉系统)造影来确诊深静脉血栓形成。参考标准如下:①阻塞静脉内出现固定的充盈缺损;②静脉主干不显影,静脉闭塞或造影剂中断,静脉腔被血栓堵塞而出现静脉远端不显影,完全通过侧支转流。
1.4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的比较
DVT组、非DVT及正常对照组,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s)
注:非DVT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7.321,P<0.001;DVT患者组与正常组比较t= 10.046,P<0.001;DVT患者组与非DVT患者组比较,t=3.913,P<0.001。
2.2血浆D-二聚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即ROC曲线
根据本研究资料的结果,以1-特异度为横坐标,以其灵敏度为纵坐标,绘制D-二聚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AUC=0.887,以评价D-二聚体在脊柱结核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见图1。
图1 血浆D-二聚体预测脊柱结核患者术后发生
2.3DVT组患者D-二聚体的诊断临界点及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根据约登指数(YI)最大法,求得最佳临界点,见表2。
表2 DVT患者不同临界点时的诊断效率
表2结果显示:★当D-二聚体诊断截断点为1.624μg/mL时,此时敏感度83.3%、特异性58.1%,为诊断DVT的最佳临界点。
3讨论
骨科脊柱结核患者术后较长的卧床时间是导致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由其导致的肺栓塞死亡率达0.5‰[3]。目前诊断深静脉血栓的方法主要有血管造影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作为早期的检查手段,影像直观,但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并且需要注射造影剂,价格昂贵,还有造影剂过敏的风险,因此有一定的限制;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及诊断水平的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现已逐步取代血管造影,被广大医生所认同,但由于对设备及诊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并且诊疗成本较高,尚不能在各级医院普及[4]。而作为评价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客观指标的D-二聚体,成为广大医师研究的热点。D-二聚体的血浆含量是证实血栓形成和溶解的一个高敏指标,它的生成或增高反应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代表了凝血酶的活性和纤维蛋白的生成情况[5]。因此如何确定D-二聚体在脊柱结核术后诊断深静脉血栓最佳临界值,以实现最佳诊断价值,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国内研究显示骨科术后血浆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说明术后人体凝血和纤溶机制被打乱,当凝血机制占优势时便会形成血栓。术后2-72 h是血浆D-二聚体的高峰期,此时最易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血浆D-二聚体会持续升高,未形成血栓者D-二聚体会逐渐下降[6]。
本院近年来发现非DVT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DVT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与非DVT患者相比,同样具有显著差异,说明血浆D-二聚体含量是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对其诊断具有指导意义。根据ROC本组资料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7,血浆D-二聚体最佳临界值为1.624 μg/mL,此时敏感度82.4%、特异性58.6%。提示D-二聚体是一个较理想的DVT诊断指标,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证实和排除DVT的能力强、诊断价值高等优点[7,8]。
目前国内外对D-二聚体的研究较多,国外有研究认为D-二聚体单独作为诊断指标较为单一[9],D-二聚体水平在围手术期、体内应激、感染、外伤、恶性肿瘤[10]等情况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因而在疾病诊断上会有较多限制。本研究的结果仅仅适用于对脊柱结核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作为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界指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率,它从凝血、纤溶的角度动态反应纤维蛋白形成和分解情况,有助于临床对深静脉血栓疾病患者及时诊断、动态监测,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付忠泉,李逸群,关宏刚,等.脊柱结核术后长期疗效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1,32(6):741.
[2]许科铭.D-9二聚体对老年人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9):1445.
[3]Wu O,Clark P,Lowe G D,et al.Thrombophilia an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total hip or knee replacement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J].J Thromb Haemost,2005,3(4):811.
[4]刘冰.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及高D-二聚体患者应用抗凝剂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4):9.
[5]Chotanaphuthi T,Heebthamai D,Taweewuthisub W,et al.Predic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with preoperative D-dimer plasma measurement[J].J Med Assoc Thai,2009,92(Suppl 6):S6.
[6]欧永强.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对深静脉血栓性疾病早期诊断及预后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290.
[7]马琳,张莹,杨秀艳,等.D-二聚体诊断创伤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10,39(24):3390.
[8]胡萍,王卓,夏国光,等.骨科围术期患者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6):4100.
[9]张成绩,徐志宏,史冬泉,等.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9):837.
[10]张瑜,杨宁蓉,王锋,等.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癌症杂志,2012,27(2):165.
收稿日期:(2013-04-12)
文章编号:1007-4287(2015)03-04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