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骆昌芹
微风吹过阳朔的山水
□撰文/骆昌芹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向往已久,以致在去阳朔的路上我竟做了一个梦,梦见阳朔的每一座山都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每一寸水都弥漫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意味。
春天的阳光多么令人惬意,书童山大概可以算是阳朔第一景了,几乎已成为阳朔的标志。前两次我到阳朔,都只是远远眺望它,思索着那笔锋似的锥山,为何得名“书童山”。
这回第三次阳朔之行,从阳朔乘船继续循漓江而下,才破解了这个在我心中悬念已久的谜团。
船到书童山下,漓江弯曲折转,我们才看见,在锥形山峰的内侧,还有一相连的小石峰,竟然活脱脱像个身披长衫、手捧书卷的书童,侍立在主峰之傍。小峰伴随主峰,恰似书童伴随着书生。原来书童山得名的谜底就隐藏在这里。倘若一味只知从正面看去,恐怕永远无法破解这书童山得名之谜了。
妙就妙在这书童山之名,竟是舍主峰而从附峰,舍主人而从童仆以命。书童享名,书生就无名了。给这山取名的古人,看来颇有点超尘脱俗之见,大约也可算是李卓吾之流了。
船再前行,峰回路转,书童山竟又是一副面目。既失长衫侍立的书童,也不见笔锋锥影,而只有峭崖削立,拔地而起,原来已转到书童山的背面了。
如果说正面看去的笔锋,青翠盈目,娟娟纤如少女,那么侧面看去的书童,俯首肃立,淳淳雅如儒生。而背面看去的危崖,挺拔刚毅,就铮铮硬如铁汉了。三副面目,迥然相异,使人难以相信竟是同一山峰的身影。
当地人大概也深感到这种阳刚与阴柔、儒雅与雄武的矛盾吧,他们把从背面看去的书童山叫做独秀山。
我总算把它笔锋、书童、独秀的正、侧、背三种面目都看到了,比起之前只看到它笔锋似的正面形象,应该说是丰满多了。然而,我敢说已经认清书童山的面目了吗?我真的已经破解书童山谜的悬念了吗?
岂只是书童山!对世间的其他事物,我不同样是如此吗?这也许算是我从书童山得到的启示吧。
一座山从两个着眼点有两个名称,而两个名称毕竟还是一座山,只是各领其风骚的两个侧面。于是,有人聪明地把这一景称作“书童独秀”。但不知这仅仅是“合二而一”呢,还是对书童山的书童,作“更上一层楼”的推崇?
在阳朔附近漓江两岸的这段胜景中,“九马画山”的天然壁画闻名遐迩。对九马画山,还有一首歌谣:
看马郎,看马郎,
问你神马多少双?
看出七匹中榜眼,
能见九匹状元郎。
但是,许多人还不知道,在阳朔下游,还有一座小画山。就像三峡之外,还有个小三峡一样。
小三峡虽然或不如三峡之壮观,但精美也许不逊后者。小画山虽然不如画山之雄伟,但也自有其特色。那平平的,赤褐色的壁面,和九马画山很相似,只不过具体而微罢了。你如果能在九马画山上找到那九匹马,我相信,你也可以在小画山上找到那五匹马。但小画山不叫五马画山,而叫五马归槽。因为,那五匹马都似倦游归来,正待伏枥歇息呢。
我在小画山上寻找那五马时,忽然想起在桂林游七星岩、芦笛岩时,导游一一给游客解说这像什么、那像什么。我几次游这些岩洞,都很少去听解说。我想:“还是任自己的想象力去驰骋吧,不要做想象的懒汉。”遗憾的是,导游一说完,灯光也就随之而灭了。想象的翅膀,也就只好在黑暗中折断了。
因此,我倒更欣赏九马画山和五马归槽。它只给人们提示了九马或五马的数字,在何处,要你自己去找。而五马归槽除了提示马的匹数外,还提示了马的神态——归槽倦马。归槽倦马是什么样子?这五匹归槽倦马在何处?你自己去想象,去岩壁上寻找吧。
认识需要思维,美也需要追求。一切不是通过自己劳力劳心得来的,都是肤浅的,单薄的。只有在苦苦追求中欣然体悟,才会获得真知,获得愉快,获得美。
书童山
行走在阳朔,犹如身处一个天然生态园里,感受到的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刻,它清新、恬静、温馨。漫步林荫道上,寻幽于曲折小径间,伴随着你的是层层的苍翠。绿,这一幅幅以绿色为基调的画卷,它激发着人们内在的潜力,使人振奋精神,焕发青春。
在这里聚集着数千种植物。尽管它们具有不同的树型或叶型,也不管是草本抑或木本,灌木还是乔木,亲缘关系是远还是近,在早晨的刹那间,都充满着矫健和生气。看,片片绿叶上凝聚珍珠般的露珠,它涤净了昨天的积垢,把葱绿出落得更翠,仿佛轻轻一拂就会碎去。无论走到哪里,它集纳了亚热带的精华。面对清澈的漓江水,玲珑的叠石,红柱飞檐的古亭,风格别具的品字形、花篮形、圆柱形的亭子,恰到好处地配植着的植物,都会感受到设计上独具匠心。这些,无疑给人以美的享受。
无论你行走在山上还是山脚下,如同走进大型植物园,这里有各式各样的竹类植物,有叫不上名字的观赏植物等。置身这里,莫说细看,就是走一圈也够你消磨几天了。
充满着绿色苍翠的阳朔,它的绿何止是美和旺盛生命力的象征,更是智慧和顽强劳动的化身。尤其是早晨,在晨光微熹的阳朔,满山的植物棵棵株株,都在以无声的语言向着人们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