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峥嵘岁月——我们的抗日电影
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作 者:陈坚(此图片来自网络)
1945—2015,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了一场伟大的胜利,对中华儿女来说更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牢记历史,也为了反映中华儿女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与无畏,在这7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人们不断用镜头来再现这场伟大胜利的来之不易。也因此,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创作主要围绕民族战争这一主题展开,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艺术形态。
中国抗日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它创造了一种“家国一体”的价值观模式,确立了个人跟国家之间、个人跟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创造了民族认同和国家想象。在爱国主义宣传方面,它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我们社会主流价值观中核心的部分之一。
在中国,抗日战争战题材是新中国电影的重要创作主题。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从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今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也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1937年七七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直至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电影的主要特点是真实,电影以记录当时的抗战情况为主,生动地展现出八路军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血性精
神,逼真传神的镜头可谓真切朴实,还原了当时的战争景象。代表影片有反映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事变》《抗战特辑》《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等作品。
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个时期的抗日战争题材影片主要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抗日,万众一心抵御入侵。这些作品多数基于真实人物与事件改编,并进行了艺术加工,所有作品都洋溢着抗日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抗战激情,具有鲜明的阳刚之美。这一时期的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具有很大的观赏性,有很多影片拍摄得都非常成功,成为抗日战争题材电影的经典之作,被人们传颂至今。例如《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等被中国老百姓所熟知的经典影片,其中的精彩桥段更是被广泛传颂。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电影拍摄和制作水平的进步,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也有了质的飞跃。电影风格多样,人物形象塑造更加形象立体,电影主题也由抗日升华到世界和平,代表作品有《血战台儿庄》《红高粱》《国歌》《东京审判》《南京!南京!》等。这一阶段的电影除了对抗日和保家卫国的歌颂,有的还加入了幽默和讽刺的元素。例如由冯小宁导演的《举起手来》讲述的是日军进入一个小山村寻找宝藏的爆笑故事。摒弃浓重的说教,电影在幽默当中展现了村民的团结与机智,在环环相扣的情节中,悬念总被搞笑解开,取得喜剧效果之余,也令人们回忆起战争的残酷。也有人加入了对于人文历史的深刻反思,如《红高粱》对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反思,《南京!南京!》对侵略者人性的拷问等等。
游击战电影
这种以游击战为主的影片,歌颂了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民兵等进行的人民战争。这些影片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英勇抗战、视死如归的抗战精神,例如《浴血太行》讲述的是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八路军129师坚持敌后游击战,表示生死和太行人民在一起。太行山军民没有畏惧日军想要饿死八路军的阴谋,而是迅速地展开了一场歼灭蝗虫的战争,他们不怕吃苦,奇迹般地度过了灾荒,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赢得了战役的胜利。还有一些是专门歌颂抗日战争当中的英勇的儿童英雄,这些儿童人小鬼大,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战略作用,也说明了每一个有爱国热血的中国人都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例如《鸡毛信》《小兵张嘎》《战争子午线》等作品。家喻户晓的《小兵张嘎》讲的是白洋淀的嘎子想要去参加八路军,并且渴望得到属于自己的枪。为了替奶奶报仇,嘎子自己去找武工队队长罗金宝,想要杀了鬼子替奶奶报仇。在一系列的事件中,嘎子不断磨炼自己,最终带领孩子们粉碎了日伪军的阴谋,一举歼灭以龟田为首的日本鬼子。
民间抗日电影
这一类影片真实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无党派人士、爱国人士还有奋起反抗的民众的状态,为了生存,为了国家,他们英勇反抗,不惧牺牲,是抗日战争不可缺少的力量,例如《中华儿女》《塞上风云》等作品皆表现了该主题,当然还有我们更为熟悉的《红高粱》。该片由张艺谋执导,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在山东高密,九儿和余占鳌一起经营一家高粱酒作坊,但是惨无人道的日军却在那里大肆屠戮。九儿鼓励大家喝了高粱酒,斗志昂扬地打鬼子,却在给余占鳌送饭的时候被打死,余占鳌于是带领着酒坊的兄弟们去给九儿报仇。《红高粱》歌颂了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民族精神,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格、心理、文化以及生存方式做出了思考,是中国第一部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也是现代抗日题材电影的经典之作。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飞速发展,各种娱乐项目兴起,尤其是电视机的普及化让电影的受欢迎程度有所减弱。以前的农村,在露天的地方播放电影,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会去看,但是随着电视剧的播放,人们对电影的喜欢程度不及当年。这就给当时中国的电影界提出了问题:制作怎样的电影才能把人们的眼球重新吸引回大银幕?
新时期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于是开始从更深厚的精神层面去思考,涉及个人、生活和文化等多方面。新时期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抛弃了说教,把娱乐元素加入其中,减弱战争的悲痛感,除了战火和硝烟,还有情谊和情感。新时期的电影人物更加立体化,人物性格多样,同一人物也有不同的面展示给观众。电影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个体身上,再现历史真实。
恐怖分子、霸权主义、宗教冲突、地域争端仍然存在,世界和平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历史的血泪教训提醒我们维护和平的重要性。未来的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还是要继续拍下去,提醒人们不忘过去的苦难,和平来之不易,一定要倍加珍惜。但是,在题材与风格上,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将突破以往的单一路线,会融合更多的类型与元素,总的趋势将是政治与艺术的结合、历史与人性的交叉、战争与灾难的关联。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中国抗日战争题材电影早就打破了原有的艺术格局,展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如何解决好战争电影中政治与艺术的关系,如何在战争电影的政治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这值得全体电影人去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