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文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9队 湖南永州 425000)
湖南醴陵市金盆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王超文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9队 湖南永州 425000)
湖南醴陵市团山背矿区内矿产丰富,类型齐全,金盆金矿是从团山背金(铜)矿区分立而出的,其成矿具多期性,既有见于北东向劈理化带中的矿体,又有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含金石英大脉,在岩脉中亦见有金矿化。本区处于构造的复合部位,构造活动持久而强烈,是湘东北地区金矿有利的成矿区域,具有良好的金矿找矿前景。
湖南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金盆金矿是从团山背金(铜)矿区分立而出的,位于湖南省醴陵市官庄乡大口坪村,面积1.71km2。区域大地构造处于浏阳~衡东新华夏系隆起的中段,九岭(岩体)~浏阳~板杉铺(岩体)S型构造的南弧构造带内。主要以褶皱和断裂为主,并伴有大量的岩浆活动。矿区出露的地层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古生界和中生界。区域内地层总体走向北东或北北东,倾向北西或北西西,倾角一般30°~50°,冷家溪群为区域内金矿主要赋矿层位。
2.1 矿区地层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简单,主要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第二岩性组第二岩性段和第三岩性组第一岩性段。冷家溪群第二岩性组第二岩性段,出露在矿区的东南角,岩性以砂质板岩为主,局部夹薄层粉砂质板岩和砂岩,该段岩性以灰绿色、黄绿色(风化呈紫红色)等浅色和含砂质成分较多为特征。冷家溪群第三岩性组第一岩性段,为矿区的主要地层,出露于矿区绝大部分地区,岩性为含菱铁矿、凝灰质的粉砂质板岩,局部夹薄层砂质板岩,该段岩性以浅灰色、浅灰色、浅灰白色等浅色和含粉砂质、凝灰质成分较多为特征,为矿区主要含矿层位。
2.2 矿区构造特征
矿区主要构造为EW向构造和NWW向构造。EW向构造以大量发育近EW向劈理化带为特征。全区圈出7条劈理化带,从劈理化带边缘到中部,劈理越发育,越密集。矿区半数以上矿脉都产于劈理化带中,劈理化带为区内重要的容矿构造。NWW向构造为隐伏构造,高精度磁测在区内圈出的两条长度分别为2000m和2300m的北西向串珠状异常带,推测即为NW向隐伏构造引起。该构造地表断裂特征不明显,在局部见中基性辉绿岩脉产出,其附近有花岗闪长岩体。区内矿脉整体上呈NW向雁行排列,说明NW向构造具有控岩控矿作用。
2.3 矿区岩浆岩特征
区内花岗闪长岩枝及辉绿岩脉广泛出露,另见有花岗斑岩小岩体。岩石为灰绿色~浅灰绿色,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绢云母、长石、绿泥石及少量金属矿物(黄铁矿),其中部分绿泥石保留角闪石的晶形。花岗斑岩体出露于盘石坑坑口,其内石英细网脉十分发育,具较强的黄铁矿化,另见黄铜、毒砂矿化及碳酸岩化。金品位为0.03~0.35310-6。由此可见花岗斑岩与金矿化有关。辉绿岩脉在矿区出露有4处,呈透镜状,宽1~3m,延长10~30m,走向北西,倾向北东。未见蚀变矿化特征,与金矿化无明显关系。
区内磁法工作成果表明,矿区南部磁异常相对较强,在高水岸、盘石坑至下黄泥塘存在两条长度大于2000m的北西向串珠状异常带,推测为北西向的隐伏构造引起。瞬变电磁法和电测深在该区出现低阻高极化,结合以往高磁异常特征,推断深部存在一个隐伏岩体,由此可见该区具较好的找矿前景。
图1 矿区地质化探简图
矿区1:2.5万沟系次生晕详查表明,矿区异常元素组合为Au、Ag、As、Sb、Cu、pb、Sr、Ba。Au异常面积大(约10Km2)强度高(最低浓度带值Au18310-9),具极好的浓度梯度带和多个浓集中心,Au异常浓集部位峰值>1000310-9;Ag、As、Sb、Pb等异常规模小,大多发育于Au异常范围内。矿区通过进一步1:1万次生晕地球化学测量(测网200320m,只做Au元素分析),Au元素以异常下限10310-9圈定异常,则Au异常面积>2.5Km2,具有多个浓集中心(见图3-1)。Au异常浓集部位主要有7个,形态主要为近东西、北西西向不规则的带状,单个面积0.2~1Km2,强度大于20310-9,峰值96~320310-9。矿区已经发现的21条金矿化脉(其中查明5个金矿体)都产出于金异常中,可见矿区金异常具有重要要的找矿意义,其规模和强度预示了较好的找矿前景。
4.1 矿床成因
金盆金矿共圈出16条矿化脉,其中11条产于花岗闪长岩体中,5条产于劈理化带中。区内金矿成因主要与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有关,初步认为区内存在三种矿床类型:破碎带蚀变岩型、斑岩型和含金石英脉型。
4.1.1 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
区域内长沙~萍乡北西向断裂为地壳的深大断裂,属区域性的逆冲型剪切带,它控制了洪源~雁林寺~横江冲、小横江~大官冲等金矿带的产出。在该矿区位置,剪切带的主要特征为局部形成的较强烈的劈理化带,其成矿作用过程大致为:区域性剪切带的形成,切穿了深源的含金矿源层,为矿液的上升提供了迁移通道。矿液在顺剪切带微空间迁移时,由于剪切带构造强烈的挤压破碎作用,不仅造成了岩石的变形与相变,提高了岩石的孔隙度,而且由于构造变形热、构造摩擦热、构造剪切破裂热的作用以及岩体热液的影响,改变了局部的温压系统,形成了构造应力场的能量高值区,加剧了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从而使含金流体得到进一步富集。剪切变形后期,随着应力的递增,在局部地段岩石发生强劈理化,形成扩容空间,且由于它处于释放能量的低能位地段,含金流体往往在此分离出来成矿,从而形成剪切带控制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化)体。
4.1.2 花岗闪长岩蚀变岩型金矿床
长沙~萍乡北西向断裂为地壳的深大断裂,深源岩浆沿各裂隙通道上涌,形成了一系列的深源浅成斑岩体,这些岩体富含各种成矿物质和挥发分。随着岩浆侵位越来越浅,岩体内不断释放挥发性和有用组分而形成含金的气水热液。含矿气水热液沿岩浆活动产生的各种裂隙上升,在有利的部位(岩体内的裂隙、岩体的内外接触带等)沉淀成矿或形成相应的面型蚀变及分带。此为本区斑岩型金矿(化)体的形成过程。
4.1.3 含金石英型金矿床
含金石英脉是受成矿和控矿的韧性、脆~韧性剪切构造体系控28制,它表现为一套已片理化和糜棱岩化,并经受了叠加热液蚀变的含有工业金矿体的石英脉体,空间上多位于狭长且长期活动的地壳薄弱带,一般呈线性分布。而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则是指受这类构造带控制,是成矿作用与韧性剪切带的发生、发展有成因联系的石英脉金矿床。
4.2 找矿标志
根据矿区矿床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找矿标志:
(1)次生晕金异常的规模和强度预测了金矿体的存在和产出部位。
(2)原生晕剖面地球化学测量Au、As、Sb含量较高段的突跃部位往往是构造作用较强和矿化体的产出部位。区内异常特征是Au高As高,Au、As、Sb关系密切,三者套合较好时,预示矿化较好。
(3)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及邻近地段为赋矿带,岩体蚀变有绢英岩化、毒砂化、黄铁矿化、角岩化、硅化、褪色化、局部有碳酸盐化等,其中褪色化为金矿化的特征标志。
(4)规模较大的劈理化带为区内重要赋矿构造,从边缘往中间,劈理越密集,对成矿有利。
(5)石英脉为主要的含金载体,多与其旁侧的蚀变围岩构成矿体。
金盆矿区内金矿成矿的动力系统、矿源系统、输矿系统和储矿系统发育齐全,是湘东北地区金矿有利的成矿区域,矿区内的矿石主要为矿化的花岗闪长岩夹石英脉,蚀变板岩夹石英脉。矿区金矿成因主要与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有关,Au异常规模大,强度高,具多个浓集中心,矿区劈理化带发育,金矿化较普遍,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1]王淑军.湖南省醴陵团山背金矿区地质、物化特征及找矿 [J].中国科技博览,2009, (36):3-4.
[2]汤亚平,时承华,唐卫国.湖南醴陵市团山背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J].低碳世界,2014,(16).
[3]韩凤彬,常亮,蔡明海等.湘东北地区金矿成矿时代研究 [J].矿床地质,2010,29(3): 563-571.
F407.1[文献码]B
1000-405X(2015)-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