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曹栓柱
(兵团第三师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 喀什 844000)
南疆地区红枣无公害生产栽培管理措施
王 丽,曹栓柱
(兵团第三师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 喀什 844000)
南疆地区具有红枣种植的独特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生产的红枣产量高、品质优,目前该地区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红枣栽培管理技术体系。本文从红枣无公害生产中的种苗引进、枣树病虫害防治、科学配方施肥等方面介绍了红枣高产栽培管理措施。
红枣;无公害生产;栽培管理
近年来,随着南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红枣生产和精深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链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该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红枣区域化种植已初具规模,品种布局趋于合理,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南疆地区已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红枣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红枣产量和品质得到大幅度提高,多个品牌在全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1]。随着红枣种植规模和商业化水平的迅猛发展,以及品牌的多元化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就要求必须对红枣的各个生产环节严格把控,为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本文对南疆地区红枣无公害生产种植措施进行了总结,为红枣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指导。
南疆地区枣树以灰枣、骏枣为主栽品种,多以内地引进的酸枣仁为育苗材料,春季进行大田直播,第二年春嫁接主栽品种接穗,通过培育、嫁接,省去了苗木移栽、定植及补植等复杂工序,具有成园、达产、见效快等特点。
1.1 选择优良品种
选用种仁充实、饱满、匀称、成熟度高、无病虫害的酸枣种子,通过人工粒选,剔除破碎、干瘪、霉变种仁,春季进行机械化覆膜播种。
1.2 严格把控穗条纯度和质量
在品种接穗采集过程中严格把握穗条纯度和质量,避免品种混杂,尽量避免从异地引进实生苗或成品苗,严把苗木调运和产地检疫关。
1.3 选择优良品种单株,培育适合当地的株系比较园
如灰枣品种对肥水条件要求较强,缺肥、缺水会导致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且灰枣以制干为主,可在9~10月份红枣采收前,选择肥水条件较好、枣树长势旺盛的枣园,组织专人进行品种和品质鉴定,对皮薄肉厚、果核小、果肉糖分含量较高、果型饱满、着色好、无裂口、果实不易脱落的枣树标记为采穗树。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高病虫害的预测预报能力,建立以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防技术体系。
2.1 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
提倡连片种植枣树,便于枣园管理,确保综合防治措施的时效性和到位率。枣园灌水以设施滴灌方式为主,且肥随水走,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2.2 清洁田园,消灭越冬虫卵
秋季红枣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结合休眠期枣树修剪,清理杂草、带虫枝、病枯枝和落叶等,带出田外销毁,同时结合施肥,深翻树盘消灭越冬虫卵。
2.3 及时抹去虫、卵
对成品园枣树的主杆和主枝基部进行涂白,还可在树干基部距地面10cm处涂抹粘虫胶,必要时进行人工刮树皮等方式,从而达到降低虫、卵基数,减轻病虫危害的目的。
2.4 严格使用化学农药
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的次数,应根据当地虫情测报信息和虫害发生规律有针对性的使用通过国家有机认证的高效、低毒、广谱性有机农药(如石硫合剂、BT乳剂、阿维菌素等),尽可能保护枣园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天敌,达到以益控害的目的。
化学防治必须按照国家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GB/T8321农药安全合理使用准则之相关规定,确定农药使用剂量、方法和使用时间、次数,为保证枣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不超过国际规定的标准,坚决杜绝大面积用药和反复用药,禁止使用激素类药剂。
3.1 在枣园行间种植牧草
在幼龄枣园行间种植牧草,如紫花苜蓿等,在为牲畜提供优质饲草的同时,可起到含蓄水分、减少地面蒸发、抑制杂草生长、丰富生物种群数量等作用。
3.2 重视为枣园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源
将红枣种植与发展畜牧养殖业相结合,通过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和有机肥加工生产项目的建设,争取为枣园提供70%以上的肥料需求。
3.3 科学配方施肥
在枣树不同生长期实行科学配方施肥,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铺;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施肥原则,同时结合防治病虫害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和微量元素肥(如硼酸、硫酸锌等),确保枣树生长所需各种营养的平衡供给,提高红枣产量,改善红枣品质。
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有机食品相关标准的无机肥,限制使用包括生活垃圾、污泥、工矿企业废渣和未做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尿,有效控制镉、铅、砷、汞、铬等五大有害元素的浸染。
通过生物技术方法探索枣树微量元素肥模式等,生产具有保健功能的富钙、富锌、富铁、富硒红枣产品,延伸红枣产业链,增加枣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品牌整体形象。
蜜蜂是枣树开花的主要传粉媒介,为虫媒花且花期长,枣园花期放蜂不仅能提高授粉率,增加结实率,而且优质的枣花蜜也是市场紧俏产品,在提高经济效益上可以一举两得。
[1]金新文,姚雪东,刘成江,等.新疆南疆地区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0):434-437.
201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