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在规划和城市建设中似乎是一个陌生的词语。有关城市建设的各种技术规范对城市道路有比较明确的定义,道路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各类建筑依据道路走向布置,从而反映城市风貌。城市道路划分街坊形成城市结构的骨架,而往往对在同一空间的街道却难以规范限定。当然发达的城市地区与未开发的乡村地区的差别体现在交通的方便性,所以城市建设中总是强调从城市一个地区到另外一个地区的方便性,或者将城市交通简化为点和线的联系。
对于城市中长距离的联系,这是必要的。但过度强调长距离小汽车出行的方便性,以公路交通的逻辑指导城市交通建设必然带来严重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社会隔离问题。城市街道应该用树叶的“脉络”结构来解释更加合理,而不是道路“主-次-支”的“干-枝”型结构。“干-枝”型结构强调点和线的作用,大大忽略城市中“面”的作用,而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是为了每块城市空间、街区功能的发挥。例如南北狭长的美国曼哈顿,其南北向道路的间距反而远远小于东西向道路的间距,以便最大限度地方便地铁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缺少多样化街道功能的城市将是一个不健全,或者缺乏吸引力,甚至是不安全的城市。正是城市街道的这些功能,如在一条街道上人们的社会交往、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活动、民间表演、产品和设计展示,以及信息的提供大大丰富了作为物质的城市内涵和活力,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城市建设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目的,而作为公共空间的城市街道是为这些活动的出现提供可能,我们是要更加关注这类街道空间,还是建设一些缺少街道感的商业中心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特别是城市道路的设计和道路空间的管理,要有利于这些活动的出现,正是这些高度城市性活动对城市街道历久经年的浸润,才能有一个无比丰富的城市肌理,其特质是最难以复制和替代的,同时也体现出城市聚集所带来的独特功效和吸引力。城市多样性活动也是城市创新的一个重要源泉,特别是在人流密集地区,依然强调小汽车方便性的设计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混乱和城市空间弹性的缺乏。面临人口日益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让行动能力减弱、感知和判断能力弱化的老年群体,能够自主、安全地在城市中生活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复杂的人行天桥、宽阔的道路交叉口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天堑。
本期专题汇集的5篇文章蕴含以下观点:美国完整街道的概念体现了对城市道路功能和交通安全性问题的反思。同时中国城市交通模式和城市经济商业活动的多样性,又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重视低速交通工具如步行、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交通在建立多模式、平衡型绿色交通体系中的作用。长时间以来,低速交通的效率被大大低估,温州市对道路空间使用权的重新分配既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又有利于城市运行效率的提高,当然道路空间的分配还需要有效的政策保障。即便是在高度发达的城市中心地区,发达的轨道交通也难以解决门到门交通的方便性,忽略步行者体验的交通设计无异于扼杀街区的活力。如何重整一个传统商业中心的活力——世界级的城市需要世界级的街区和街道,上海市黄浦区街道空间设计的案例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在城市建设中不仅要看到天际线,更要重视人们行走和驻留的地平线空间的划分和设计,城市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方便人们步行和交往的地方。“以激发步行化公共生活为导向的城市街道重塑”旨在强化对城市街道步行空间及其相关场所进行基于公共生活视角的改造,强调局部小规模的更新对资金的要求较低,在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的今天,这能有效地拓展城市的公共空间。
城市的复杂性决定了解决城市问题、引导城市发展的策略也必须是灵活和有明确目标导向的,所以城市街道的设计必须协调交通功能、沿街活动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交通管理和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当今城市的复杂结构和联系为创造多种形式的街道提供了可能:一条地下通道、一条封闭交通的道路,甚至高架道路的下面、城市对外交通枢纽都可以成为活动丰富、有趣和积极的街道空间。这取决于我们的价值取向,取决于我们协调各种矛盾和冲突、突破现有机制障碍的城市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