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雪峰,傅菊芬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325)
针织毛衫实践课程改革探讨
尹雪峰,傅菊芬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325)
针对服装专业设计实践类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针织毛衫生产设计》为例,基于该课程的特点,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方面进行过程化管理试点改革,通过课程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综合技能训练、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为输出应用型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措施。
针织毛衫;实践教学;过程管理;试点改革
在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这一大背景下,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做到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体系设计,运用做、学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织毛衫生产设计》属于设计实践类课程,并且作为服装专业(针织服装方向)学生毕业前最后的综合实训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的过程化管理是把教学考核量化到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教学过程[1]。目前亦有很多专业的课程,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将过程化考核应用在其教学中,效果较好[2-4]。本门课程结合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特点、学生特征,进行过程化管理试点改革,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将教学地点由学校实验室搬至金龙科技有限公司,以典型毛衫制作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突出学以致用,以期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
1.1 服装专业设计实践类课程传统教学特点
传统的服装设计实践课程教学大多是在教室里完成的,主要由教师出题,指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开展产品设计工作,课程结束时上交实践作业,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作业以平面效果及实物效果呈现[5]。基于该种模式下的教学情况,往往会存在以下问题:
(1)在课堂纪律方面,有些学生认为设计实践课程只要在规定时间内有作业交给老师,就算是完成了该课程的学习任务,不重视学习过程,并且因为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是以未找到设计灵感为由旷课,让不好学的学生有机可乘,从而导致这些学生做出的作品效果较差,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6]。
(2)在考核方面,设计实践类课程的特点是理论部分课时少,成绩考核不采用书面形式,其结果只能按学生所交最终作品的效果作为评分的依据,最后的综合作品成绩占较大比重,平时成绩及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没有太多涉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没法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教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另外,每个人对某件设计作品的看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打分时仅由任课教师单人打分则比较片面。
1.2 课程背景
随着电脑横机在毛衫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电脑横机技术人员的缺乏日益显现[7]。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该门课程主要要求采用电脑横机操作进行强化实训。学生在学习《针织毛衫生产设计》前已先修基础课程,具备手摇横机编织成衣及电脑横机花型设计的能力。该门主要是通过强化训练学生用电脑横机设计制作毛衫的创新能力。
电脑横机因体积较大,一个教学班有30余人,一般的实验教室并不能满足学生一人一台机器的要求,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因以占不到机器为由偷懒甚至缺课,而不能保证学生能得到正常训练。
基于以上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通过对该门课程过程教学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教学方式
将班级学生按照电脑横机的台数(6台)进行分组,采取团队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团队学习的组长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团队组长的选择为兴趣小组成员,由综合能力较强的针织毛衫兴趣小组的同学担任,要求每组协同完成课程任务。
兴趣小组的组建是我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活动,兴趣小组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由专业教师在课外对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辅导,为在专业上有兴趣的同学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所授课的11级班级已经进行了2个学期兴趣小组的活动,兴趣小组的实践结果显示该活动在发挥学生爱好特长、培养专业素养、加强团队合作和个人能力提升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他们有能力担任小组组长。
此外,为避免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有偷懒情况的产生,在课程开始前,发给每组一本课程实践活动记录本,要求组长如实填写每次考核内容实施的过程,主要包括(1)各组成员的平时表现;(2)电脑制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操作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成品效果四个方面。这一措施很好地让学生养成进行总结问题、分析问题,随时做好记录的习惯;并且可以随时对组员进行考查,为给予每位同学的评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中的协作者,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每个团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思维,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组长负责督促本组成员的实践。
2.2 教学内容
该综合实训课程为2周时间,因课程理论部分课时少,设计要求带有创造性,不允许抄袭和临摹。学生要花较多的时间收集资料和设计构思,为避免学生因以收集资料为借口不到班上课,所以在上课前1周布置收集资料的任务,首先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设计构思,并和老师讨论构思方案可行性,在初步确定方案的基础上,由学生进行纱线选择,并完成购买材料的任务。
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按照递进式要求进行设置。为强化训练,首先要求每个小组完成4款基本款毛衫。为有别于手摇横机毛衫的实践,4款基本毛衫在内容设置上注重领型和花色组织的变化,分别为单面圆领毛衫、单面V领毛衫、提花毛衫、嵌花毛衫。另外,为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要求每位小组成员设计并制作一件针织成形服装并组成系列,且每个同学必须完成系列中的一件毛衫的制版及编织,该系列服装要求综合前期所学知识,将所学织物组织灵活有效地运用在所设计的服装中。
在教学的整个实践过程中,根据具体任务模块,细化构思毛衫组织设计和款式设计,并进行电脑制版;最后用电脑横机制作成衣,实现最终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参与每一个环节的讨论和指导,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
2.3 考核方案
对于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这一目标来说,课程的考核方法至关重要。
该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考核内容上结合实验设备情况,有别于传统要求学生每人独立制作1件服装的要求,而采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考核。考核人员进行多元化设置,由小组组长、企业、教师共同组成。让企业参与评价,可从市场的专业角度去看待作品,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三组人员所打的分值分别占30%、30%、40%。
因团队学习的活动较为灵活,为有效管理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采取过程化考核的方式,改变最后综合作业占大部分比重的情况,注重平时的管理,把教学考核量化到平时的教学中,建构一种基于工作视角的课程评价方式,即重在通过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所制作的产品进行评价,评定和推断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是否获得了应有的工作岗位能力或相关的知识;评价其职业态度、协作能力、团队精神以及专业、社会和方法能力的习得情况[8]。
具体考核方式按照过程实施的特点和能力要求,对整个考核过程进行全面跟踪与管理,每件成品的考核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内容:
(1)成品效果:综合评价成品的尺寸是否合适、是否有疵点等,占50%;
(2)操作实践:在编织具体款式时电脑横机运行操作、参数设置、维护、故障排除,占20%;
(3)电脑制版及实践报告:版型及报告的合理性、全面性、准确性,占20%;
(4)平时表现:学习态度、出勤情况、纪律表现、诚实及信誉度,占10%。
3.1 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
通过将实验室搬至企业,让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氛围中去学习,在这过程中明显感觉到这一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自愿加班加点,虽然课时紧,任务重,但最终如期按照教学计划完成。
通过过程化考核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采取团队学习的模式进行分组、团队合作,促进了学生的实验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提高,能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3.2 在课堂纪律方面
(1)通过团队学习的模式,将几个人组合在一起,避免了学生因为机器有限,想一人占一个机器的想法,使得课堂纪律得到有效保障。
(2)兴趣小组的同学作为各团队的组长,在此过程中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组员也在团队的学习氛围中做到了自我管理;且该门课程通过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控制管理,在老师与组长的共同监督下,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得不重视平时各个评分选项的成绩,对于实践过程中对于对自己要求不高的同学,想钻空当偷懒逃课的情况也因此杜绝。
3.3 在学生作品成果方面
组长与组员之间通过相互激励,取长补短,各自发挥特长,课程的整体作业水平较同期作业有所提高;且综合设计的系列作品有一定的创新性,得到了企业师傅的一致认可。
该课程的试点改革采取的团队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发挥各自特长进行设计创作,有效地起到相互激励、加速学习能力的提高等作用;并且该课程的过程化思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能力出发组织教学,效果较好;这种对教学过程导向的精细化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团队学习的模式及过程化管理适应于其他同类需要创新设计、创作思维的课程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此外,课程通过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通过该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实现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目标。在学生水平满足的条件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企业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中,实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用人标准“无缝”对接、实训内容与企业岗位群需要“无缝”对接,从而为学生接下来进入企业实习打下鉴定基础。
[1] 彭绪山、王明、范春风,课程过程化考核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1):128-129.
[2] 王雍钧、董英娟、关晓东,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过程化考核[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5):44-46、53.
[3] 王东、张媛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过程化考核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应用[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2014,41(1):51-53.
[4] 崔宗超、崔艳艳,在高职电工技术课程中试行过程化考核的改革与探索[J],2011(22):9-10.
[5] 王金变、温武、杨培源,改革服装专业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促进人才素质全面提高[J],中国轻工教育,2009(3):65-67.
[6] 苏毅超、苏慧明,艺术类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3):12-15.
[7] 裘玉英,电脑横机基础编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13(8):96-97,124.
[8] 张健,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整合——兼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本质[J],职教通讯,2013(16):1-5.
201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