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祥金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215104)
贯穿专业群建设的主线,在校企协同育人;关键在发挥好深度合作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助推行业企业更深入更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世界500强在苏州有投资项目(企业)的多达147家。作为市属的省示范院校,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秉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紧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1]。学院各专业群始终以“提供企业对口的人才”为切入点,已与“10余家地标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与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2]正是在顺应所在城市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高职应用外语”专业群各专业教师更懂行业企业、更懂职业和学生,行业影响、企业气质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专业群建设与改革旨在育人,核心在人才培养质量,活力在育人模式的创新。基于2003年开始招生的商务英语并涵盖旅游英语新专业,该专业群2013年通过学院专业建设与特色发展规划,不断深化基于工作过程“三室三岗”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在群内各专业的育人实践,扎实推进“平台+方向+拓展”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双师”结构的团队、信息化教学资源、专业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项目建设,部分项目辐射到2005年开始招生的商务日语专业。2014~2015届毕业生有78人转本升学,仅2013年以来有29人次在省级及以上的技能大赛中获奖。该专业群2014年获学院立项并予重点建设,2015年1月起又被列为“中国职教学会”高职教育英语类教改实践重点课题。
2014年6月和12月,教育部先后两次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意见。根据修订中的专业目录(第2稿),专业数由现行的1170个减少到709个,其中保留297个、新增60个、取消130个、更名146个、合并206个。同样都属于这297个保留的专业,该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同属语言大类下的2个主干专业,都坚持立德树人和多样成才,全面系统培养每一位学生在职场环境下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应用能力,同样都重视“学做事”与“学做人”、所输送的一线蓝领契合地方行业企业所期盼的人才“红利”。正因为如此,这2个专业在育人实践中比较“接地气”,并在新一轮专业整合中得以保留。其实,2014年高职院校“主动停招或撤销了与地方产业相关度低、重复设置率高和就业率低的专业点数5269个,多于新增专业点数2004个,超过61.4%。”[3]
“职业教育的产业性特征,要求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行业、企业、岗位的需求,注意与之对接。”[4]该专业群各专业聚焦当地的现代服务业,携手地方名企共育具有现代商务理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且“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常态下苏州市现代服务业的创新驱动,需要更多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尤其是电商、在线旅游等新业态和手机客户端等新服务,需要更多地“让学生有能力留在苏州”和“让有能力的学生留在苏州”:一是外贸规模稳中有进,全市2014年比2013年净增0.6%。二是外贸方式积极向好,服务外包的接包合同额2014年比2013年净增20.4%,离岸执行额比2013年净增18%。三是伴随着国家级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落户苏州,全市“走出去”步伐加快,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014年比2013年增长5%。据此,该群内各专业对接相近的“服务域”及其所需一线蓝领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等基本相通,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大致接近,同样都秉承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应用性”、“职业性”三原则。相比较而言,前者聚焦于外贸业务员和涉外企业的行政文员岗位,而后者则面向出境游顾问、涉外导游、涉外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岗位。
该专业群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三室三岗”工学结合。“三室”学习和“三岗”实践,分6学期交互进行,“平台”课程与“拓展”课程互通而凸现“方向”课程,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结合,融入未来职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双证书”内容、企业文化和培训项目,甚至教材都直接源自岗位一线真实的笔录或校企导师自编的讲义,学练结合、讲训并重,以谋求实习实训的共建共享。而企业的专业群带头人、企业的导师和企业的班主任等实质性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领师生更多地关注行业、企业、岗位的需求并与之对接,从中找准校企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努力实现相生相伴、和谐共振。这样,经过校企导师三年的精雕细琢和校企文化的浸润滋养,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个个成人,成长为就业市场上的“硬通货”。“据统计,苏工院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持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2013届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超过3200元,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职业发展潜力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5]
该专业群2015级新生来自全国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高考方案和入学基础不尽相同,而毕业时的目标多元多样。他们从9月12日入学开始,第一学期侧重夯实基础,正语音、抓书写、守规矩,在朗读、背诵、默写等强化训练中抓规范,以助力12月的四级考试。第二学期起基于未来发展规划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并据此提前准备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考证考级。这样,在校三年至少增加了一次考证的机会,也藉此增强了2018年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其间,人文学习和“先学做人、再学做专业人”的教育一以贯之,重专业教师的“言传”和企业导师的“身教”,更重岗位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育,真正“把每位学生当成自己孩子来培养”。毕竟,对高职生来说,成人是第一位的。
作为该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商务英语在12年的育人实践中始终立足地方、服务地方,逐步凝练成“国际贸易”这一主方向和“外贸业务类”主岗位。根据近三届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跟踪调研,“外贸业务类”岗位占比达49.21%,另一核心的就业岗位“文秘类”占比18%。该专业毕业生须取得“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证书”或“涉外秘书证书”(四级)或“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初级)。正是紧扣这2大就业岗位并与苏州恒润进出口有限公司等地标企业深度合作,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其岗位胜任能力才不断攀升,毕业生就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上手、就能转岗。该专业2013级学生正在使用的《商务英语谈判》教材,就是与恒润的三位业务经理合作编写并正式出版的,其中26份基于工作过程的原始单证获该企业授权,更便于学做一体、“实战”训练,在力求“岗课证”的契合中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该专业群内的商务英语专业13级共5个班,第一学年侧重培养专业基础能力,“识岗”实践穿插其间,企业文化育人也就提前介入到大一年级。或企业的专业带头人和导师被“请进来”、有计划地开设系列讲座,大学伊始就强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意识,或学生每周三下午集中“走出去”,赴企业实践、进车间、拜师傅,第一时间实地感受地方名企的先进文化、经营理念,亲身感知未来从业岗位标准和工作规范,尤其是对敬业守信的品格、吃苦精神、服从意识、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等非智力方面的要求。第二学年开始,则细分成涉外文秘、国际贸易、酒店英语、会计等4个专业方向系统培养,以侧重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其中,涉外文秘方向1个班、占比15%,国际贸易方向2个班、占比46%,酒店英语方向1个班,占比17%,并组建2个订单班、与企业合作培养,会计方向1个班、占比22%。这一探索一年多来,在专业培养上凸显细分后的4个方向,但在班建制上仍不突破5个班,而且在第三学年的“拓展”课程又归拢共享,因而更契合未来职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需的职业能力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在学精、学深、学透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通识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融通,也以此生动诠释着“我在乎你”的学院精神。
商务英语专业15级新生,可以同2013级学长一样在该专业内的“国际贸易”和“行政管理”这2个方向间互选,还可以跨到该专业群内的另一个专业旅游英语、选择第3个方向“涉外酒店服务与管理”,而且提前到第二学期开始就按所选定的方向分流培养。实质上,“涉外酒店服务与管理”源自2003年开办的商务英语专业的“酒店英语”方向,有着多年的积淀,与地方行业企业也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协作。除了与地标名企“创元”旗下的书香集团等共建“冠名班”,2012年起还与上市名企“泛太平洋”集团合作、共建“吴宫-泛太平洋”订单班,为该集团量身定做41名酒店一线蓝领,他们开学第一天起也成为该集团的“准员工”和“职场人”,大大缩短了岗位适应期,让“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校企夙愿成为可能。[6]
正是在校企合作育人的实践中,该专业不断地凝练自身的特色;新常态下的行业企业的内生动力,又赋予该专业以得天独厚的优势。2014年苏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7%;全国星级酒店1.25万家,仅苏州五星酒店近30家,5A级景区6家、11个点。截止到2015年6月30日,全市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9060户;美商投资热度回升,投向第三产业的企业占比继续攀高,由2014年的69.08%上升到2015年上半年的77.11%。[7]为积极顺应这一利好的发展态势及其对一线人才的需求,该专业及其专业群主动调整、3个方向之间互选互认,以进一步放大专业群的集群优势,更加宽口径地助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成长,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则贯穿三年不断线、常抓不懈。
旅游英语专业的2015级新生,既可在本专业的“涉外酒店服务与管理”和“旅行社导游”这2个核心方向内互选,也可以跨到群内的商务英语专业、选修“行政管理”方向。如前所述,“行政管理”方向源自2003年开始招生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涉外文秘”方向,历届毕业生“虽然仅有约14.6%来自苏州所辖的5个市和5个区,但其中的74.3%留在了苏州就业创业”[8],而且近18%从事涉外企业的文员和行政助理岗位。这种群内3个方向间的互选及随后的分流培养,同样提前至第2学期开始,从而给旅游英语专业但有志于到外企从事文秘工作的那部分学生,开启了另一扇窗,为这一部分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长架设另一个“立交桥”。
表1 专业群“旅游英语”专业2015级新生考证项目及教学安排简表
以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优化课程设置,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融旅游从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于课程标准之中,集“岗证课”于一体、互为融通,架构与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相适应、理实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激发所对接的行业和所合作的企业全方位地协同育人,引入企业岗位规范并从源头上共商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以实践实训为主渠道,设计并组织好三年的专业技能项目,开学伊始就开设专业导论等课程,让新生全面了解各培养方向未来的职业面向、与该岗位密切攸关的考证考级、“三室”学习和“三岗”实践安排等(表1)。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社会认可度高、对劳动就业更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为过渡到未来的发展岗位奠定基础。在教学安排上,紧扣各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紧密对应考证考级的时间节点,最大限度地服务好每一位学生。
试以导游员岗位为例,针对11月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该专业提前到第2学期就开设导游从业技能和导游实务,第3学期再循序渐进地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和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并嵌入必需掌握的宗教、历史、文化等考证内容。学生在第3和第5学期还有2次考证机会,时间安排上兼顾到“习岗”和“顶岗”之需,以便于学生在跟团、接团、带团等“实战”中做中学、学中做。而第一学期,学生可集中精力于“平台”课程、强化专业基础。这些“岗证课”融通的方向课程,全部列为专业群的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并予重点建设,边建边用边改,全部由校企双导师共同授课和考核,企业的导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业、就业、创业。可见,学生伴随着“导师制”的落地生根而真正获益;学生获益即老师获益;学生好才是真的好。归根结底,每一位高职生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与梦想。“2014届高职毕业生中91%属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2%的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9]
作为语言类专业,旅游英语始终紧贴当地现代旅游业的脉搏和工作领域,紧扣“厚基础、强技能”的专业文化练内功、强特色。基于未来职场环景强化语言实践,但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每位新生择其一二作为重点,或听或说或写或译,开学伊始就据此加入一个专业社团,参加一次以上的专业技能大赛,各拜一位校企双导师,跟着导师进入相应的创新工作坊并参与一项以上的实践训练项目,每周至少跟导师QQ或微信交流一次所学所做所创。该“五个一工程”在导游方向的育人实践,教室、实训室和创新工作室(坊)的“三室”学习,辅之以“识岗”、“习岗”和“顶岗”实践。而贯穿这三学年始终的,是中英文演讲比赛、导游知识与技能竞赛、才艺与礼仪展示、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导游词大赛等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集该专业的通用能力和培养方向的专门技能于一体,融导游资格考证的应知应会和学历教育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于一身,以赛促教、以赛带学,校企双导师逐一现场示范,手把手地带、面对面地教,最终达成“强技能”的育人目标(图1)。可见,“高职应用外语专业群建设和改革,着力点在应用,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听得懂、说得出、能受益’,从中学会企业主体岗位的基础操作,同时练就基本的技术能力。”[10]
图1 旅游英语专业导游方向的基于技能大赛过程的教学安排简表
除了大赛之外,旅游实践三学年不间断的另一抓手,就是各级各类的实践创新项目。诚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最难的课程就是实践课”[11]。而对于多数高职生来说,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一直是不少毕业生认为最需加强的[12]。该专业2014级61位新生,一入学就跟着校企双导师尽可能多地浸泡于实训室、创新工作坊,借助于校企团队项目和10个专业社团,每周有活动,每次活动有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校企导师参与、点评与指导,一批“学做创项目”及成果已脱颖而出。该专业的校企导师合作指导的《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和《基于实证调研的校园公示语及其英译》,被评定为江苏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5年实践项目。其中,《基于实证调研的校园公示语及其英译》这一团队项目,以文化育人为基点,师生精心设计技术路径(图2)并借助实证调研,以公示语及其英译助推校园文化育人、以校园公示语及其英译引地域文化入校园、以校园公示语及其英译引企业文化入校园,以求在更深层次和更高意义上实现校地文化和校企文化的协同育人[13],推动了中英文实景导游能力的提升并辐射到该专业的其他同学。
图2 2015省实践训练项目《基于实证调研的校园公示语及其英译》的技术路径
地方经济社会的增长点在哪里,专业群就办向哪里;专业群育人实践不仅要跟着社会跑,甚至还要领着社会跑。“高职应用外语”专业群建设,对接地方、融入企业,源自学情、基于校情,其根本点在育人。该专业群基于工作过程“三室三岗”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行企校师生等协同持续推进,尤其需要合作企业更深入地参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更积极主动地与学院一起全员、全程、全方位地求真育人。唯有如此,才有望建成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其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才有望真正得以提升。
[1][2]苏雁,李锦,江尧瑞.找准校企合作“最大公约数”[N].光明日报,2014-09-26(06).
[3][9]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5中国高职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4,11-12.
[4]石伟平.当前我国高职改革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4.
[5]江尧瑞,王竝,陈雨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N].新华日报,2015-05-08(19).
[6]唐祥金.现代学徒制及其在酒店一线蓝领培养中的试点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5(1):136.
[7]苏菁.苏州外资布局悄然“异动”[N].苏州日报,2015-07-27(1).
[8]唐祥金.论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校企合作[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1):49.
[10]唐祥金,周美.基于高职应用外语专业群的“一本四联”育人机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94.
[11]王大庆,刘先琴.“三个课堂”中学习,“十类实践”中成才[N].光明日报,2014-10-03(2).
[12]成秀萍等.企业学院及其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5.
[13]成秀萍等.文化育人视阈下的提示性校园公示语及其英译[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5(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