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丽盼,朱伟,苘娜娜
(1.桐乡市蚕业管理站,浙江桐乡 314500;2.杭州市种子总站,浙江杭州 310020)
桐乡市桑螟消长原因及防治措施
兰丽盼1,朱伟1,苘娜娜2
(1.桐乡市蚕业管理站,浙江桐乡 314500;2.杭州市种子总站,浙江杭州 310020)
桑螟是桑园的主要害虫,桐乡市2014年秋季4、5代桑螟暴发,导致桑园几近绝收,给蚕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是桐乡市近几十年继1997年以来的第二次大暴发。而且桑螟的微粒子病与家蚕有互感性,桑螟暴发不仅对农户饲养的家蚕带来威胁,更重要的是对蚕种生产单位带来巨大的风险,对来年的蚕种供应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就2014年和2015年桑螟发生状况及消长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综合防治桑螟的措施。
1.1 桑螟暴发过程
根据桐乡市六个观测点的桑园害虫田间发育进度数据显示,2014年春季第1代桑螟5月12日初见,比上年推迟8 d,田间零星发生,但由于春季桑园长势较好,大量的“留叶桑园”给第1代桑螟繁殖创造了条件;第2代桑螟6月8日初见,孵化高峰在6月20日左右,平均每667 m2虫量较第1代稍有增加,但仍属较低年份;第3代桑螟7月16日初见,发生量是上年同期的5~10倍,根据田间幼虫发育进度监测数据以及田间自动诱蛾测报数据发现3代桑螟发蛾量多而散,集中在8月6~11日,因此4代桑螟孵化高峰出现了两个高峰分别在8月15日和8月22日,且桑螟高的地块每667 m2虫量近万头,为此技术部门针对4代桑螟的两个孵化高峰布置了两次农药防治,但由于第一次防治适期恰遇连续阴雨天气,错失良机。温湿相宜的气候条件使得3代桑螟大量发生,4代桑螟孵化高峰遇连续雨天没及时防治,使得5代桑螟暴发成定局。根据田间桑园诱蛾灯调查显示,5代桑螟发生特点是量多、分散、高峰不明显,每667 m2虫量在720~119.2万头,平均每667 m2虫量27.3万头,相对孵化高峰在9月13~16日,恰在晚秋蚕发种前,对晚秋蚕用叶造成巨大影响。
1.2 技术部门采取的措施
根据3代桑螟的发蛾情况调查,预测到4代桑螟两个孵化高峰分别为8月15日和8月22日,为此技术部门对防治4代桑螟安排了8月15~17日和8月22~24日二次防治,以期对4代桑螟的二个孵化高峰进行防治,但是,由于第一次防治适期遇到了从14日开始的连续一周阴雨、阵雨,虽然第二次孵化高峰大多农户进行了防治,但已经出现了大批桑园遭受严重虫害的后果。为尽可能减少蚕农损失,技术部门深入实际了解蚕讯,认真负责做好指导,努力化解生产矛盾。
1.3 桑螟暴发的主要原因
造成桑螟暴发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桑园虫口基数突增,由于温湿相宜,今年3代桑螟卵的孵化率奇高,常年只有20~30%,当年普遍在80%以上。从调查情况看,亩虫量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地块比比皆是;二是世代重叠比较突出,虽然防治意见提出4代桑螟防治重点抓二个防治高峰,已超乎常情,但由于气候因素,孵化时间零散现象比较普遍,给防治带来较大难度;三是第一次防治适期因天下大雨未得到及时防治,增强了虫害的严重程度,少数见缝插针见阴天治虫的农户,桑园虫害基本能得到控制;四是部分农户防治方法不当,由于当年情况特殊,安排了二个孵化高峰期的防治,但少数农户眼见第一个高峰被雨落掉,就乘天睛在二个防治适期中间安排了防治,以至前虫大了打不死,后虫未出打不到,影响了防治效果。
1.4 桑螟暴发造成的损失
1.4.1 直接损失
2014年全市桑园面积7800 hm2,全年统发蚕种19.6万张,由于中晚秋桑螟暴发无叶养蚕弃养1.9万张,实养17.7万张,蚕茧总产量8314 t,蚕茧总产值2.9亿元,比2013年蚕茧总产值4.2亿(统发蚕种20.95万张)减1.3亿,减31.5%。
1.4.2 间接损失
蚕种生产属于计划生产,是按照全市的蚕种订种合同数进行蚕种的计划生产,并生产适量的存种以供蚕农补订。但2014年秋期桑螟暴发,许多蚕农曾通过不同渠道提出防灾调整蚕种的诉求,对于合同订购的蚕种临时调整,意味着蚕种生产单位必须淘汰当年秋季蚕种,损失量巨大,因此蚕种经营单位在晚秋蚕时仍执行只加种、不减种的办法,导致2015年秋期合同订种骤减。2015年桑叶长势良好,秋期蚕农又临时补订种,使得蚕种经营单位的存种数量远远不够蚕农需要补订的数量,这不仅是对桑园桑叶的浪费,也导致了蚕农和蚕种经营单位的经济损失。
2.1 桑螟发生过程
第1代桑螟5月4日初见,比2014年提前8 d,孵化高峰不明显,相对高峰在14~17日,平均每667 m2虫量在3800头,大大超过往年,这也是2014年秋桑螟暴发导致的预期效应;第2代桑螟6月10日初见,孵化分散,相对小高峰在22/6左右,虫量(340头/ 667 m2)虽是2014年同期的10倍,但是当年1代桑螟发生量的十分之一;3代桑螟7月21日初见,比上年推迟5 d,平均每667 m2虫量远低于上年同期;4代桑螟15/8初见,每667 m2虫量属于较低年份,孵化高峰在23/8前后;5代桑螟22/9初见,比上年推迟10 d,孵化高峰在27/9前后,10月4日田间调查发现桑园内5代桑螟各龄期都有,低龄幼虫占70%,高龄幼虫30%,说明5代桑螟孵化时间拉的较长,但总体量少虫小,对晚秋老蚕用叶已造不成威胁。
2.2 桑螟发生量减少的原因
2.2.1 气候因素
2015年整年气温偏低,雨水调匀,虽然1代桑螟发生量比往年同期多,但受梅雨和台风的影响,2代桑螟数量有所减少,夏季高温时间短,压制了下一代桑螟基数。
2.2.2 越冬成活率低
2014年秋期桑螟幼虫数量巨大,桑园桑叶全部吃光,4、5代世代重叠,各龄期均匀分布,桑螟低龄幼虫还未发育老熟即被饿死,未能完成越冬,减少了桑螟越冬基数。
2.2.3 蚕农重视
2014年秋期桑螟暴发,使得要养蚕的农户开始重视桑园管理,加强了关门虫治理和桑园春防工作,从而对降低桑螟基数具有重要作用。
2.2.4 桑叶减产
桑叶减产的正面影响是春蚕用叶与桑园产叶达到供需平衡,夏伐后桑园无多余桑叶,减少了1代桑螟寄宿场所;桑叶老化的正面影响对桑螟幼虫生长场所也有不利影响。
2.2.5 养蚕布局合理
第1代桑螟发生量多,孵化高峰在5月14~17日,春蚕老蚕期在16~23日,养蚕用叶高峰先于桑螟危害高峰,灾害损失减轻,通过夏伐带走大批桑螟幼虫,也有效减少了桑园地的1代桑螟虫量。
2.2.6 天敌寄生
桐乡市桑螟的优势天敌主要是桑螟绒茧蜂,对桑螟虫口的消长具有较大影响。去年秋期桑螟暴发,桑螟的自然控制能力上升,田间调查随处可见桑螟绒茧蜂,一定程度上对今年的桑螟发生有抑制作用。
2.2.7 预测准确
根据田间调查和发蛾情况预测的桑螟各代孵化高峰与田间实际发生高峰时间吻合,防治时间得当,防治农药对口,也是桑螟减少的重要因素。
3.1 加强监控,各市联动
准确预测桑螟各代孵化高峰,对有效防治桑螟具有重要的意义,兄弟县市桑保人员建立微信群,对桑园虫害的动态信息共享,防治措施共享,对提高桑保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
3.2 开展新药防治的试验
浙江省特色农作物普遍面临专用登记农药缺乏的尴尬现状,蚕桑作为桐乡市的特色经济作物,同样面临这种问题。虽然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田间防治试验,确定了本市一批桑园治虫专用农药并与厂家签订协议,但昆虫都有抗药性,作为桑保技术人员,应该不断开展新农药防治桑园害虫的试验,工作先于常规农药淘汰前,有备无患,以防桑园害虫暴发而无药可用。
3.3 合理调整养蚕布局
养蚕用叶高峰先于桑螟危害高峰,灾害损失就可显著减轻,如今年春蚕饲养时期,老蚕期用叶高峰先于桑螟危害高峰,即使1代桑螟田间发生量远远高于去年同期,却没对春蚕饲养造成危害。
3.4 农技通手机助力信息及时发布
桐乡市桑保工作目前有六个测报点,调查数据一直以来都是以信件的形式送达市桑保站,收到的信息会滞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推广农技通手机,可使数据当天测报,当天传达,起到及时预警、及时防治的效果。
3.5 整治弃管失管桑园
对于弃管失管的桑园,进行土地流转或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减少留地桑园,减少桑螟各代的寄宿场所和越冬场所。
3.6 诱虫灯捕杀成虫
桑螟成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生产上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进行诱杀,有效降低成虫种群密度及后代发生数量,生产大户或有条件的可购置太阳能诱虫灯,方便安装。
3.7 保护天敌
桑螟天敌资源丰富,桑螟绒茧蜂在桐乡市桑园的自然寄生率较高,是本市的优势天敌种群,生产上应加以保护利用。在目前桑螟绒茧蜂的利用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的情况下,生产上还是侧重于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天敌资源。在桑园管理、采叶过程中发现天敌要随时保护和利用,以提高天敌的生存率和寄生率;尽量避免使用对天敌杀伤力较强的农药等。
化学防治还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合适的时间对口的农药,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坚持“治好第1代,兼治2、3代,重点防治4、5代”防治策略,对控制桑螟的暴发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