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春,柳丽萍
(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湖州 313000)
湖州蚕桑传承与创新的建议
钱文春,柳丽萍
(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湖州 313000)
蚕丝业是湖州市的城市名片。1851年在英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辑里湖丝”一举获得博览会金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工业品牌。1995年、2003年湖州分别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丝绸之乡”、“中国绸都”称号。2014年“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我市首个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农业系统。2015年6月25日湖州“钱山漾遗址”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世界丝绸之源”。这是我们湖州的荣耀,也是湖州人的骄傲。
然而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市出现了桑园面积锐减,产茧量持续下滑,蚕茧质量下降态势。2014年以来,更是受茧丝市场行情低迷的影响,蚕茧价格继续下降,蚕种饲养量、蚕茧产量和蚕农收入跌落低谷,产业遭受重创。正视现实与困难,以“世界丝绸之源”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发挥优势,找准定位,努力实现我市蚕桑业焕发新的生机。
围绕“传承、保护、拓展、创新”八个字,做好四篇文章。一是4700多年栽桑养蚕的悠久历史与蚕丝文化传承的文章;二是13333 hm2的桑园与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保护和利用的文章;三是传统的蚕桑产业链和国际市场拓展的文章;四是制约蚕桑业发展的生产方式和蚕茧收烘经营模式创新的文章。
2.1 蚕桑基地布局调整与优化
稳定蚕桑生产基地是创新发展蚕桑产业的前提,为加强蚕桑基地建设,划定蚕桑生产基地的“基本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以及“功能示范区”。一是根据各地条件与连片程度,建议将南浔区的练市、双林、善琏、千金、和孚、菱湖,吴兴区的东林,德清县的洛舍、钟管、新安、雷甸、乾元、新市和安吉县的梅溪等14个重点乡镇的8000 hm2桑园,划定为蚕桑产业“基本保护区”。二是将年产茧400 t以上的练市、双林、和孚、新市、梅溪5个乡镇划定为蚕桑产业“核心保护区”。三是在重点乡镇建立3~5个“功能示范区”,南浔练市镇蚕茧收烘机制改革示范区;吴兴高新区规模化养蚕示范区;安吉梅溪蚕桑多元化利用示范区;德清新安轻简养蚕示范区;南浔、新市、善琏、和孚等地建立蚕丝文化体验休闲观光示范区。
2.2 桑基鱼塘保护与利用
一是加快组织“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二是筹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院士工作站和农业文化遗产观察与研究中心。三是加大桑基鱼塘系统文化保护力度,对桑基鱼塘系统文化保护进行立法,在现有的《湖州市桑基鱼塘保护区管理办法》基础上,出台《湖州市桑基鱼塘保护条例》。四是扶持培育桑基鱼塘核心区生产主体开展栽桑养蚕、养鱼生产与蚕桑资源利用,充分发挥核心区的生产功能,做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2.3 蚕桑新型主体培育与扶持
一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大户。开展桑园流转政策的研究,在蚕桑生产保护区内,鼓励桑地向大户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蚕桑生产效益的途径之一,推动蚕桑生产由零碎化、分散化、传统化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变。从目前农村生产力水平看,鼓励发展3335~6667 m2桑地为基础的现代蚕桑生产大户。通过桑地经营权有偿转让办法,鼓励蚕桑生产规模经营,发展现代蚕桑业。二是培育壮大蚕桑专业合作组织。我市现有蚕桑专业合作社10余家,但这些合作社大多缺乏规范,组织松散,没有真正发挥自主生产与经营的作用。按照创新发展的要求,在蚕农生产的组织、协调和利益保护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2.4 蚕茧收烘经营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推动的办法放开蚕茧收购经营权,鼓励有实力、有担当、讲诚信、能够着眼产业长远发展的企业参与蚕茧经营。探索通过规模种养补助、种药配送、物技挂钩、外贸返利等途径与蚕农建立利益共同体,真正成为带领蚕农走市场、提质增效强产业的龙头企业。突破目前在蚕茧收烘体制改革上的瓶颈。以练市朱家兜蚕桑专业合作社、湖州大东湖丝绸有限公司等为基础,开展湖州市(本级)蚕桑产业全产业链试点工作,大力推广以订单为纽带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鼓励茧丝龙头企业(公司)向合作社出订单,以市场为导向,严格市场定价原则,实行优质优价收购,与蚕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2.5 种子种苗资源的整合与市场拓展
近年来湖州在与中亚国家蚕桑产业的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03年以来湖州已经累计出口90万张蚕种,中亚国家对蚕种、桑苗、蚕用设备物资、技术均有迫切需求。所以加强蚕桑生产的种子种苗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迫在眉睫。一是统一品牌和技术标准,建立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进出口)、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蚕业运行公司,拓展中亚蚕种、桑苗市场;二是整合现有蚕种生产基地资源,增加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蚕种生产能力;三是加强与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桑、蚕品种资源库,开展中亚国家适应性品种的选育研究。重点选育、繁育适合中亚国家气候、地理、人文特点的桑、蚕品种。四是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蚕桑业务知识与技能,又有精通外语与进出口业务的团队为中亚国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技术服务可以派员指导与邀请培训研修相结合。
2.6 蚕桑产业链的拓展和延长
积极开展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的研究与应用,选择围绕蚕桑资源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制品、食用菌、桑木地板等的开发利用。在湖州柳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桑椹花青素、桑枝DNJ的提取生产营养保健品;荻港鱼庄桑叶茶;安吉红桑果果桑专业合作社桑果浓缩汁、桑果酒;浙江仕强桑木有限公司、湖州浙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桑枝木板、家具;湖州澳特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州新天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利用蚕丝(蛹)为原料的生物制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的基础上,强化宣传与营销力度,力争形成规模。
以上工作的实施,要通过蚕桑生态保护区建设、现代蚕桑种业基地建设、新型主体与全产业链培育、桑基鱼塘保护与利用等项目予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