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天目山文化 增保护区活力

2015-02-22 04:59供稿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浙江林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天目山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

□供稿/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扬天目山文化增保护区活力

□供稿/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作为全国首批自然保护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示范自然保护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做好资源保护、科研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开展生态文化、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工作,提出了把天目山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保护区创新示范的重要内容,努力把天目山保护区建设成为融生态文化和传统文化于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临安市境内,是一个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为重点的森林和野生植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独特,生物资源丰富,集森林植被典型性、生物资源多样性、人文景观奇特性于一体,是我国江南地区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发展新理念。森林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文化建设中,管理局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亚热带北边缘,南北植物汇流之处,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保护好天目山独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挖掘传统文化,做好天目山生态文化品牌。天目山是历史文化名山,历代僧侣植树、巡山、管护,薪火相传,深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造就了今天的“天目千重秀,林木十里深”,才有了“物种基因库”、“大树王国”的美誉。追根溯源,尊重历史,才能正视现实,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天目山生态文化发展的精神食粮。

提高认识水平,做好生态文明宣教工作。生态文化的指引作用,有利于人类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实施物种就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形式,自然保护区也是推动生态文化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的重要宣教场所和平台。

保护为先 协调发展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野生植物类型为主的保护区,区内生物种类众多,现有高等植物246科974属2160种、各类动物65目465科4716种。其中:种子植物中属于我国特有属的有银杏属、金钱松属等25个,占我国特有属(321个)的7.8%,占浙江总数(48个)的52.1%;属于天目山特有分布的树种有天目铁木等24种。保护区内现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18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3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植物14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动物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

的动物33种。省重点保护动物45种。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抓手,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紧紧抓住极小种群保护、生物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本底调查、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监测和预警不放松,先后开展了“天目铁木、羊角槭二种特有濒危植物的繁育更新机制研究”、“天目山特有植物种群特性及扩繁技术研究”、“天目铁木与羊角槭极小种群的繁育保护”项目,切实加强了对天目铁木、羊角槭2种天目山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2011—2012年,保护区启动《天目山动物志》野外资源考察工作,现已完成了第一、二卷编写工作,资源本底进一步明晰。同时,保护区以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为依托,积极开展动植物、大气、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监测等工作。

以科普教育为抓手,不断加大生态文化文明教育力度。2007年,在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的指导下,天目山自然保护区重新布展了天目山科技馆,馆内按照现代化宣教场馆要求,重建了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电教化教室,努力把天目山科技馆建成集科研监测、教学实习、技术培训、学术交流、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宣教馆。2008年7月31日,天目山科技馆正式开馆,当年就接待前来参观的游客达3361人次。切实加强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科普宣传力度,景区设科普宣传廊道,加强对导游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培训,组织专题夏令营活动,向公众宣传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功能。

以传统文化挖掘工作为抓手,努力培育新的生态文化成果。天目山是历史文化名山,集释、儒、道为一体,以佛最为有名。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集沙孟海、陆俨少、启功、黄胄、叶浅予等大师级书画家的精品,前后共收集了近千幅,是天目山近30年来自然保护成果和生态文明的集中体现。2011年7月,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藏书画精品在省林业厅展出,影响极大。在临安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2012年,天目山文化遗迹恢复和修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落户天目山,着手开展天目山文化资源调查,加大天目山禅源寺复建工作力度,着力推进恢复重建张道陵道观项目,努力在实验区及保护区周边地区培育新的天目山生态文化旅游点。

以社区协调发展为抓手,努力建设生态经济社区。以文化铸天目山旅游之魂,依托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明确天目山生态旅游的发展定位,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做好农家乐调查摸底工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农家乐培训班,做好宣传、引导、服务工作,引导农家乐适度发展、规模经营,由量向质逐步转变。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天目山的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中来,促进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12年天目山文化生态旅游总收入达到了1.6亿元,周边230家农家乐纯收入就达到了3000多万元。同时加强社区共管共护,2013年全面完成了实验区6个行政村,面积为48436亩的集体林租赁工作,拉近了与集体林区社区居民的距离,强化了集体林区资源管护工作力度,有效缓解了社区居民“靠山吃山”的传统生活方式与保护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把影响资源保护的不利因素逐步转变为保护资源的有利因素。

坚守红线 和谐共生

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保护同等重要。从历史看,天目山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天目山璀璨的传统文化,同时,传统文化也成为了这方净土的坚强守护者,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当今看,保护区不仅有责任保护好自然环境,也有责任保护好数千年来与之共存的文化。

生态旅游与资源保护要紧密结合。积极开展文化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但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保障生态旅游的和谐、持续发展。

生态文化与传统文化要交融互渗。在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文化往往会得到放大和强化,而文化的内涵则会受到忽视和弱化,并对传统文化的原真性造成破坏。基于生态文化的生态旅游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交融互渗,才能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

浙里寻芳

猜你喜欢
天目山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
陆俨少《东天目山图》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生态宝库天目山
天目山古树柳杉生长现状及景观用途分析
钱塘江源头新建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
天目山嬉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