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晓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考论
隋晓会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上安州裴长史书》是研究李白开元年间行踪交游的重要作品。《上安州裴长史书》系年历来说法不一。本文结合李白诗文和其他史料对其行踪交游进行考证,认为此《书》应当作于开元二十二年,写作目的是希望获得裴长史的举荐,从而为李白开元年间入长安提供佐证。
关键词:开元十八年;开元二十一年后;开元二十二年;行踪交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以下简称《书》)是研究李白开元年间行踪交游的重要作品,关于此《书》,它的系年历来存有开元十八年和开元二十一年后的说法。本文结合李白诗文和其他史料对其行踪交游进行考证,认为此《书》应当作于开元二十二年,写作目的是希望获得裴长史的举荐,从而为李白开元年间入长安提供佐证。
开元十八年。持此观点主要有王琦、詹锳、郁贤皓、安旗等人。王琦《李太白年谱》:
按太白《送从侄端游庐山序》云:余少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及长……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合此书观之,约其游安陆,娶于许氏,当在开元十三年之后,时年二十六七矣。逾三年年始三十,有《上安州裴长史书》,有“憩迹于此,至移三霜”之语,则开元十八年也[1](P1573)。王琦根据《书》中“憩迹于此,至移三霜”语,认为应作于开元十八年。詹锳编著的《李白诗文系年》开元十八年庚午:有《上安州裴长史书》[2](P10)。詹锳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上安州裴长史书》题解亦云:
《书》中云:常横经籍书……迄于今三十春矣。据此,兹文当作于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时,李白因遭人谗谤,故向安州裴长史上书自辩[3](P4025)。安旗、薛天纬编《李白年谱》:
开元十八年,庚午。作《上安州裴长史书》。书云:“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三十春者,三十岁也。故知此书作于本年。前此曾多次谒见裴长史,因遭人谗谤,故上书自白[4](P29)。詹锳、安旗先生均认为此《书》作于开元十八年,并认为此《书》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李白为自己辩解。郁贤皓《李白两入长安及有关交游考辨》:
按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三十岁时正当开元十八年,在此文中明确提到要“西入秦海”,这正好完全符合郭沫若同志推定李白初入长安之年。郭沫若同志推定李白初入长安在开元十八年,其根据是《与韩荆州书》中说过:“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郭老认为:“李白在三十岁要‘历抵卿相’与王公大人等交游,只有到西京去这样才有可能。”现在我们对照李白在三十岁时写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道要“西入秦海,一观国风”,证明郭老说的“李白在三十岁时断然去过一次西京”是正确的[5](P48)。郁先生不仅认为此《书》作于开元十八年,而且认为此《书》也足以证明李白开元年间到过长安。上述学人观点都是建立在李白生于长安元年的基础之上,王琦在《李太白年谱》长安元年下考辨曰:
旧谱起于圣历二年乙亥,云白生于是年。按曾巩序,享年六十四,李阳冰序载李白卒于宝应元年十一月,自宝应元年逆数六四年乃圣历二年也。薛氏据之,故曰李白生于是年。然李华作太白墓志曰年六十二,则生于长安元年。以《代宋中丞自荐表》核之,表作于至德二载丁酉,时年五十七合之,长安元年为是[1](P1243)。
王琦提出的李白生于长安元年的观点遂被学人所认可。以李白生于长安元年论,开元十八年他正好三十岁,这也符合《书》中所说的,“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迄于今三十春矣”。又据《书》中所云“……而许相公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1](P1584)以此逆推,李白娶许氏当在开元十五年。可是当我们结合《书》审视李白出蜀后至开元十五年这一段行踪时,我们发现:李白自开元十二年秋出蜀①郁贤皓先生在《李白出蜀年代考》一文中,通过对李白相关诗歌的考证,认为李白出蜀时间应在开元十二年。此说目前已被学界所认可,本文在此从之。详细论述可参看郁贤皓著:《李白丛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出蜀后在江陵至巴东要呆上一年多,这到开元十五年则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要实现《书》中所说的:“远客汝海,南游苍梧,东涉溟海”,与友人吴指南游洞庭,吴指南不幸逝世,还要草葬,之后到金陵、广陵,再是数年后又回到洞庭迁葬吴指南的这一系列事件,这似乎不大可能。故我们认为:开元十五年李白没有娶许氏。既然开元十五年李白没有在安陆娶许氏,相应的《书》也就不作于开元十八年了。
开元二十一年后。持此观点的是刘广英先生,他在《?李白初入长安的若干作品考索?商榷》一文中认为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作于开元二十一年后。他在文中说道:
《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有“前此郡督马公”“谓长史李京之”及“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说明李白上书裴长史比李长史晚三年,时间当在开元二十一年后[6]。刘先生主要是根据清人顾祖舆《读史方舆纪要》卷五所说的:
景云二年,置都督二十四人,寻以重权难制,罢之。惟四大都督如故。开元十七年以后,潞、益、并、荆,扬为五大都督,又更定上中下都督之制,其中都督凡十五……[7](P1534)
以此认为安州复置都督府在开元十七年以后。
可是当我们仔细阅读这段史料后,发现其与史书记载是有出入的。首先是开元十七年边地中、下州都督府依然存在,并不是“惟四大都督如故”,如《新唐书·周利贞传》:
周利贞开元三年授夷州刺史……未几复授黔州都督[8](P5913)。
《全唐文》卷三一二《幽州河北节度使燕国公文贞张公遗爱颂并序》载:
开元六年,张说幽州都督任[9](P372)。
《通鉴》卷二一一至二一三载:
开元二年鄯州都督杨矩……因以入寇,悔懼自杀。
开元四年,松州都督孙任献袭击吐蕃于城下,大破之。
开元五年,三月……复置营州都督府于柳城。
开元九年,正月,制削杨敬述公爵,以白衣检校凉州都督仍充诸使。
开元十年,前广州都督裴伷先下狱,上与宰相议其罪。
开元十六年秋,十月,吐蕃大将悉未朗寇瓜州,都督张守珪击走之[10](P6704-6782)。
其次,从安州看,开元前期并未罢都督府,不存在“十七年复置”的问题,《旧唐书·刘子玄传》(卷一○二) :
开元初,……九年,长子贶为太乐令,犯事流配,子玄诣执政诉理,上闻而怒之,由是贬安州都督府别驾[11](P3173)。
《旧唐书·韦抗传》(卷九二) :
抗,……开元八年,河曲叛胡康待宾拥徒作乱,……寻以荐御史非其人,出为安州都督,转蒲州刺史。十一年,入为大理卿[11](P2963)。
《文苑英华》载有苏颋撰《刑部尚书韦抗神道碑》(卷八九六) :
……公(韦抗)确乎不拔,条奏其罪,公之正也。以郡县吏坐赃法受,贬安州都督[12](P4719)。
不过刘先生提出此《书》作于开元二十一年后的说法并没有错,可是具体作于那一年,他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反而因此却否认了李白开元年间去过长安的说法,这恐怕是不妥的,因为从李白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他开元年间去过长安。
《书》云:“(白)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可知,李白在作此《书》时,已经三十岁了。从“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于此,至移三霜焉”,得知李白娶许氏安家于安陆时为二十七岁。同时,我们还知道,李白在娶许氏安家于安陆之前,已经“远客汝海,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正如前文所说,如果以李白生于长安元年去推算他开元十二年秋出蜀至婚前这一段行踪,我们发现有许多事情要在不到两年内完成似乎不可能。那么,此期李白的行踪到底怎么回事?所以我们只能将目光转移到李白的生年上。
目前关于李白的生年主要有三种说法:圣历二年、长安元年和神龙元年。
圣历二年源于宋代的曾巩。曾巩认为:李白卒于宝应元年十一月,卒年六十四岁。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作于至德二年,届时李白五十七岁。以此逆推,提出了圣历二年的观点。曾巩说李白卒于六十四岁,不知他的根据是什么。但是其李白卒于宝应元年十一月的说法,乃是源于李阳冰《草堂集序》的落款:“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曾巩认为,李阳冰《草堂集序》之落款就是李白的卒年。
长安元年源于清代的王琦。王琦在《李太白年谱》长安元年下的考辨中继承了曾巩李白卒于宝应元年十一月的说法和《为宋中丞自荐表》作于至德二年,届时李白五十七岁的观点,以李华墓志考证曾巩所言李白卒时享年六十四岁的误说,提出享年六十二岁的观点,并以此推论,李白生于长安元年。当下的学术界大都持这种观点,我们的教科书也说明了此种事实,前面詹锳、安旗和郁贤皓等先生就是采纳了此种说法。
裴斐先生和康怀远先生力主唐人神龙元年,然惜其论述不多。事实上,唐人的载述皆言李白生于神龙元年。李阳冰《草堂集序》:
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1](P1443)。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神龙初,潜还广汉[1](P1462)。
吕华明先生在《李白新考论》中对李白生于神龙元年进行了系统的考证,查考出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并非如王琦所说的作于至德二载,而是作于上元二年,以此逆推,得出李白当生于神龙元年。
以上我们之所以花了如此篇幅对李白生年问题作以交代,其目的还是为了便于探讨李白出蜀后至婚前这一段行踪,为《书》的写作时间提供佐证。众所周知,李白出蜀至婚前这段时期的行踪极为复杂,诗文亦多且杂。就历来公认的他这一时期的行踪来看,两年多的时间也很难排比下来。他要遇司马承祯于江陵,要草葬吴指南于洞庭,数年之后又要赶回来为其归葬,在这期间他与孟浩然的交游至少有两到三次。从地点上来说,他到过江陵、安陆、襄阳、汝州、洛阳、江夏、洞庭、庐山、扬州、越中、会稽等地。这么多的事情,这么广阔的地域,办事和行程都要时间,从其诗文所记载的季节变化看,也远远超过两年多。可是如果以李白生于神龙元年论,三十岁应当是开元二十二年,再依据《书》中所言,李白娶许氏当在开元十九年。开元十二年秋出蜀至开元十九年则有七年时间,七年的时间去处理出蜀至婚前的这一系列事件,从时间上来说就宽裕和客观多了。所以,本文认为《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李白娶许氏在开元十九年。下面将分别论述他婚前和婚后的行踪。
他娶许氏之前即开元十九年前会不会在安陆呢?答案是肯定的。《书》中提到了与“前此郡都督马公”的交往,我们认为马公是判断李白这一时期行踪的一个关键。马公究竟是何许人物?何时在安州任都督?郁贤皓先生在《安州马都督考———李白交游考证之三》[13]一文中,结合马正会在安州都督、陇右节度使任时的考证,指出“郡督马公”是马正会,其任时在开元十一年至开元十七年,在没有更为完整的资料的情况下,我们认为郁先生的考证是正确的,故李白与马公的交往只能在开元十一年至开元十七年间。开元十四年前,李白的足迹还未踏上安州的土地。至于李白在开元十二年秋至开元十四年春的行踪,吕华明先生在《开元十二年秋至开元十四年春李白行踪新考证》中指出:
开元十二年秋,李白出蜀作《峨眉山月歌》《初下荆门》,出蜀的目的是继承父业,亦商亦游,兼求功名,访道。其父在长江沿线商贾设置了三个庄口:江陵、安陆、金陵,李白寓居于第一个庄口,并开始打点长江上游的生意。开元十三年春,《早发白帝城》。开元十三年岁末,作《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开元十四年春,作《宿巫山下》《荆门浮舟望蜀江》,不久,与司马承祯相遇江陵,作《大鹏遇希有鸟赋》,而后作《渡荆门送别》,离开江陵,前往安陆[14](P121)。
换句话说李白与马公的交往只能是在开元十四年以后至开元十七年间的这段时间了。开元十四年春,李白作《渡荆门送别》告别江陵,来到他们李家生意上的第二个庄口———安陆。在安陆,他寓家北寿山,这在他此期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中有记录:“淮南小山谨使东峰金衣双鹤,衔飞云锦书于维扬孟公足下”[1](P1220)。寓家后,他是否立刻与马公有过交往呢?我们认为也不太可能。因为李白在《书》中明确写道他要东游维扬,与友人吴指南游洞庭,结果吴指南不幸逝世,数年之后还要迁葬他。从吕华明先生《开元十四年春至开元十五年秋李白行踪及交游新考证》中我们获知,李白在开元十五年将东涉溟海。之后他就到洞庭迁葬了他的友人吴指南于鄂州,于开元十七年回到了安陆,这样便有了与马公的交往。由于在商贾中失败,血本无归,李白回到安陆于马公交往后前去汝州,这从《上安州李长史书》可以看出:“白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凄惶,席不暇暖。寄绝国而何仰?若浮云而无依。南徙莫从,北游失路。运客汝海,近还郧城。”在这里李白对自己当时的处境描述应该是比较凄惨的。之所以前往汝州投亲,吕华明先生在《开元十四年春至开元十五年秋李白行踪及交游新考证》中指出:
李白的父亲因李思正的关系,在夔州做有生意,李白出蜀后,也曾经在夔州一带接着打点这些生意。这说明李白父子与李思正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从兄弟的关系,所以商贾失败后,便去投亲[14](P157)。
可是这次投亲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处境的凄惶使得李白开元十八年从汝州回安陆后,由于酒醉未回避李长史之车驾,冒犯官威。这在《上安州李长史书》中说得很清楚:“而遥观君侯,窃疑魏洽。便欲趋就,临然举鞭,迟疑之间未及回避。且理有疑而成过,事有形似而类真,惟大雅含弘,方能恕之也。”[1](P1229)所以他就上书李长史解释误撞乘驾之原因,以期解除误会,并附上了自己的一些作品,希其赏识荐拔。可是结合李白后来的诗文看,李长史并没有赏识他。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元十九年李白被许家招为女婿。
那么他婚后会不会如前人所说的那样,在安陆久居三年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李白在长安期间写的《寄远十二首》其八:“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和他在新平写的《豳歌行上新平长使粲》[1](P1170):“忆昨去家此为客,荷花初红柳条碧”[1](P379),我们推断出这是回忆春天离别时的景象,可这究竟是哪一年春天的景象呢?我们根据李白《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所提供的史实,可知李白开元二十年春天在长安。关于这首诗的系年,自清代王琦将其系于开元二十年以来,王琦《李太白年谱》载曰:
有《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诗。是年正月,以礼部尚书信安王祎为河东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将兵击奚、契丹。三月,信安王祎与幽州长史赵含章大破奚、契丹于幽州之北[1](P1582)。
学者大都从其说,郭沫若先生进而认为此诗作于东都洛阳。作于开元二十年是没问题的,可是通过检索史料和对唐代其他诗人诗歌的分析,我们发现此诗并非作于洛阳,而是写于长安。《旧唐书·玄宗纪》卷八载:“(开元二十年)二十年春正月乙卯,以礼部尚书、信安王祎率兵讨契丹。”[11](P197)开元二十年春信安王征讨契丹一事,唐代其他诗人亦有诗歌记载,如储光羲《贻鼓吹李丞时信安王北伐李公王之所器者也》诗曰:“出车发西洛,营军临北平。”[15](P1401)北宋以洛阳为西京,号洛阳曰西洛,但唐代相反,则以洛阳为东洛。李峤《龙》诗:“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15](P719)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1](P395)韩愈《县斋有怀》:“求官去东洛,犯雪过西华。”[15](P3781)古时有伊洛和渭洛之分,伊洛之洛作雒,后改作洛,为别于渭洛之洛,就以洛阳之洛为东洛,而以渭洛之洛为西洛,渭洛地近长安,故储诗以西洛代长安。由储诗可见李祎北征,出发于长安,其幕僚梁公昌亦应在长安,因而李白赠梁公昌的诗只能是在长安而不在洛阳。又据对李白的《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系年的考证①关于此诗系年,郁先生根据清人王琦李白生于长安元年的观点,认为此诗作于开元十九年。可是刘金平、吕华明先生通过在对诗中的“苦雨”进行考证后,认为此诗并非作于开元十九年秋,而应该是开元二十一年秋,地点: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详细论述可参考看刘金平、吕华明《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系年新考》一文,见薛天纬主编:《中国李白研究》(2008年集),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我们可知开元二十一年李白也不在安陆。再据杜甫《饮中八仙歌》提供的事实和“八仙”中苏晋卒于开元二十二年史实,所以我们就不难断定李白于开元二十二年以前肯定去过长安。
综上所论,这个春天自然就是开元十九年春了,李白在这年春天离开了安陆,也就是说李白婚后并没有在安陆久居,而是去了长安。
李白开元二十二年在不在安陆呢?我们认为他在。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下李白的另一篇干谒文章《与韩荆州书》。吕华明先生在《李白?与韩荆州书??赠孟浩然?著年考论》中认为这篇文章当作于开元二十三年春,地点在襄阳[16]。吕华明先生的考证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开元二十三年春李白不在长安,在襄阳。又据李白《梁园吟》中的“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1](P391),这两句历来被学界公认为是李白开元年间离开长安时写的。可是李白究竟是哪一年离开长安?我们认为是在开元二十二年离开的。因为结合李白于开元二十一年在玉真公主别馆所作的诗文和他这一时期的其他诗歌看,李白开元年间去长安并没有实现求仕的目标,无奈之下于开元二十二年离开了长安。之后他回到了安陆,与裴长史有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作下此《书》。他作此《书》的目的是什么呢?一般认为李白作此《书》是为了雪谤。可是当我们重新审视了李白这一时期的行踪后,就不难发现他作此《书》并非仅仅是为了雪谤,更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干谒,也就是希望通过裴长史的举荐,实现他“历抵卿相”的愿望。不过虽然是干谒,但李白还是充满自信,正如其在《书》的最后说道:“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遂之长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如此自信就在于他刚从长安回来,虽然长安之行没能让他在政治方面一展才华,但却使他结交了许多达官贵人、官宦子弟、游侠好友,获得了“当朝揖高义”“举世钦英风”的美名。李白寄希望于裴长史,可是结合李白的其他诗文,我们发现裴长史并未举荐他,他也并未立即再去长安,一直到天宝年间,他才再次踏上长安的土地。
综合以上所论,我们可知《书》当作于开元二十二年,即李白在开元十九年于安陆娶许氏之后赴长安求仕,在长安求仕未果于开元二十二年春夏之交回到安陆家中。在安陆,为了获得裴长史的举荐,他写下了这篇干谒文章。由此看来,此《书》也成为李白开元年间去长安的又一有力佐证。
参考文献:
[1]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詹锳.李白诗文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4]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2.
[5]郁贤皓.李白丛考[J].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6]刘广英.《李白初入长安的若干作品考索》商榷[J].人文杂志,1984,(4).
[7]朱金城,瞿蜕园.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董浩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13]郁贤皓.安州马都督考———李白交游考证之三[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3).
[14]吕华明.李白新考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15]彭定求等.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6]吕华明.李白《与韩荆州书》《赠孟浩然》著年考论[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责任编辑赵琴]
【法学研究】
Study On Li Bai's On the Anzhou Pei Zhang Shi Letter
SUI Xiao-hui
(Chinese Language&Literature Colleg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China)
Abstract:On the Anzhou Pei Zhang Shi Letter is the study of the whereabouts of Friendship between Li Bai Kaiyuan important works.On the Anzhou Pei Zhang Shi Letter line calendar confirming has different versions.In this paper,combining with Li Bai's poems and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on the whereabouts of friends think that the letter should be made in Kaiyuan twenty-two years,and the purpose of writt is to get Pei Zhang Shi' s recommended,thus provide evidence for Li Bai Kaiyuan years.
Key words:Kaiyuan eighteen years; Kaiyuan twenty-one years later; Kaiyuan twenty-two years; The whereabouts of friends
作者简介:隋晓会,女,陕西澄城人,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4-0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52/j.cnki.xdxbsk.2015-05-012
中图分类号:I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