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媛黄 艳,2*
(1.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州 350002)
茶道四谛观投射下的中华传统女性性格论
胡媛媛1黄 艳1,2*
(1.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州 350002)
在传统中国男权社会下,人们对于传统女性有着诸多误解,框死于礼教,示人以卑弱,但事实并非如此。妇女可顶半边天,女性作为历史支柱的存在,以自身独特的品性构筑丰碑,树立了坚贞、和顺、温婉、静懿的女性形象,而茶道四谛的“和、敬、清、寂”正与这不谋而合,本文在茶道四谛的角度阐述了传统女性生活、处世的方法和哲学。无论是古今知名的传奇女子,还是不见经传的普通女性,在她们身上,总是散发着独特魅力,如茶一般沁人心脾。
传统;女性;茶道四谛
正史中,传统女性是道德的化身、伦理的符码;文学作品中,她们是愿望的化身,美丽、温柔、善良、节烈、痴情,不重名利财富[1]。虽说传统女性长期为社会和男性所约束,然则其真实生活并非如名教束缚的那般刻板。如在规定“夫死从子”的同时,中国传统也推崇着“以孝事亲”的美德;又如在最为推崇节烈观的明清时期,妇女改嫁的数目与其他时期相比也是最多。在如此的社会环境下,形象鲜活的传统女性饱含丰富的思维,精湛的技术(布艺,刺绣等),傲人的才气,甚至不乏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名教的束缚与人性的力量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使女性情感热烈却矜持,柔顺却坚贞,这正与茶性不谋而合。才女的茶诗,劳动妇女的茶谣,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女性与茶性都有诸多自然而然的复合。
茶道主和,意喻平和,和谐,求同存异。中国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心理基础,就是追求和谐[2]。同样的,“和”也是传统女性性格形成的基石。
1.1 家之和
古谚有云:“家和万事兴”。缔结婚姻之时,茶是不可或缺的“媒人”。中国人的婚事,处处体现和谐,婚礼用茶,消除隔阂,加强沟通,去烦忧[3]。女性作为家庭纽带,上承宗祧,下继后嗣,维系着家庭稳定,夫妇和顺。茶道之“和”在女性身上所体现的是和睦,和谐。
作为妻子,女性的“和”体现在夫妇和顺之道。情如水,温婉包容;质如茶,温和深沉,女性作为家庭的连接点和融合剂,将自己与家庭、亲人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西汉桓少君出嫁时丰厚的嫁妆使生活清苦的鲍宣不由惶恐:“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少君道:“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于是将嫁妆全数退回,布衣布裙,与鲍宣共挽鹿车而去。富而不骄,贫而不移,犹如一盏清新的龙井,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看似无味,而饮后感太和之气弥漫齿颚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作为母亲,女性的“和”体现在子女的培养教育之道。父系文化体系规定女性的职责是固守家庭,专心致志地履行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的义务[4]。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近现代学者胡适、季羡林等回忆起自己所受的教育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母亲的教育。对于传统中国女性来说,成为一位母亲才算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女人,正如林语堂所说:“妇女有时候也可以受造物的赏赐而获得一卷美秀发的婴孩,那是她的胜利,她的快乐,比之她写了一部最伟大的著作尤为不可思议;她所蒙受的幸福,比之她在舞台上获得隆盛的荣誉时尤为真实[5]。”作为一个母亲,最大的成功和幸福便在于对子女品性和才能的雕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妻子马氏是一位博爱温厚的母亲,即使是义子她也细心照顾视为己出。在生性放诞不羁的儿子朱植封作周王时,将身上的纰衣脱下来交予同往监督的江贵妃,并赐木杖一杆:“周王如果有过错,可纰衣杖责。”从此周王一见着慈母马氏的纰衣,便生出敬畏之情。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传统中国婚姻制度采取一夫一妻多妾制,家庭复杂,人口众多。家中的女主人,不仅要照顾好自己的子女,还要关爱庶出子女,这对于女性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只有胸怀广博又心地纯良的女性才能使家庭和睦。传统女性身上博爱的母性光辉,犹如一盏香甜醇厚的红茶,女性天生的温和、善良、纯静的母性已经悄悄融进袅袅的水雾中,这样的茶,让人心境安宁,心情舒畅[6]。
1.2 国之和
社会动荡带来许多的灾难。“和亲”作为政治联姻是古代国际间维系和平重要方式,女性在这一环节中起到极大的导向作用,但这对于肩负国家之“和”的女性个体来说却不是幸事,沉重的历史和政治使命多半迫使她们背离故土,远离亲人,甚至客死异乡,可正是柔弱坚韧的女性肩负起社会的平定、生活的安详。
为和平而出塞。茶叶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主要贸易商品,茶与他国的香料,战马的交易联系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但仅仅是经济的交流并不能保持国际的和平,和平需要文化的纽带和对于双方文化传统的认同。汉朝时期中国与北部少数民族部落匈奴战火频仍,汉室王昭君和亲匈奴单于呼韩邪,号“宁胡阔氏”,呼韩邪逝世后又依当地风俗嫁给呼韩邪之子雕陶莫皋,王墙出塞,为匈奴带去了汉室的文化传统,又与当地的民俗结合,自此后,汉朝与匈奴边塞烽火熄灭长达50年,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经济文化交流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汉匈两族的融合,犹如一碗浓郁的咸奶茶,既有茶的清香,又有奶的甘醇,充满异域风情和和平的滋味。
为发展而出塞。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并将汉族纺织、种植、造纸、制瓷等技术带人吐蕃,极大的改善了边疆人民的生活;又将汉族的文史、医典、历法、佛经、茶叶等文化传人吐蕃,使汉藏两族的融合达到新的高度。文成公主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知识和见地,协助丈夫治将地域广阔,民风慓悍的吐蕃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两族人民的广泛赞誉,并被藏族同胞奉为神明。藏族人民的发展历程,就像品饮一碗酥油茶:“第一口异味难耐,第二口醇香流芳,第三口永世不忘。”由粗犷的民风,到文化的学习传承,才有了藏族以继后世且经久不衰的灿烂文明。
茶道主敬,“敬”是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交往哲学。它使人亲近却不过于狎昵,“敬”是“敬爱为人”[7],使人怀有对万物的敬慎之心。中国传统文化十分讲究“敬慎”之道,皇帝圣旨最后“钦此”中“钦”的含义便是指“敬慎”。对于中国人来说,饮茶是精神层面的必需品[8]。茶中的“敬”也深深影响着女性,可以说,“敬”是中华传统女性性格的集中体现。
2.1 夫妇之敬
夫妇是人伦的初始,传统女性的“敬”在夫妇之道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说起茶道之“敬”,便不得不提到茶礼俗,茶叶作为生活必需品,无论是在诗礼簪缨之族,还是平民百姓之家,都起到一定的礼仪作用。茶礼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蕴含了大量的民族精神积淀[9]。
女性对于丈夫和家庭的“敬”是由出嫁后第一次敬茶开始的。其实,茶与人类的初识,便与女性有关,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涉及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女性都是致关重要的存在[10]。清贫之家,茶品粗陋,但女性所敬之茶却整洁清爽。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郤芮之子郤缺因父罪而被废为平民,不曾怨天尤人,勤恳耕作以谋生。午饭时分妻子总是会体贴地将茶饭送到地头,十分恭敬地跪在丈夫面前,郤缺会连忙接住,并频频致以谢意。夫妻二人相敬如宾,虽是粗茶淡饭,却也吃得和美非常。类似的还有东汉女子孟光,据记载孟光的相貌并不出众,出嫁时已年逾三十,与丈夫梁鸿隐居于吴中一带,每天梁鸿外出务农,孟光则在家纺纱织布。每当夕阳西下,梁鸿劳累地回家,孟光都会准备好简单的茶饭置于几案,并高举几案齐眉献予丈夫,梁鸿也齐眉接过,世称“举案齐眉”。夫妻的“敬”是双方相互倾慕的表现,首要一点便是重德重行,但世间不乏以貌取人者,在女性的尊严被侵犯时,也会据理力争。《世说新语》有载,许允娶妻阮氏,见新娘容貌不佳,行了交拜礼后便一去不回,后在亲友的劝说下勉强回到新房,许允讽刺夫人道:“妇有四德,卿有其几[11]?”阮氏不卑不亢,当即反问:“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11]?”许允傲慢地回应:“皆备[11]。”阮氏道:“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11]?”许允面红耳赤,作揖奉茶,再不敢轻薄相待。所谓礼,不在繁琐,重在心存敬重;所谓茶,不在贵重,重在品格清奇,扫尽浮华。一盏家常的粗茶,朝夕相伴,平淡无奇,或有些苦涩,但却中正平和,清新隽永。
2.2 君臣(妾妃)之敬
对于中国传统宫廷女性,她们与丈夫间还存有一种特殊关系——君臣。这种君臣之敬或者说妾妃之敬所影响的方面相对广大,不仅关乎女性自身的生活,甚至会涉及国家的兴衰。在古代中国,女性并不像大多数人所理解的那样完全是男性的附属品或生育工具。部分女性在知识和思想方面足以并已经介人向来只许男性活动的政治领域。她们的才识、言辞、远见、审时度势和运筹帷幄令人惊异,她们的身上充满着令人绝倒的“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智慧。但是在家庭关系和文化心理的深层意义来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自身,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女性以柔弱、柔顺、端庄、静懿为美的气质修养要求[4]。
君臣(妾妃)之敬与夫妇之敬相比,多了些理性,少了些温情。才貌并举的班婕妤,在汉成帝相邀同车而行时严词拒绝:“圣贤之君皆有贤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成帝只好作罢。班婕妤意欲引导汉成帝成为明君,不幸汉成帝朽木难雕,而后又因赵氏姊妹的缘故与汉成帝无缘,以幽居长信宫告终。班婕妤之于汉成帝,俨然如一道苦口的普洱茶,初试虽苦却回韵悠长。可惜汉成帝在乍品为苦之时便将其弃掷,班婕妤有《怨歌行》如下:
新裂齐执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将扇喻人,中道被弃,可敬可怜,其精神终将如普洱茶一般,随着时间的流逝,愈陈愈香。
班婕妤一生明珠暗投,与班婕妤不同,长孙皇后却得到了赏识,被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长孙皇后见识广博,才德兼备,时常对太宗加以劝谏,听闻贤臣魏征与太宗发生争执,太宗气极说出“会当杀此田舍翁”时,长孙皇后不言不语,换上隆重朝服恭敬朝拜,道:“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尽直言,妾备后宫,安敢不贺。”太宗大为惭愧,自此更加善于采言纳谏。女性性别的温柔和茶性性格的温柔结合在一起,构成和谐饮品的内质和外表[10]。长孙皇后这朵温婉含蓄的解语花,化作温柔芬芳的花茶,清香澄澈,温婉和煦,沁人心脾。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促使李世民不断鞭策自身,为贞观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茶道主清,是灵魂的洗涤,心无邪念,忠于自我,忠贞坚定。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大观茶论》说茶可使“天下之士,励志清白”[12]。曹雪芹有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水至清至纯,茶性澄澈。水为茶之母,清冽甘美的水能催生茶性[13],女性与茶性,竟是如此地不谋而合。“清”,正是中华传统女性性格的精义所在。
3.1 忠贞之清
忠贞,是中国传统女性特有的优秀品格之一,她们忠于情感,忠于道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古以来,茶也被人们视为纯洁的化身,茶叶作为聘礼,是坚贞不移的象征。茶性天赋,人在其中,则必以“继天”之精神,品享此物之性,发挥此物之德,掘发此物之灵,方能应大自然所赋,不负天之与我[14]。传统女性之“清”,正是应和了茶叶的清明与高洁。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茶道”本意乃为表清净无垢佛之世界[15]。但女性生活在世俗之中,身处的环境有时是藏污纳垢的官场或世族,她们大多身份低贱,难以掌控自身的命运。巨富石崇以十斛珍珠换得美妾绿珠,其政治靠山崩塌后,孙秀乘机索取绿珠不得,进谗于司马伦,终至石崇获罪。石崇对绿珠叹道:“我现如今是因为你而获罪啊。”绿珠听后,泣如雨下:“我一生承您爱护,现如今却连累了您,此身誓不侍奉他人,就让我的生命终结在这里来明志吧。”于是跳楼而逝。《绿珠传》有云:“盖一婢子,不知书而能。感主恩,愤不顾身。其志烈懔懔,诚足使后人仰慕歌咏也。”绿珠坠楼,正如白毫乌龙人水,至清至纯,容不得有一丝异味。品饮白毫乌龙,须得格外细心地净心净手,才不玷污了这盏清茶。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盛开,本指女子在青葱华年幸福出嫁,可有一树桃花却以鲜血印证了女性忠贞的灵魂。明崇祯时期,侯方域与秦淮八艳之首李香君一见倾心,白扇定情结为伉俪,时局动荡,侯方域投奔史可法,由此夫妇别离。后孤身的李香君遭遇强娶,愤而触柱,血溅白扇,杨龙友利用血点在白扇中画出一树绚丽桃花。李香君其虽为秦淮歌妓出身,但情至深,志至清,如一盏清雅的水金龟,不但有岩茶的兰花香,还存有一股梅花香,这梅花香重在一个“清”字,她香得烂漫,却又庄重,更有几分清高。
3.2 爱国之清
古往今来,红颜祸水的谬种流传,“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花蕊夫人《述亡国诗》是对红颜祸水论的有力辩驳。如同莲花出身污泥,可敬可爱、至清至净的女性多不胜数,李师师拒侍金人吞金而逝,梁红玉击鼓退金兵,姽婳将军拼死救衡王,袁宝儿慷慨悲歌至死无憾……在中华传统女性的身上,不仅有忠于祖国的一身傲骨,还有征战沙场的满腔热血,以及胸怀天下的侠骨丹心。
中华文明滋养了传统女性的灵魂,而文明的传承,也与她们凝结在一起。上古商君武丁的妻子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骁勇善战,开疆拓土。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初期,正是妇好与武丁戎马一生,抵御古印欧人的威胁,才使得我们的种族和文明得以延续,侠之大者,正是如此。正如普洱茶霸主班章茶,茶气十足,饱含厚度和刚度,茶汤劲度铿锵激越,那份霸气和直爽,是中华文明延续不竭的力量。
在现实的战场上,有机敏善战的女性保家卫国;在文人的精神世界中,也有铮铮铁骨的女性以笔从戎: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两宋之交,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目睹当政者偏安一隅,一改其闺阁之风,写下这五言绝句,力透纸背,其爱国之清高风亮节,令无数须眉汗颜。其坚毅的性格和柔弱的身体不断承受着家国沉浮,外在温婉柔和,内在坚贞不屈,一如茯砖茶百煮犹香的优越品质。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过人的武艺难以企及,她们不能自由地掌控自己的人生,也无法改变社会环境的压迫,身如浮萍,风雨相逼,但却怀有满腔的执着。东汉混战,蔡文姬为胡奴所掳,困于匈奴长达十二年。后曹操花重金将其赎回,蔡文姬忍痛割舍在匈奴所育的一双儿女,怀着对故国的眷恋与执着重回汉朝,她所作的《胡茄十八拍》哀怨婉转,当中所流露对回归故国的期待和对儿女的不舍令人为之肠断。她的一生正如一杯苦丁茶,离乡苦,归乡苦,故乡与儿女之间,只能选择一个,这杯苦茶,蔡文姬为成全爱国之清而咽下了。
茶道主寂,静寂和平,孤绝至纯。“寂”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16]。在茶道中,“清”和“寂”是分不开的,只有荡涤灵魂,心无邪念,才可能有纯真的“寂”。由清到寂,是从抑制俗虑到内心自然的一片空明,置身于不受外界干扰的寂静空问里,把内心深深的加以沉淀[14]。“寂”是中华传统女性性格的显著特征。
4.1 守望之寂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条件下,守望是女性常有的状态,作为妻子,女性怀着至纯的希望守望着远行的丈夫;作为母亲,女性怀着慈母情怀期盼着归巢的子女。守望的漫长日夜中,她们虽挥不去缕缕缠绵相思意,也总不会凄凄惨惨常戚戚。守望的生活塑造了中华女性恬淡静怡,宠辱不惊的性格,让女性对于生活的平淡与坎坷都抱有一颗平常心,使人处世不惊,再注人智慧,即可达到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17]。
传统女性当中不乏有大胆追求爱情之人,蔑视礼教,洒脱随性,给繁琐沉闷的社会气氛带来一份清新飘逸之感。西汉才女卓文君有感于一曲《凤求凰》而夜奔司马相如,从养尊处优的生活转而与司马相如当垆卖酒。可封建社会下最是容不得女性的“情难自已”,卓文君的夜奔将一切都托予一个未知的未来,踏出了礼教的藩篱,却也失去了保护,命运更加无法自我掌控。果然司马相如发迹后将卓文君独自留于故乡,不久便传来移情别恋的消息,伤心过后卓文君平静地写下《白头吟》以示决绝。卓文君追求爱情时无怨无悔,在情感破裂时便毅然放手,心胸广博,洒脱不羁,使人不觉为她的追求和勇敢而战栗,她就像汤色出众的白牡丹,如同上好的琥珀,透着纯粹净然、通透晶莹的杏黄,始终安然地守着自己的性格,就算孤寂百年,也始终如一,不愿放弃自尊保全早已变质的情感。戏传唐懿宗时,宰相之女王宝钏,慧眼识珠,执意嫁予寒门子弟薛平贵。薛平贵并非池中之物,婚后不久应召人伍,自此王宝钏开始了十八年漫长的守望生活。十八年中,她洗尽铅华,独自一人守望征夫,夫妻重聚后仅仅过了十八天富贵安乐的日子便从容离世。王宝钏的一生真心使人感到无比惋惜,终其一生在守望中度过,粗茶淡饭,无人问津。但无论生活的贫苦与富足,她的内心始终静寂和平,无怨无尤。如果说王宝钏是茶的化身,那无疑是六堡茶,如果绿茶体现女性的“青春年华”,那么对六堡茶而言,她代表的则是岁月的沧桑。坦然接受命运安排,并非懦弱,并非无奈,也不是疲倦,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执着、包容、逍遥和恬淡,守望中岁月缓缓流逝,红颜终将迟暮,唯有这份执着的守望之寂,支持着她的心灵,她的一切。
4.2 弦断之寂
所谓弦断之寂,便是指曲高和寡的孤绝之情,饮食男女,总是希望会有知音唱酬。茶道四谛的构成要“清寂”,正要茶人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的基础上,最终实现自身的和谐[16],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社交圈较小,舆论枷锁繁重,明清时期“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愈演愈烈,缠足之风盛行,女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被不断地压制,更是封闭了女性对于外部的接触。就像将茶叶束之高阁,无论多么芬芳清雅,也只能孤芳自赏。相对于明清时期,魏晋到隋唐明显要开放许多,但那时的女性仍会有“弦断之寂”的憾事。
传统女性的婚姻,大多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这样的方式很难保证婚姻幸福。东晋谢道韫,出身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中的谢家,门当户对,嫁到同在诗中的王家,但这桩婚姻并不幸福。王凝之崇尚五斗米道,才智平平,性情迂腐,与才华横溢的谢道韫格格不人。东晋气数将尽,左将军王凝之面对强敌只知闭门祈祷,无奈谢道韫亲自召集士兵操练。兵临城下之际,王凝之被一刀毙命,其儿女全部遇难,谢道韫在乱军中镇定骁勇,手杀数人,与男子相比竟毫不逊色,她所表现的英雄气概,令无数男性自愧不如。后叛军因对其敬慕而放归,谢道韫自此隐居,著书立说,孤寂一生。同样知音难觅的唐代女道鱼玄机,性聪慧,才思敏捷,早年嫁予李亿为妾,因李妻不容遂至咸宜观出家,在观中广交天下士子,咸宜观一度门庭若市,但其却仍在诗作《卖残牡丹》中发出“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的哀叹。可见其高展艳帜,放荡不羁的生活也无法弥补弦断之寂的缺憾。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她们正像一盏含蓄的正山小种,温柔细腻,香而不烈,风度翩翩,可是在茶的清新中却伴了松烟深沉的阴影。她们的生活,并非欢快的歌唱,而是孤寂的沉吟。但这一抹悲凉的生命底色,也因中华传统女性的人生智慧和生活美学,而更加唯美。
相对于其他地区和时期,中华传统女性性格有其独特性,每一个女性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毫无疑问的是,传统女性没有像多数人印象中的卑弱,她们是鲜活的、有尊严的生命体,其品性影响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和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和”、“敬”、“清”、“寂”,茶道四谛对应着传统女性性格的各个方面,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一种必然。茶韵悠长,正如中华传统女性的性格——清雅含蓄,淡泊坚贞。
1 林存秀.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性格悲剧的文化诠释.现代语文,2005,6:32-34.
2 陈香白.论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农业考古,1992,4:17-21.
3 周慧.茶礼形成原因述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6:88-90.
4 邢燕萍,吴永社.汉字符号中蕴涵的中国传统女性观.大理学院学报,2009,7:45-48.
5 林语堂.人生的盛宴.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105.
6 马莉.中国民间茶俗中的女性情缘.农业考古,2009,5:145-148,156.
7 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编:《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92.7.
8 LV,J.&SHEN,Z A Compa rative Study of Tea Customs Cross-Cultu ral Communication,2012,8:128-133.
9 陈功.中国的茶礼俗.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2(1):57-58.
10 王旭烽.女性与茶——初探女性在茶叶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农业考古,2009,5:121-128.
11 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光绪十七年思贤讲舍刻本,第355页.
12 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第70页.
13 余悦,冯文开,王立霞.北宋茶诗与文士雅趣简论.河北学刊,2007,6:142-146.
14 李红,衣保中.日本茶道文化与人生哲学.农业考古,2011,2:264-269.
15 <日>西山松之助校注《南方录》,东京岩波书店,1995:214.
16 潘洁敏.东亚区域的文化共性探析——以日本茶道和谐美的考察为中心.东南亚研究,2009,2:77-81.
17 李靖.从茶文化看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人民论坛,2013,11:202 -2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female character and the four doctrines of tea cerem ony
HU Yuanyuan1,HUANG Yan1,2*
(1.Anxi College of Tea science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na; 2.College of Horticulture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Quanzhou362400,China)
Under the domin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society,traditionalwomen had been misunderstood for their being bounded by strictmoral ethic and the weakness characters.In fact,this is not true.Women can hold up half the sky.As the existence of historical pillar,women built a monumentwith their own unique character,and setup the images of being faithful,gentle,tender,pure and noble.These characters coincide with the four doctrines of tea ceremony harmony,respect,purity and silent'.This paper expatiates traditional women's philosophy of life from the angle of the four doctrines of tea ceremony.Being common women,they can send out a unique and refreshing charm.
traditional;women;the four doctrines of tea ceremony
TS971.21
A
0577-8921(2015)03-164-06
2015-07-02
胡媛媛(1993年-),山东济南人,福建农林大学2012级本科在读学生。通讯作者:panpanhuiy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