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手机异化和人的全面发展

2015-02-21 03:55唐晓春
关键词:异化交流

唐晓春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

手机作为重要的通讯工具,不仅普及非常之快,而且发展神速,日新月异;人类世界俨然变成了一个手机人的世界,人和手机的关系已经出现异化。德语中的“异化”一词来自希腊文,意为分离、疏远、转让和陌生化。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1]手机异化指的是人们在生产、销售和利用手机的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得人们在生产手机和消费手机之间产生了矛盾,使人丧失了主体能动性,被手机所奴役和主宰。根本来说,手机异化是人自身的一种异化,这种异化其实是人的文化的异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异化,甚至是人的异化。人的劳动成果成为掌控人并与人相对抗的力量,人依附于自己的创造物从而失去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认为,衡量人类进步的根本标准,归根到底在于人类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于人的自由和解放。手机异化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手机异化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一、手机异化的主要表现

人类的任何一种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创造都具有两面性,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弊端。手机的产生与发展也不例外。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手机于人而言是人的工具。而当主体依赖工具而生存时,手机之于人的意义开始转变,手机异化表现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悖谬,而手机异化也必然带来人的异化,导致种种问题。

(一)一种新的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

手机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种新的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尤其青睐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的人和学习压力大的学生这三类人。随着手机在中国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手机持有者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手机,哪怕只是半天不见,也会魂不守舍,心神不宁。手机在不知不觉中延长了使用者的工作时间,智能手机等设备正将使用者变成“屏幕奴隶”。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注意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人们的思维不断被手机打断,导致人们无法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使人的思维变得更难以深入。手机的上网功能使人与整个世界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当人们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第一反应不是去思考探索解决困难的方案,而是打开手机百度,现在社会上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有问题问度娘,有不懂问度娘,度娘治百病”。可见,当代的年轻人对手机的依赖之深,思考之少,令人震惊。另外,过度关注手机还会引起人们的心理恐慌,担心手机被盗,人类的主体性地位被异化,被物所累,丧失自我。

(二)手机异化导致情感危机加深

手机所带来的虚拟世界、社交的虚拟化、信息的虚拟化等,使人们易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人们传统的人际关系变得疏远。年轻人特别是未成年学生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而导致其与传统世界的隔绝。人们过度使用手机会使人们对手机产生依赖性,忽略了现实交流的重要性。而后者恰恰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方法,不仅只是语言交流,现实中的交流还涵盖了眼神、肢体、表情等手机无法传达的东西,这些东西正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所以,过度使用手机会使人们失去自我。温州晚报报道:“不久前,青岛的一位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此事在网上引发热议,原本作为通讯工具的手机,反倒成了人们沟通的障碍”[2]。此时的手机不仅构成沟通障碍,而且也悄悄瓦解着人们传统的人际关系。祖父母和孙子孙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受到手机的阻隔。特别是少不更事的孩子过早地接触手机,由于缺少自制能力往往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愿意和家人交流,甚至不懂得尊重爱护长辈,于是亲子关系变得紧张起来。人们的生活好了,交流方式快捷了,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远不如以往。人们甚至不知道住在自己对面的邻居长什么摸样,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代沟、空巢等词应运而生。如果一味依赖手机,被其奴役的话,会给人们的心理和社交带来严重影响。朋友们在一起,全都低头不语,手机成了精神寄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这样疏远了。

(三)手机辐射危害身体健康

手机对人体的伤害,最直接的就是辐射。当人们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向发射基站传送无线电波,而无线电波或多或少地会被人体吸收,这些电波就是手机辐射。一般情况下,手机待机的辐射比通话时候的辐射要小很多,而人们使用手机长时间通话,造成了手机辐射对人体的严重伤害。而且随着手机销量的迅速增长,一人往往有几部手机,一个普通的学生寝室里面往往有10部手机,一辆公交车上往往有几十部甚至上百部手机,人类已处于被电磁波包围的状态,这些辐射可能改变人体组织,造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性障碍、神经衰弱,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和脱发等症状,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随着人们离不开手机,手机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另外,人们没有养成卫生使用手机的习惯,无论人们在干什么,哪怕是在上厕所,都会掏出手机发短信或者玩游戏,这些不良习惯也直接导致了人容易受到细菌的威胁。

(四)手机犯罪影响人的生活

手机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泄露着人们的信息和隐私。人们在使用手机进行购物消费或者打电话、发信息的时候,都有可能导致信息的泄露,从而对人们的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另外,手机还是部分不轨分子诈骗的手段。众所周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手机在互联网上或通过短信的方式发布虚假信息,进行诈骗等非法的活动,诸如发布虚假的中奖信息等。很多大学生或者未成年人由于人生阅历较浅,防范意识较差,纷纷陷入他们的圈套。另一方面,智能手机一般上千元一部,若被盗或者受到木马等病毒的入侵而导致手机的损坏,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二、手机的功能及异化

(一)手机的通讯作用

古往今来,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不胜枚举。古人主要是通过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等方式来传递信息;今人传递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电话、广播等方式传播信息。手机作为主要的通讯工具,其地位越来越重要。手机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交流再也不会被地域所阻隔。只要一部手机在手,哪怕在地球的两端,两个人也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联系上,这就是手机的独特魅力。它冲破了地域的阻隔,为人们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因为其方便性、快速性,不受时空的阻隔等特点使得其销量迅速上升,其普及速度之快堪称世界之最。手机满足了人传递信息、表达自身思想和感受的需要,但是手机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二)手机的身份象征作用

“我们之所以这么热爱手机,是因为手机对我们不仅具有实用的通讯功能,更重要的是象征的功能”[3]。人们通过消费手机品牌来表达一种身份、地位和财富。消费本身成为了人的目的,而不再是一种手段。消费本身不是使人快乐的因素,而是消费满足人的虚荣而使人快乐。在今天,没有手机的人会被认为是一个奇怪的人,是脱离时代的人。手机的出现与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不管是一墙之隔还是万水千山,只要轻轻点开手机,在短短几秒钟之内就可以联系到对方,手机的出现让人们时刻与这个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手机象征着我们与世界的联系。

更多的时候,手机还反映出我们内心精神世界的贫乏。在喧嚣繁华的都市里,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众人的生活,人们不会再追问我是谁、生命的意义诸如此类的终极问题。所以,在独处的时候常常会发出生活百无聊赖的感慨,受不了孤独的煎熬而急于加入众人之中,渴求与他人交流,摆脱独处的无聊。每当看到手机里面陌生的未接来电时,人经常都会在想对方是谁呢,会不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找我呢。手机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奴役着人们的心灵。这样,人们就陷入手机异化的怪圈,被手机所控制和奴役。

(三)人们自制力差是手机异化的原因

很多人特别是中小学学生的自制力低下,难以抵制手机的诱惑,加上家庭的不正确引导,例如很多家长以手机来奖励学生,刺激学生对手机的渴望。这样反而促成孩子沦为手机的奴隶,为手机所控制。很多孩子,在空余时间玩手机,在学校也玩手机,沉迷于手机而不能自拔,导致学生精神萎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了学习。有的还互相攀比,甚至利用手机在考试中作弊,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过度地使用手机也是中小学生深度近视的原因。手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还给学生带来了精神上的困扰。由于中小学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够,抵制诱惑的能力低下,这就给那些利用手机进行欺诈拐骗的不轨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四)科学技术超越了人的相应器官的功能

“技术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地挖掘和发展自己才能的条件和机会,为人们不断完善自我、发展个性、提升人格境界创造了日益充分的物质技术基础。”[4]科学技术是人的器官的延伸,这就意味着这些技术设备的个别方面的性能超过了人的相应器官的功能,让人在这方面产生了不如科技的自卑感和对技术的崇拜感以及依赖感。设计师通过媒体的渲染更加剧了人们这方面的自卑感,人无可奈何也很不情愿地成为了机器的奴隶,即被手机异化了。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可能为了不被科技文明所淘汰而接受科学家们的想法,用各种单方面性能优越于人的相应器官的物质装备来取代人的自然器官,从而组织成一个完全技术化的“人本身”。事实上,人类的进化过程是无止境的,人们现在的人体只是人的自然存在的暂时形式,人类通过自然进化过程足以使自身达到自然的完美,根本用不着利用自己几乎没有的“自知之明”的主观能动性,来“一日千里”地改造自己自然体的结构和功能。

(五)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一方面,消费心理原因导致手机异化。由于受虚荣心、从众心理等社会心理的影响,加之受互相攀比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人们对手机盲目追捧。爱面子和喜欢攀比是年轻人的特点,这也表现在人们对手机的选购上。大部分年轻人选购手机,品牌是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手机的消费心理不仅仅年轻人有,手机市场中几乎所有人都有。另一方面,手机广告对手机异化的影响。手机的发展带动手机广告业的发展,手机广告又促进手机的消费。手机广告在向人们推销手机时,带有一定的暗示性,以其广告词的新颖性、内容的生动性、手机的实用性、手机外观的精美性不断刺激着人们消费手机的欲望,引导着人们的消费。手机广告有一种说服的功能,能够让人们无形之中对其产生需求的共鸣。有一个手机的广告词写的就是:“我的地盘听我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人们消费手机,对手机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手机不仅满足着人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还在不断创造出人们新的需要。处于广告极度发达的社会,想要逃避广告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广告不断告诉人们需要什么,并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牵引着人往前走。社会大众的吹捧,加上商业广告满天飞,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对手机的消费欲望,引发不健康的手机消费心理,导致手机异化的发生。

三、应对手机异化的对策

马克思认为异化会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但也会在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消亡。人是手机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手机是被创造者和被拥有者,手机异化现象导致创造者与被创造者平起平坐,甚至创造者被被创造者所控制,这种情况确实令人触目惊心。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手机异化的现象,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并采取合理的扬弃措施,既消除它的不良影响,又利用它的优势,使个人发展从片面转向全面。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加强人的主体性意识

正确处理手机与人、工具与人的关系,自觉合理地使用手机。“信息时代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和崇拜远远超过对人文价值的关注,必然造成对人的主体地位的漠视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偏离。”[5]由于人们对手机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人们只认识到手机给人带来的好处,却没有认识到手机给人带来的弊端或者忽视了其弊端,因此要加强对人们的教育,特别是从儿童少年入手,加强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手机与人的关系的教育,让人们正确认识到手机所带来的好处和弊端,权衡利弊,正确使用手机,真正做到物为我所用。手机是人们沟通的工具,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人们应该正确认识手机与人的关系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能盲目地受制于手机的控制和牵引。手机的客体性地位和人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可颠倒的,我们不能被手机所牵绊,失去人的独立性和自由。

(二)注重人的独立性的培养

人的独立,不仅体现在经济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的独立。有些人无法承受孤独,不懂得如何安排独处的活动,而手机可以让人们用来打发多余的时间。诸如在等车的时候,在公交车、地铁车厢、饭堂里,以及聚会时,随处可见人们手拿着一部手机,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只与手机交流。对话,可以分为与他人的对话、与大自然的对话,还有与自己对话。与自己对话,就是独处。人们往往与人交流没有问题,与大自然对话没有问题。有的人喜欢动物,喜欢自然,然而很少人能够与自己对话,似乎与自己对话时无话可说。此时,人们对着自己仿佛就像比陌生人还陌生,这样,人就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而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失去个性和理想,这是一种缺失自我的人生。人们应该增强独处意识。旅行是成长的必需品,独处也是成长的必需品,不懂得和自己对话,不知如何去独处的人是缺少精神上的独立的。人们可以在独处的时候,给自己适当地安排一个人的活动,例如看书、写日记、旅行、听音乐,这样的方式能起到放松自己的效果,让自己做好准备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三)兼顾传统的交流方式

注重现实交流,回归传统,重塑传统和谐的人际关系。“每天同你的机器打交道,人性在机器面前会受到痛苦的摧残。尽管每天都生活在人群中,却无时无刻不感到孤独和冷漠。”[6]因此,回归面对面交流的传统方式是重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与子女交流方面,父母应多花时间陪孩子,陪伴是比任何物质都更有力的爱的见证。然而,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忙碌,根本就没有时间陪孩子,有的人甚至连孩子上几年级都忘了,误以为买部苹果手机让孩子玩游戏就是对孩子的补偿,殊不知这样不但起不到补偿的作用,反而可能对抵抗力尚欠缺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一旦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就会逐渐疏远与父母的关系,而且还耽误了孩子的学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孝敬父母方面,很多粗心的子女往往忘了自己对父母除了有物质方面的赡养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赡养。然而,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对父母精神方面的赡养。手机电话信息代替不了面对面的接触交流,我们应该抽空多陪陪父母,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关心而不是嫌弃,让父母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让父母更好地安享晚年,不应该让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还沦为空巢老人,这是每一个子女都应尽的孝心。在与朋友交流方面,多用面谈代替手机交谈,面谈的时候可以关注到朋友的表情变化,交流会变得更加愉快。朋友之间,交流是使友谊保鲜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然而手机上的交流会让人变得麻木。因此,朋友之间应多采取面谈的方式,为彼此排忧解难,真正起到交流的效果。

(四)健康使用手机

学会健康使用手机,减少手机对人们身心方面的危害。手机辐射对人的身体危害很大,在睡觉的时候,不要把手机放在床上或者床的附近,也不应该在床上充电,充电器应该离床远一些。在拨打或者接听电话的时候,应该尽量让手机离耳朵远一些,如果需要长时间使用手机打电话的时候,建议大家使用耳机,因为使用耳机能有效减少手机辐射的影响。女孩子最好不要把手机挂在胸前或者放在裤兜里,研究表明,手机挂在胸前,会对心脏和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影响,电磁辐射还会影响内分泌功能,导致女性月经失调,对身体产生伤害。另外,人们应该养成定期清理手机的习惯,因为手机天天暴露在空气中,人们每天都使用手机,手机的按键或者屏幕往往是藏污纳垢的场所,定期对手机的这些地方进行清理,不失为一种保护自己的好习惯。

(五)手机开发商应致力于手机使用的安全和市场的净化

社会风气是影响手机异化的重要因素,只有由内而外地进行治理,手机异化的现状才能有所改善,人们才能更加自由地使用手机。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个人、商家和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保证手机使用的安全,净化手机市场,为人们使用手机提供一片蔚蓝的天空。手机开发商应该对手机进行改良,在减少辐射方面多下工夫,开发商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技术投入,让手机辐射变得更小,让人们使用手机可以更安全、更放心。手机开发商还可以加强手机的防盗功能,让人们不用时刻担心手机被盗,减少人们这方面的烦恼。在这方面,苹果手机就做得非常出色。前不久,广州日报刊登过一条新闻,一名男子手机在石家庄被盗,后来警察根据手机的GPS功能在北京追回,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如果手机普遍做到这一条的话,将大大减少人们的忧虑。

(六)重拾兴趣爱好,充实生活

每个人都应该重新找回自己生活的重心,找回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应该被手机所绑架和奴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也可以独处,静心养性。学生应该以学习为生活的重心,家长也可以在空余时间多陪陪孩子,尽量不要让孩子独自抱着手机玩耍。对于成年人来说,应把多余的时间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之中,或者和家人朋友交流,重拾兴趣,多与人交流,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人们还可以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看书、跑步、旅游等,尝试着去离开手机,或者不到必要时候不拿手机,这样不但可以慢慢地摆脱手机的控制,而且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重新获得真正的生活乐趣。“技术的工具性和应用归宿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双刃性:它既是仁慈的,也是残忍冷酷的;它既是富有人性的,也是灭绝人性的;它既能引人上‘天堂 ’,也能将人推入‘深渊”’。”[7]721 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手机的迅猛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手机异化已经严重到了社会不得不重视的程度。我们需要采取措施,让手机回归“工具”的角色。年轻人因为沉溺于玩手机而冷落了老人,导致老人摔盘子以示抗议的现象,不过是现代人所患“手机病”的一个缩影而已,类似于埋头玩手机而冷落了亲情、友情、爱情,而耽误了工作,妨碍了生活的例子俯拾即是。我们应该正确把握人的主体性和物的客体性关系,真正做到物为我所用,趋利避害,不要沦为工具的工具或者工具的奴隶,丧失人的主体性地位,而应正确使用手机,远离污染,远离手机辐射,享受健康生活。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49.

[2]曾苑.你被智能手机“异化”了吗?[N].温州晚报,2012-10-28.

[3]南帆.我们生活在机器中[J].读者,2008(10):36-40.

[4]吴文新.科技与人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8-209.

[5]陈彦珍,左伟青.信息异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85-186.

[6]范玉芳.科学双刃剑:令人忧虑的科学暗影[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152-153.

[7]伍旭升,高伟,陈华.百年科技利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异化交流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如此交流,太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交流&イベ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