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竺柏岳
文化观潮
漫谈“文章憎命达”
——读杜甫怀友诗《天末怀李白》想到文艺创作之路
文/竺柏岳
近日,阅读《杜甫研究》(萧涤非著),见杜甫《天末怀李白》有“文章憎命达”警语,颇有所感,特记述。原诗: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天末是指天的尽头,当时杜甫流浪在秦州,地处甘肃边塞,所以说天末。君子指李白,鸿雁比喻音讯,是希望获得被流放夜郎的李白的消息。文章憎命达指“诗穷而后益工”之意,如在人生之路上飞黄腾达畅顺无阻,那肯定写不出有价值的好文章。相反,则有屈原、司马迁、曹植、陶渊明等人的涌现。魑魅喜人过,说是那些坏人总在看着好人步入迷途。希望李白受冤屈之时,应坚强地写出佳诗与大诗人屈原共诉冤情。该诗乃是劝诫之作。
说起李白受冤屈之事,那是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发生之时,李白避乱于金陵、庐山,正值唐肃宗皇帝派永王李璘(玄宗之子、肃宗之弟)领兵北上抗击安史之乱。李璘经九江时,邀请李白加入他的幕府。肃宗后来获知李璘扩军,以为要篡夺帝位,于是派重兵截击,杀死永王,李白也获罪,被判流贬夜郎(贵州遵义附近)。被押的李白泛舟洞庭湖,上三峡,至巫山,半途获释.重返金陵(南京),时已59岁。
那么,杜甫何以能写出“文章憎命达”这句传之后世的著名箴言昵?这得归功于他的苦难人生与政治上的不得意,但在诗歌上却取得巨大业绩。他一生写1400首传世之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动乱社会面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赴奉先咏怀》),是他作品的主调,因而成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这里,我们还得看诗人苦难的人生之路。杜甫(712-770年),生于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诗人,父亲任县令。杜甫出身于有儒家传统和诗歌教养的家庭,20岁南游南京、杭州、绍兴、剡县(嵊州),北游齐鲁,十年漫游增长见识。其后结识李白、高适,同游中原。35岁去长安报考落第,靠写诗自荐于唐玄宗,才做了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发生,他逃亡各地,终被叛军俘获,押入叛军占领的长安。不久,逃出长安,被逃难中的唐肃宗授为左拾遗,但因上书援救房琯,触怒肃宗,被革职。他孤身西行,客居秦州,再去四川,在友人严武手下当个小官。严武死后,他漂泊于鄂湘,死于潭州(长沙)北去的一条小船上。
由于多难的人生阅历,杜甫养成写诗“缘事而发”的习惯,许多诗歌意境,都是亲身耳闻目睹写成的。如《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据载:当时政府曾讨伐云南蛮民大败,死六万人,于是在长安洛阳征兵。人们听说云南多瘴疠,不肯应征当兵,于是奸臣杨国忠命部下捕人当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子、送夫,哭声连天的悲惨境地。这些杜甫所见,都被写入了诗中。
而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里,写出获悉官军平定安史之乱佳音传来,杜甫喜极而泣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大事的爱国情操。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则以无限悲愤的笔调,描写诗人一家凄苦的生活,并由此推想出“天下寒士”的疾苦,最后他大声呐喊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的这种美好设想,已经大大不同于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乌托邦空想了。
而他那些有关爱情、亲情、友情的“三情诗”如《月夜》(爱情)、《月夜忆弟》(亲情)、《梦李白》(友情)等诗,也无不在人生历炼
中浸透挚爱和无私的精神。
从上述可知,杜甫写出“文章憎命达”这样的名言,是由于诗人人生磨砺所致,绝非偶然为之,也是“社会扣压的发言”。正如日本理论家厨川白村所说:“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与懊恼乃是文艺的根底。”(见鲁迅译《苦闷的象征》一书)
由此可见,屈原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苦于庸君误国、小人当道,曾力排万难思救国之路,终不可得,竟遭放逐。他作《离骚》言志,“虽九死而犹未悔”,不正是一篇被压抑后的爆发吗?
岳飞乃抗金名将,苦于不能报国,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大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辛弃疾乃少年将才,在山东济南率众起义,直奔南宋临安(杭州),但朝廷不重用他,苦于壮志难酬,才自叹:“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登建康赏心亭》)还有文天祥,一代名相,身陷困境,身不由己,才写《过零丁洋》感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表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士情怀。
可见有志之士,常有壮志难酬,当身遭厄运时,心中之言就自然地化为文字,这恰好印证了大诗人杜甫的“文章憎命达”。
的确,杜甫走的是亲身耳闻目睹获取创作题材,从而凝结为诗作之路。尽管穿越千余年后,在当下的作家创作中也同样得到重现。中国作协会员周建达2010年冬季大雪中,在广场摔断腿,昏了过去,被三个民工相救送入医院,感动了周建达。他在小区养病时,又竟然看到有人从l8层楼坠下,当场死亡。他还看到一个踏三轮车民工摸到十万元大奖的喜悦之情。一悲一喜两事让他写成小说《像鸟一样飞翔》发表于《上海文学》,博得好评。不久,周建达听老乡讲起一件新闻:一个老板在村子良田上造起了一座像白宫一样的房子,又强行在人家自留地上造围墙。人家不同意,拿了榔头去砸围墙。这则奇闻给了周建达新的灵感,经过几个月构思,终于以《自留地》为题写成小说,发表于《上海文学》。经《小说选刊》转载,《文艺报》评论,入选《2013年中国年度短篇小说集》,于2014年荣获“东丽杯”全国梁斌小说奖一等奖。周建达在接受采访时说:小说作者需要立足生活,更需要对生活作出思考,关注现实,但理想的光芒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