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境、禅境、诗境的和谐圆融——浅论王维《辋川集》三位一体的佛学观照

2015-02-20 15:42黄丽青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王维

黄丽青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 汕尾 516600)



物境、禅境、诗境的和谐圆融
——浅论王维《辋川集》三位一体的佛学观照

黄丽青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 汕尾 516600)

摘要:王维的《辋川集》是诗人倘佯在大自然之中,物我合一,体悟禅境,把禅境通过佛学观照,又返照到大千世界的物境中去,再经过诗情画意的诗境呈现出来,从而达到一种和谐与圆融,并带给读者超尘脱俗的愉悦感的诗作佳品。凝心静气品读此作,“物我两忘”,喧嚣的心灵得以净化。

关键词:王维;辋川集;佛学观照;和谐圆融

王维的《辋川集》是禅境与大自然的物境、诗的意境融合的完美境界。物境、禅境、诗境和谐圆融在超尘脱俗、物我皆忘的禅悦中。

一物境、禅境、诗境的和谐

王维《辋川集》虽不着一个“禅”字,却把我们引入一种超尘脱俗的禅境。在禅宗看来,我心向外境推入,便是进入禅境。王维通过观照,把禅悟在自然界中通过诗境显露出来,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一)禅修得禅境,物境、诗境融入禅境

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王维在世时,他的友人苑成就称他是“当代诗坛,又精禅理”[1]。“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哉,人心系则难脱。”[2]《辋川集》为王维受禅学影响的诗歌代表作,是王维中年以后隐居辋川的禅修之作。王维作为一位虔诚奉佛者,对中国佛学尤其是南北二宗的禅法,不但有很深的领会,而且也有认真的践行。

王维的禅学观既包含了“闲居净坐”的北宗禅法,也包括了“至人达观,与物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的南宗禅法。将这两种禅法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王维特有的“以寂为乐”、“空有不二”的禅观修习方式。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这首诗里王维还是受了北禅宗坐禅的影响。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禅修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从而产生了超尘脱俗的艺术意境。清幽的竹海,竿竿疏篁,悠悠心曲,诗人沉浸于其中,似乎忘记了仕途沉浮,脱离了尘世荣辱,最终进入与自然同体、与大化同在的境界。一个“来”字,映衬出诗人主动亲近自然、身心两忘、物我一体的渴望[3]。又如《孟城坳》: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此诗是《辋川集》中的第一首。孟城坳为初唐诗人宋之问别墅所在地,宋之问曾以出众文才攀附权贵,显赫一时,后两度遭贬,客死他乡,别墅也随之荒废,繁华褪尽皆荒凉。昔日的参天“古木”与今日之“衰柳”的对照,在一盛和一衰之间见证了世间万物的轮转无常!“空悲”二字,就是诗人以佛学的角度在观照,这就是他所见达的“空性”。再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坞中,辛夷花默默地自开自落,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这样的静谧、空寂,连时空的界限似乎都要泯灭了。这物境、禅境、诗境的“空”是相通的。因此,这首诗体现的“空”境是前无古人的,而这种“空”也正是诗人对生命的观照和对佛理的顿悟。全诗通过辛夷花自开自落这一循环不止的意象,揭示出宇宙间无时不刻不充满着生命的诞生与死亡。世事、人生变幻无常,均如同这花之开落,我们只有以虚静之心,灭除欲望与妄念,方可进入宁静高远、清幽绝尘的“空”境。这也正是这首诗所渲染的诗境,诗以万“有”之生灭,写“空”境之意趣[4]。此诗可看作是诗人禅修之后,切入禅宗的顿悟、见性之作。《六祖坛经》有云“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诗人见花开花落没有一丝喜悦与感伤,见外物不为所动的禅境与自然界的物境、诗的意境融为一体。

诗人还借助物境、诗境暗含禅机。如《斤竹岭》: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此诗借自然之景,表现入禅之境的一些暗机,境界出现时,无论是好境界,还是歹境界,一概不管,即通通进入禅境,执着于境界,即“着相”,无限险机就在当前。诗人受南禅宗的影响,更多地走向了大自然,获得心灵的顿住,随缘洒脱。“右丞辋川诸作,却是自出机軸,名言两忘,色相俱泯。”[5]王渔洋《蚕尾续文》曾说:“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这也是王维禅修的结果。

(二)禅境透过物境,通过诗境显现出来

王维《辋川集》是他归隐辋川别业时的诗作。辋川别业是王维及其母亲禅修求圆寂之所,又由于王维受南宗禅把佛教修行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的方便法——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处处可见禅悟——的影响,所以,辋川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云卷云舒无不蕴含着禅机,这些瞬息万变的大自然景观,在刹那间可见永恒。这是物境、禅境、诗境三位一体的佛学观照的契合点。王维在辋川的物境中、诗境里,体悟无常与永恒,寄寓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道理。禅境透过物镜,在诗境中显现出来。如《木兰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钟惺《唐诗归》云:“此首殊胜诸咏,物论恐不然。” 这首诗由夕阳西下,观察到夕照下山色瞬间变幻无穷,在色尘世界瞬间的幻化中,只有禅悟的诗人才能以有限寓无限,在刹那间写永恒,展现色空世界的真与幻。他正是通过夕照中的飞鸟、山岚和彩翠的明灭闪烁、瞬息变幻的奇妙景色,来表现世间万物都是刹那间生灭、虚幻不实的深深禅意的。此诗末句 “夕岚无处所”表现了禅宗无所住心、无所挂碍的任运自在。幻化的物境、诗境与禅境同入虚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飞鸟逐前侣”之后,必是“连山复秋色。”而后也必将是归于幽暗、沉寂[6],一切美好的夕照所染的色空世界,必将归于幻化,体现了佛家“色空如一”、“万法归一”的禅意。

《辋川集》二十首,处处是色空辩证下的世界:《欹湖》的“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栾家濑》的“白鹭惊复下”,《北垞》的“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都是藉生灭变化之“色”来诠释“空”。人住于世,其实不曾真正居“住”,不曾实有,因为此世界因缘生灭,非永恒之地。王维在《柳浪》中揭示“无住”、“无着”的真谛。“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灞桥伤别,诗人明白这色空世界全是虚妄,所以才说:“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

《漆园》中的庄子形象“非傲吏”,只是“偶寄一微官”而已。生命寄于一世只是暂寄而已,个中的出离感是相当强烈的,这也正是王维源于禅佛影响的世界观。又如《茱萸沜》 :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

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

再如《临湖亭》: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以平和的心态与阔大的胸襟盛情邀请朋友们来做客。《临湖亭》展现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轻波荡漾,小舟徐徐;荷花盛开,和风送香,在祥和闲适的美景中,呈现的是一派轻松自然、不受尘世之累的禅境。诗人以旷达的心态,无住无着的心胸,摆脱了尘世的羁绊。再如《白石滩》: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白石滩》与诗人的《山居秋暝》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的都是淳朴的乡村生活图景以及大自然与人和谐的纯美境界。人与自然和谐在这种优美祥和的诗情画意里,诗人则在美景中淡然忘我,进入到万物和谐、回归本真的禅境中。

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的生活中证悟。大自然的物境是产生诗境的源泉,透过物境,王维感悟宇宙万物自然和谐、“万法归一”的禅境,而其禅境又在诗境中表现出来。如此,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的证悟,也获得了清净自然、心清境静的纯美境界。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诗就在这种禅修体验之中诞生了。

这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悟到的一种心灵状态,对王、孟等人的艺术思维和观物方式影响极大。当他们从坐禅的静室中走出来,便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如此,物镜直证禅境,禅境常通过诗境来表现。如王维《终南别业》里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尽处,自然也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对境观心而道契玄微、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了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

二物我两融,进入“无我”之境

佛禅思想对诗人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在其《秋夜独坐》中提到的“无生”,即静坐澄心,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处于近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如光明自发一般,产生万物一体的洞见慧识和浑然感受,进入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 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此诗开篇一个“空”字勾勒出一派空境。这个空境,其实是诗人的“心空”使然。心空,是入禅者沉思暝想、直觉观照的最高境界。禅宗讲究直觉观照,就是“我心”与外物混为一片,物我如一[7]。

在《栾家濑》中,我们可体会到修禅者的一种禅悦,此时身心愉悦,对一切外物不执着,没有我执,没有情执,“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不起忧乐,不染尘念。“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诗人在这里所观照的是不着任何色相的大自然的物境,是没有个人的喜怒哀乐,进入“无我之境”,一派自然和谐的禅境。在这个色空变换的世界里,因为不执着自我,超越了三界的束缚,直达空性,物境、禅境、诗境在万法归一的和谐中圆融。

三物境、禅境、诗境的圆融

宋代的严羽讲禅道与诗道最为贴切,他说“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从思维方式这个角度揭示了诗禅相通的根本,使诗家之境与禅家之境真正沟通起来。宋吴可也有论诗之作,其中一首曰:“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浦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8]说明诗理与禅理有相通之处。从上面的论述中,可找出物镜、禅境、诗境的契合点。佛家证悟,妙不可言,局外之人,无法体悟。所以,证悟之人,以种种方便说、譬喻说,描形绘影,描摹其声,意即令人体味禅境。王维精通音乐、擅长绘画、深谙诗理,又深受南禅宗不拘于传统方法的修行方式的影响,因此,对他而言,大自然就是修行之所。六祖慧能法师认为:“自性含万法”、“自性本自具足”,由此万物万法皆是自性的流露。禅宗认为,境由心生,“心生则种种法生”,认为“心”可以包万物、生万境,以“心”、“自性”为世间一切所出的根源。这就是禅宗的“自性论”。也就是说,主体不仅可对眼前景物取舍选择,而且可以通过艺术想象,凭空创造出艺术形象来。因此,物境、禅境、诗境在深谙佛理又精通诗理的王维看来,它们是三位一体的,是相通相融的。

在佛教圆融的世界中,万法一体、万法皆空。时空的观念只是主观感受而已。《华严经·不思议法品》云:“一微尘中普现三世诸佛之事。”过去之中能容现在未来,现在之中能容过去未来……一刹那中能容永远,所谓“一夕之梦,翱翔百年”,“一尺之镜,见千里影”即此。这就是华藏世界里的超时空性。但是三界之内,主体感受无法超越时空的限制,王维的诗企图穿越时空,摆脱时空对生命的困扰之苦,这是他观照物镜,直证禅境,融入诗境的一种创作过程。物境、禅境、诗境融合在超越色空世界的同一境界中。 如《南垞》: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诗人通过在南垞的船上所见之北垞:几户人家,掩映于波光林霭之间,一盈清水,可望而不可即。此中的若有若无,明灭不可见,正是三界之内、刹那之间变化无穷的因缘会合的生灭世界。 另外,如《宫槐陌》:

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

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

《宫槐陌》再现了自然之道。而从《金屑泉》、《椒园》、《文杏馆》等诗中,我们可以领受到幽谧、宁静的自然美趣。这些诗作都是从静处着意,诗人沉浸在静谧之中,细细体味山水之灵秀,寻求心灵的安宁和解脱,消除心理痛苦的状态。这三首诗表现了一种超尘脱俗、游于物外的高洁的人生志趣。不染于尘世的高洁,这是王维超越尘世的洒脱。悠游自在的禅境在物镜中返照,在诗境中入定。

诗人在长期的佛学熏陶中,在大自然的浸染之中,通过大自然的物境,把禅修的结果透过佛学观照,返照在诗境当中,因此诗境蕴含着浓浓的禅境。王维的禅诗达到物境、禅境、诗境的圆融,放射出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7]张锡坤.禅与中国文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2]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4][6]杨旭辉.唐诗鉴赏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戴玉霞.禅月诗魂——禅诗翻译的三个境界[J].时代文学,2010,(1).

(责任编校:余中华)

The Harmony of the Object, Buddhism and Verse

HUANG Liq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Shanw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nwei Guangdong 516600,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object, Buddhism can appear in the verse. This is the harmony of the object, Buddhism and verse that someone like WANG Wei can reach. WANG Wei’s Wang Chuang Ji is the poem when the poet is wandering in the nature and showing the harmony of the object, Buddhism and verse. It provides readers with refined pleasure, and their souls are purified.

Key Words:WANG Wei; Wang Chuang Ji; observation of Buddhism; harmony

作者简介:黄丽青(1976— ),女,广东海丰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教师,中教高级职称。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佛学。

收稿日期:2015-06-21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4-0123-03

猜你喜欢
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神奇的走廊
走哪条路好
偷袭与反偷袭
穿越密林
勤劳的工蜂
洋葱头的 神奇外衣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