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添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逻辑意蕴
李增添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摘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际上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核心体现,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具有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必然性,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使命的本质体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客观要求,中国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逻辑意蕴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并得以发展壮大的价值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际上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核心体现,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之中。这一“根本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必然性,一是有其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二是有其实践依据:中国社会发展实践和中国人的发展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主体性规律,决定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通常情况下,“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的含义是一致的,其内涵随历史发展而有所变化。首先,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衣、食、住以及其他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由劳动者创造的,没有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如马克思所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1]其次,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且还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如果离开了人民的社会实践和生活需要,人类精神生活的创造性活动就会枯萎和凋谢。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的劳动是我们整个‘文化’的基石”[2]。再者,人类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人民是社会发展和革命的推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要靠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也要靠人民主体力量的激发。
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的产生离不开人类先驱者提供的思想材料作为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等观点,坚信中国的老百姓是民主革命的主体,占人口90%以上的工人农民是民主革命的根本动力。这一时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游击战争思想和群众路线思想等理论成果,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发挥人民的国家建设主体作用,就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等。如毛泽东说:“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3]这一时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中共八大路线等正确政策,充分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智慧和主体力量。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价值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等人在领导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关于人民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的基本原理。邓小平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4]正是由于紧紧依靠人民的意愿、智慧和力量,党和国家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项阶段性任务。同时,在总结新时期人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科学思想体系,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造性发展。江泽民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时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战略思想时提出中国梦是人民梦,强调“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体现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二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使命的本质体现
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两个先锋队”性质认识由来已久。1922年7月,《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等文件初步阐述:“共产党是所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分子的组合,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是“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5]。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和先进代表性在历次修改的党章中都有明确规定,虽然不同文本的话语表述略有差异,但都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的基本内涵。在革命年代,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就是实现劳苦大众的解放,实现全国人民的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由“一个先锋队”进一步表述为“两个先锋队”,后又与“三个代表”连在一起表述。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情实意地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具体行动,就是共产党人一切行动的价值先导。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文阐明了“为人民服务重于泰山”价值理念,自此之后周恩来、刘少奇、张闻天等中共领导人都深刻论述了人民服务思想,使之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思想形成体系。中共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等文件正式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和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并把它作为党的优良作风的核心内容之一。由此,为人民服务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理念贯穿于自身的一切活动之中,“党的组织、党员,都要永远站在人民群众一边,同人民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采取各种办法保护和争取他们的利益。”[6]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遗志,开辟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辉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历代中央领导人都有着清醒的认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需要找到一条正确的前进道路。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更快地实现。”[7]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改革开放。无论是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来解放生产力,还是实施“一化三改造”、“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光明前景,“小康社会”理论、“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表明中国共产党正致力于实现中国梦。
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历史领域,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本着造福人民和“振兴中华”的目的,自一成立就投入到革命斗争的洪流,深入发动群众,领导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军事斗争,义不容辞地肩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人民在军事斗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主体地位,使中国革命获得了有力的人力和物力保障。如,中央苏区工农民主政权和延安“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初步尝试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容与形式,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人民的各项政治权利。再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信“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依靠人民建立了广阔的抗日根据地,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等作战形式,创建了“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等人民武装,打败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可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一切办法和力量都来自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秘密武器。
人民是国家建设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人。新中国明确了广大工农大众的国家主人翁地位,并在“五四宪法”中加以确定。中国共产党依靠和动员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同时,通过“三反”、“五反”运动、整党整风运动等清除了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和作风,加强了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提出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其中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知识分子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则是重要力量。同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对社会矛盾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者从来就认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只能依靠人民群众,共产党人在劳动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时候必须采取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8]。如此,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有挫折和困难,还是建立起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人民是社会变革的主体,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主体。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依靠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家庭联产责任制、乡镇企业等新事物都是基层单位和广大人民自己创造的,这些经济体制改革使人民历史主动性得以充分激发;改革开放以来的党政分开、政府机构精简、公务员制度改革等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了人民民主制度,为发挥人民历史主体作用提供了政治保障;逐步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体现了人民的改革意愿和发展利益,也得到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所推进的全面改革,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在世界上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要探索中国改革的目标、原则和路径等,就必须切实依靠人民的智慧、经验和办法。习近平总结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9]。历史和现实表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组织和动员人民投身国家建设。
四中国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消除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人民身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奴役,所过的悲惨生活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根本谈不上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带领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解放生产力、提升主体性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一方面,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民解放和革命战争胜利的基础性作用,尽可能改善人民生活和保护人民利益。在领导人民取得军事斗争胜利的同时,给予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通过实施合乎实际的经济纲领和财政方针,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和保障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人民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强调人民主观能动性和精神面貌对于革命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各种文化教育措施提升国民素质。在提高工人阶级文化素质的同时,培养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意识、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使其由自在阶级转为自觉阶级;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观点,加强农民文化知识、组织纪律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教育,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使其成为中国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初步探索中国人的发展问题,壮大了中国革命的主体力量,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素质。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其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律意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毛泽东等人非常重视中国国民素质与社会发展及其未来社会相适应,他们结合国情扫除了一切奴化的、封建主义的和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和教育,开展了农村冬学运动、扫盲教育运动、技术革新运动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等社会教育,改造了旧式国民教育体系的机构设置、课程设置和队伍配置等。新中国初期毛泽东提出青年学生要在德、智、体多个方面全面发展,做到“又红又专”,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必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新世纪初期江泽民提出既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这样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统一起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战略选择。
总体来看,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人民创造历史的规律,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坚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新社会阶层等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的主体地位。当前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2)[M].1958.
[2]列宁全集(卷15)[M].1958.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卷3)[M].1993.
[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7]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9]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1).
[10]江泽民文选(卷3)[M].2006.
(责任编校:简子)
Logical Implication of the CPC Maintaining People’s Principal Status
LI Zengtian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25, China;
School of Marxism,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China)
Abstract:The CPC maintaining people’s principal status has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and logical necessity, which is one characteristic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Marxism, the essence of the CCP nature, purpose and mission, the objective request of Chinese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ese people’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CPC;the people’s principal position;logical implication
作者简介:李增添(1982— ),男,广东龙川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讲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4YJC710024;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3CZ007。
收稿日期:2015-05-21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4-0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