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型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研究”(项目编号:12ZD030)的研究成果。
【内容摘要】 1715年,英国的格拉斯特、赫尔福德、华尔斯特共同举办三城音乐节(Three Choirs Festival),这是迄今为止发掘最早的公开亮出“艺术节”旗号的艺术节,今年恰好300周年。拥有300年发展史的“艺术节”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本文从内在机理上对艺术节进行条清缕析的解读:艺术节是一种狂欢;是一种休闲;是一种边缘;是一种创意;是一种包容;是一种华丽。艺术节的本质是现代都市人追求诗意生活的集体行为和城市典礼。凭借着举办城市生存扎根的艺术节,必定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写照与文化折射,是都市生活高品质的推广,勾勒出所在城市族群的独特形象。不断提高的中国人的文化消费能力将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的积极推进而被不断释放,他们内在的精神需求一定会被唤醒并凸显出来,并催生艺术节这样相应的形式与产业。
对全世界艺术节来讲,今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梳理世界艺术节的发展史发现,艺术节真正有了她独立的名字是在1715年。如同工业革命引领全球一样,英国在艺术节的建树上,也为世界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715年,英国的格拉斯特、赫尔福德、华尔斯特共同举办三城音乐节(Three Choirs Festival),这是迄今为止发掘最早的公开亮出“艺术节”旗号的艺术节,今年恰好300周年。艺术节已经有她300年的正式历史,300年后她还欣欣向荣地在世界范围蓬勃发展,尤其在中国方兴未艾,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古希腊的先哲柏拉图说过这么一段话:“众神为了怜悯人类,这个天生劳碌的种族,就赐给他们许多的节庆活动,借此消除他们的疲劳;赐给他们缪斯,以阿波罗和迪奥尼索斯为缪斯的主人,以便他们在众神的陪伴下恢复元气,恢复人类原本的样子。” ①
我们细析柏拉图这段精彩的论述,其中至少包含四层涵义:(1)节庆活动是消除疲劳、创造愉悦的特殊生活状态;(2)节庆是一种具有祭祀感与仪式感的活动;(3)人类原本的天性是会在节日状态下复原并得以显现的;(4)节日与艺术是不可须臾分离的。
柏拉图提出了节日之缘起,无论是传统节日缘由祭祀、典仪或农作节气,还是新兴节日缘由政治、商业或旅游,它们都共同裹挟着一个不可回避、不可替代的目的,即人们通过节日追求轻松、闲达、舒适的生活状态,愉悦、狂放、快乐的精神宣泄。随着生活与时代的嬗递,这样的目的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现代社会,处在城市生活的市民,面对繁忙的工作,紧张的节奏,竞争的压力以及逼仄的空间,他们需要一种临时的逃避与躲藏,而这种逃避与躲藏的临时庇护所就是节日。通过短暂的对刻板机械生活状态的一种颠覆与叛逆,使不堪重荷的都市市民得到一种无拘无束的释放与栖息,就像孔子所言,“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②孔子的这段话已演绎并浓缩成生活的经典,为大众所警示与诫勉,正是这种一张一弛,使生活有了弹性,使精神有了节律,使劳累有了舒解,使人类有了休养生息。
节日是一种聚众行为,而这种聚众行为有别于赶集,有别于逛街,这是有仪式感、有祭典礼仪的活动,是特定时间人们内心神圣感与崇尚意识的外化,因此,这样的活动无形中也造成了人们自觉的趋同与从众心理,形成一种集体的无意识。
柏拉图还就此告诉我们,人类的原生态是快乐的,是生活沉重的枷锁,使人类生活充满艰辛与劳顿,而这一切是可以通过节庆这种特殊方式予以缓解和恢复的。同时他还精辟地阐明节日与艺术的关系,大凡有节庆就一定会有缪斯女神如影相随,节日是缪斯的专利,也是她的特权,更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节日究其实质必定是艺术的节日、欢乐的节日。
正是从这种意义与途径出发,我们触摸到了艺术节的实质与内涵。
美国城市规划家和理论家芒福德在他享誉世界的代表作《城市发展史》中阐述,“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的使命。” ③因此,他把城市喻为文化的“容器”。无独有偶,荷兰阿姆斯特丹剧院创始人兼艺术总监瑞采说:“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节,艺术节无非是一个容器,以我们的信念、经历、知识、智慧,对可用资源的专业理解以及精挑细选出来能实现这个目标的产品来填满的容器。” ④这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文化人士提出了共同的“容器”论,也在客观上道出了艺术节与城市内在的关联度与共通性。
那么让我们来探究艺术节这一“容器”内究竟容纳了什么东西。
一、艺术节是一种狂欢
且不说艺术节追根溯源起源于古罗马的狂欢节,考据当下的狂欢节,实际上归根结底还都是一个艺术范畴的节日,如现在最出名的两个狂欢节:西班牙庞普罗纳奔牛节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庞普罗纳这个西班牙的中小城市借助奔牛而全城狂欢,笔者亲身经历狂欢节。这一原本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城由奔牛节引来全世界一百万人,使得平日安宁的小城人满为患。除每天早晨一个半小时的奔牛以外,满城歌舞更是从早到晚,甚至通宵达旦。既有会场内的自发歌舞,也有街头临时搭台的铜管乐队,更有来自世界各地席地而坐露宿街头的游客们齐唱、合唱。节日期间流动在全城的百万人都是白衣白裤红领巾红腰带,没有身份贵贱,没有地位高下,没有财产贫富,白衣白裤红领巾红腰带就是集体的身份认同。当地友人就是从在一座古典礼堂内,从载歌载舞的人群中把那瓦纳省省长辨识出来,介绍给笔者认识。她与任何在街道上行走的女性以及一百万游客没有任何不同,那一身打扮就使她自觉归于他们中间,这是真正精神的奔放、情感的宣泄。在这样的氛围里,你会为自己的矜持而汗颜,你必须释放你生命的能量与热情!这几天庞普罗纳全城放假,在斗牛场内管乐手的吹奏比观牛的呐喊更厉害。你搞不清楚这到底是斗牛表演还是音乐表演。
而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实际上就是全民桑巴舞表演与炫技,所有的桑巴舞学校都派出了最强大的阵容,所有的桑巴舞明星都比拼得热血沸腾。这期间,城市是欢歌的城市,是舞动的城市,是歌舞喧嚣的城市。
所以,所谓的狂欢就是建筑在歌舞基础上的狂欢,就是艺术的狂欢!
这是直接取名为狂欢,并以狂欢来标榜的节庆。其实所有艺术节哪怕一些非常专业的音乐节也不乏狂欢的成分。如BBC逍遥音乐节每届最后闭幕演出时,总是在一种节日的狂欢气氛中结束。还在亨利·伍德领导和主宰音乐节期间,他自己就这样描绘,“年轻的漫步者们,在号角舞曲响起的时候开始跺脚,直到我让整个交响乐团渐渐加速,撇下那些并非是一流的跺脚技术。如果可能的话,我很想能够领先他们两个节拍,但有时候只能领先一个半节拍,这一切非常有趣,我和他们一样享受这种氛围。当‘统治吧,大不列颠’合唱开始的时候,我们达到了一个只有英国人在一起才能达到的顶峰……”他描述了已举办四十多年音乐节结束时的狂欢。BBC逍遥音乐节举办到今天,由于电视转播的介入,这样的闭幕式狂欢已扩展为全英伦的狂欢。
因此,无论艺术节冠不冠名“狂欢”,大凡作为节日,它就会有“狂欢”的成分与习俗。节日必定是愉悦的释放和情绪的宣泄,是一种欢乐力量的聚集与迸发,艺术节概莫能外,而且借助艺术的内在驱动,它会狂放不羁得更有艺术风韵和节律,更令人难以忘怀。它就像轻松的闸门与快乐的杠杆,用艺术的一点撬起锁闭情感与情绪的闸阀,让城市族群与城市本身的激情充分张扬,无拘无束,无阻无绊,甚至有时放浪形骸、汪洋恣肆。
二、艺术节是一种休闲
艺术节就是通过缪斯女神的温柔之手来抚平生活的沧桑与皱褶,让现代人从紧张的城市生活得到暂时性的休整,使现代城市人的生命方式与行为方式处于一种调适状态与松弛状态,这就是柏拉图所说恢复人类“原本样子”的很好的途径、手段与通路。当然,休闲也是一般节日的普遍属性与功能,只是艺术节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方法与手段技巧,更好地禀赋了艺术节自身这样的属性,并履行了它的使命,发挥了它的功能。
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当再一次重复确认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闲暇。”他还论证说:知识最先出现于人们有闲暇的地方。 ⑤休闲在当下社会已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它能规避和挣脱工业社会带来的千篇一律和整齐划一。众所周知,千篇一律与整齐划一恰恰是艺术的大忌,艺术最讲究创造、讲究个性,而只有在休闲状态下才最能体现个性、出现个性。休闲不是简单的休息与闲适的组合词组,更不是慵懒与碌碌无为,甚至无所事事的代名词。休闲是一种积极状态,特别是艺术创造,有人说它是“有钱有闲人的玩意”,这说法虽有偏颇,但也有一定的真谛蕴在其中。特别在现代社会双休日施行,国定假日增多,甚至带薪休假不断普及与推广,中国目前每年已有192天的休假日,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更多,有些地方已实现每周四天半工作日的制度。这就让现代城市人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人们利用这或短或长的休闲时间休息、旅游、娱乐、干家务,甚至学习。于是,休闲经济应运而生,有识之士将其作为一个蕴藏丰富的矿藏加以积极开掘。杭州就公然提出打造“休闲之城”的口号,成都也提出类似的目标。于是,杭州创办了一个“世界休闲博览会”,每两年举办一次,结合每年度的“西湖博览会”,再结合每年的西湖之春音乐节、西溪湿地的“花朝节”等等,使西子湖畔俨然成为一个休闲之都、节日之都。而成都也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结合青城山之游、都江堰之游、乐山大佛之游,以及全城的大摆龙门阵,使这里的休闲文化也名至实归。据2007年《望东方周刊》与中欧国家工商学院行为研究中心联合调查显示,这两个城市幸福指数都名列前茅,杭州、成都排名分别列于第一和第二名。另据2013年在京发布的《2013中国城市形象暨幸福感调查评估报告》显示,“201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3中国形象最佳城市”评比结果均出炉,无论是最具幸福感城市还是形象最佳城市,杭州、成都都包揽了前二名。
这说明,在我国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休闲已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一项重要指标和内容,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解读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标。而艺术节恰恰是收纳和释放休闲的最佳形式。由此,休闲经济相应崛起,休闲经济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先导,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生活引领经济、自由激发创新”的新经济形式。这种新经济的表率,就是北欧地区,该地区是世界上收入最多的国家群,北欧五国的人均收入最近20年稳定在全球前20名。同时,北欧人的休闲时间与休闲节庆等活动也走在世界前列,这是一个典型的“有钱有闲”的国度与社会。民间有一句流行语“不会玩的人就不会学”,这句话是亚里士多德语的翻版,或通俗版,但也是“休闲经济”中一个真理性命题,而休闲经济的两大重要支柱,恰恰是旅游和节庆会展。
三、艺术节是一种边缘
上文说节日是一种休闲,并进一步阐述休闲并非是一种简单的休息甚至一种慵懒,而是一种工作、学习、娱乐、休憩的调整状态,或者说边缘状态,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临界状态。边缘是一种跨界、一种复合、一种多元,因为就主体而言,艺术节作为一种新兴节庆,它肯定有别于主体日常生活的单一、规整、有序,而呈现一种颠覆的状态、游离状态、另类状态。在这一个特定时期,生命的历程浸润在艺术的海洋里,颠簸遨游,原有的生活节律肯定被打破甚至重组。当了十五年的爱丁堡艺术总监的麦克马斯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当艺术节总监时的某一年艺术节举办期间,一天他正在排队买三明治,排在他前面的人也许认识他,转过身来对他说:“今天早上的音乐会实在是太棒了!”接着又说,他打算吃完三明治后去赶一个讲座,然后看一场埃索尼·奈尔森戏剧的日场演出,之后在傍晚5:30看艺术节别的演出,晚上再听音乐会。麦克马斯特爵士问:“你是大老远赶来,特地为参加艺术节的吗?”因为根据他的经验,通常只有外地来的人才会看这么多场演出,但那人回答:“不,我就住在爱丁堡。”他还说,会带外孙去看即将上演的斯图亚特·麦克雷(苏格兰作曲家)的歌剧,爵士很惊讶:“你知道麦克雷的音乐有点太难理解了,你还带外孙?”那人的回答令爵士感慨不已,“如果我的外孙不喜欢他的歌剧,那么他至少能知道一件事,这个世界上还有他们所无法掌控的东西,值得他们去调查研究。” ⑥从麦克马斯特讲的这个故事里,可以读到不要说远道而来爱丁堡城旅游的客人,就连爱丁堡本地市民在艺术节期间也处于这样一个全民狂欢的艺术节庆之中,他们的生活已经无序了,已经进入节日的边缘状态,沉浸在一种度假欢乐的无规则的边缘。
而艺术节本身肯定是多种元素的跨界组合和复合组合,以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口味人群的需要。因此,所有沉湎于此的市民或者游客,在这段时间里享受艺术节,这既是娱乐、消遣,也是学习、进修,更是生活、休憩,是生命各种状态的边界状态和调适状态。
另外,在艺术节的发展中往往主体与边缘会相互渗透乃至转化。爱丁堡艺术节生长的同时,另一支奇葩爱丁堡边缘艺术节几乎也开始萌生。而发展到现在,爱丁堡边缘艺术节已经影子比身体大,无论是体态、规模、收入乃至社会影响力都几乎超过了爱丁堡艺术节的主体本身。2011年,边缘艺术节共有2542个项目参与,演出41689场,参加表演者为21万人,有1877万名观众参与了边缘艺术节注册活动,收入为316万英镑。因此,它已是名副其实世界上最大的音乐节。而且,在爱丁堡发迹的边缘艺术节已为世界各地所效尤,阿德莱德边缘艺术节、布莱顿边缘艺术节、埃德蒙德边缘艺术节、温哥华边缘艺术节、伦敦边缘艺术节、都柏林边缘艺术节、纽约边缘艺术节纷纷揭竿而起,2012年还以爱丁堡为大本营召开了“世界边缘艺术节大会”,从而确立了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的盟主地位和领袖地位。边缘“Fringe”这个词甚至成为爱丁堡乃至苏格兰“青春活力”“挑战传统”的代名词。
生活的主流与主体构成城市的主流与主体,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城市生活越趋雷同,反而因为边缘脱离了主流的控制,而显得更宽容和宽松,也更随意,更具开创性,从而使生活变得不那么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而显得千姿百态、风情万种。
四、艺术节是一种创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很难越雷池一步。而节日往往会打破原有井然有序的生活节奏,寻找新的组合新的刺激,这就造就了艺术节期间艺术的冒险、艺术的突破。在如何设定艺术节门槛时,我国与国外尤其是欧洲艺术节是有区别的,我们普遍认为艺术节应该是成功艺术的展示,即使是新创原创或实验性的艺术,也应该有基本的把握,有绝高的成功概率,才能在艺术节上展示。而伦敦国际戏剧节创始人罗丝·方登说:“艺术节是允许你冒险的地方,这才是艺术节的本性;艺术节必须放弃原有的模式,颠倒传统事物的规律,必须带点玩笑、带点恶作剧,必须质疑自身。艺术节像一个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思想进行测试,然后搬上秀场,接着供人挑选,最后被传递出去。”荷兰阿姆斯特丹剧院创始人与艺术总监瑞采说:“艺术节是一个绚丽多彩的邂逅场所,艺术节是一种互动的结构,艺术节是创造理念的高手,艺术节是没有重复没有代表性的横截面,没有建立在明显循回上的引用,是对未知的前所未有的冒险和研究。” ⑦这两位欧洲艺术节的资深人士不约而同地谈到艺术节必须具备的“冒险”精神,这就与我们平常谈到的创意相关,只有平庸的艺术节才会复制才会拷贝才会因循守旧,而这样的艺术节注定走不远,不是被淘汰就是中途夭折。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艺术节创办之初羡慕于爱丁堡艺术节的成功辉煌,起初想拷贝爱丁堡,但很快失败了。后来,它根据自身城市的特点,坚持以探索展示当代艺术为主要内容,结果它以创新创意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成为世界艺术节的翘楚。1966年它首创世界上第一部融合电子、影像、音乐、舞蹈于一体的作品;1991年创办第一节WOMAD节,推出世界音乐新概念;1998年的传奇巨作《摩诃婆罗多》在矿物场通宵演出,为室外上演大型作品开了先河……因此,阿德莱德艺术节公然大胆提出,“艺术节不能受困于观众感觉的舒适,而要挑战他们的感觉。”尽管这样会有风险,但就像麦克马斯特爵士所言,“艺术节如果不去冒险,那就只会走下坡路。” ⑧因为不去冒险,就意味着不会有创意,而没有创意,艺术就会僵化,生命就会萎顿。其实世界上大多数艺术节每年举办,但年复一年举办很容易使它陷入瓶颈,而这一瓶颈就是重复,然而不管是重复别人还是重复自己都是不可原谅的平庸,而突破发展瓶颈障碍的关节点就是每届要拿出新的创意,要给这个城市的市民一个惊喜一个期盼。
笔者在执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时就提出,每届艺术节要给这座城市市民平时看不到或不容易看得到的节目。
艺术节中心成立的当年艺术节就出其不意的在八万人的上海体育场推出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这在上海可谓史无前例,体育场搭起了一个4000多平米的舞台,竖起了35米高的狮身人面像与金字塔,动用了2000多名演员(包括群众志愿者以及大象、狮子、马、鹅、羊等动物演员),这部普契尼的经典歌剧从来没有在中国在上海如此普及。剧中第二场“凯旋”,一千多古埃及士兵身穿铠甲,手持剑盾,还有马车、大象上阵,焰火齐放,气势恢宏的凯旋盛典把现场近5万名观众的情绪推到巅峰。演员来自多国劲旅,有克罗地亚、有美国、有意大利、有俄罗斯,特别是意大利男高音巴托里尼和俄罗斯女高音曼琳的倾情演绎,使全场5万名观众如痴如醉。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歌剧狂欢,近5万张演出票一售而空,并临时在第二天晚上加演一场。笔者当时陪同现任国家副主席时任文化部副部长李源潮观看时,他十分兴奋地说,这是可以复制到许多大城市的精彩演出。果然演出后日本方面买断所有演出服装道具,准备移植去日本演出。
紧接着第二年的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又从法国斯特拉斯堡与巴黎引进了梦幻水幕电影与音乐焰火表演。这场表演在浦东世纪公园镜天湖上进行,那晚在镜天湖上呈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幕、最高的音乐喷泉,而在这水幕上升腾起天坛等中国建筑时,就如海市蜃楼,天上幻境。水幕与水面连成一体,一会儿策马奔腾,一会儿飞鹰扑食,一会儿水妖图腾,一会儿小丑嬉水,加上超现实主义的烟花表演,密如网络摇曳生姿的激光投射,以及德国、瑞士、中国等表演团队载舟在水面穿梭巡弋,完美地显现了一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魔幻与真实,浪漫与激情,现实与未来的奇妙对话,给人带来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
这以后艺术节又奉献了意大利巴洛克灯雕展、埃及国宝展……
上海国际艺术节就这样每年给市民一个惊喜,给世界一个惊喜,开拓着自己的创意,铸就着自己的品牌与辉煌。
大凡世界各国艺术节每每都创意迭出,包括在演出场所的选择上别出心裁,另辟蹊绕,上文提到阿德莱德艺术节在矿石场通宵达旦的演出,而澳大利亚另一个艺术节珀斯艺术节有一场很特殊的演出,每年在珀斯的一个半山坡的山坳里举办。这是一个天然的剧场,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悬崖,而中间是一大块平溜的青石板,正好可作舞台,后面是阶梯式的石阶,正好可作观赏台,每年珀斯艺术节期间,西澳芭蕾舞团会在此连演十四场,而票总是先被订购一空。
上海国际艺术节也在第12届时悉心在青浦朱家角水乡安排了两场特殊场所的演出:一场是在课植园的亭台楼阁和小桥流水间,上演实景园林版《牡丹亭》,这仿佛是汤显祖《牡丹亭》的复原与再生,柳梦梅与杜丽娘在美景如画的庭园里演绎一场生死恋。还有一场是谭盾为艺术节开幕定制的演出《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在古镇老宅,在隔岸相望的古禅院前,在波光粼粼的水泊之畔,将音乐、河水、古刹、老宅、演员、观众融为一体,当老宅中演员站在水中演奏,对面古刹灯光亮起,身披袈裟的僧人也唱起僧乐,此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人在水里,水在人里,室内室外,现实梦幻,浑然一体,及至演出结束,中外嘉宾登上挂着红灯笼的木船在小河港汊间摇曳离去时,他们仿佛还未盨醒,还沉浸在梦中……
这种对演出场所的颠覆,对艺术精灵的释放,某种程度上赋予艺术更大的活力,这正是艺术节匠心独运之处。选择合适季节,选择新奇场所和空间,别出心裁地演绎艺术,往往能使观众对艺术再生新鲜感,引发他们新的审美热情,这就是创意的魅力。
五、艺术节是一种包容
艺术节以节庆这种特定的形式把各种争奇斗艳、万紫千红的艺术形式承揽和接纳到自己的麾下,同时也在节庆的日子里激发城市的多个光彩层面,予以汇聚整合并发散。艺术节既然是节,它就不是一个沙龙,不是一个派对,它形神兼备,宽宏大度,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包容性。澳大利亚布里斯班艺术节总监林登·特拉希尼认为,“艺术蓬勃发展的城市也是具有包容力和启示性的地方,这是艺术节带给城市有价值的收获。” ⑨前文我们说过艺术节是一个容器,有容乃大,这就是为什么像阿维尼翁戏剧节,像布雷根茨艺术节,在这么小的城市举办都容载了这么巨大的艺术能量,甚至承载了那么巨大的游客接待量,正是艺术节在为这些城市扩容。一次笔者去参加爱丁堡艺术节,一位英国朋友从英国最北端的印威纳斯开车赶来专晤,但在爱丁堡竟找不到一间或豪华或简陋的住宿,只能再开一个小时的路程到格拉斯哥找旅馆临时栖身。2013年7月笔者去参加庞普洛纳奔牛节,这个十万人的城市蜂拥而至100万人口,大多数参加节庆的游客就通宵露宿街头。所有欧洲乃至世界艺术节举办期间的城市都会超大容量地接纳游客。
当然艺术节的包容性不只是体现在这些方面,更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的包容,特别是对新兴艺术、新锐艺术的宽容与鼓励,对不同流派的兼收并蓄、从善如流,以及对青年人的扶掖与提携。世界上大多数艺术节都会有扶植青年艺术家的计划,培养青年观众的策略。上海国际艺术节创办之初曾专门讨论要不要吸纳流行音乐参加,因为世界上多数艺术节是排斥流行音乐这种商业文化元素的介入的,但主办者最后决定吸纳流行音乐的加盟。他们考虑的基点在于流行音乐是一个城市年轻的声音,它与青年人有天然的结缘与结盟关系,如果一个艺术节想更多争取青年人的关注、喜爱与参与,就不能排斥青年人所喜爱的流行音乐,只是在份量的掌握上可适当注意,不要让其泛滥,以防淹没了其他艺术的空间与光芒。于是每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都会精心挑选一场港台流行歌星的演唱会,挑选一至两场欧美等流行歌星演唱会,如谢霆锋、五月天、SH、E、周杰伦刚走红时都登上过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还如玛利亚·凯瑞、碧昂丝、滨崎步等也都登上过艺术节的舞台。
此外上海国际艺术节还以更大的包容性接纳并培育现代艺术的介入。从最早的澳日合作多媒体剧《流亡》,到加拿大多媒体现代剧《震颤》,从贝嘉芭蕾舞团现代舞剧《生命之舞》到格林·墨非的现代舞剧《钢琴别恋》,从瞿小松乐场的现代交响乐《观》到谭盾的现代交响《纸乐·水乐》,十几年的历程,艺术节在现代艺术等亟待开垦的处女地上孜孜不倦耕耘,逐渐培育了一批固定的现代艺术的观众,使现代艺术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站稳了脚跟。
此外上海国际艺术节还举办了国际魔术节、国际木偶节、国际青年钢琴比赛等,它以最大的热情与宽广的胸襟,包容了多种门类多种流派多种风格的艺术呈现,使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品位不同层次的观众在艺术节高低错落的台阶上对应找到各自欣赏的对象。
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包容度充分映现出举办地上海海纳百川的雍容恢宏。
六、艺术节是一种华丽
这种华丽是一种生活的标竿,或者是一种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就像马斯洛理论从满足生存需求到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无疑是迈上一个高层次的台阶。节日的消费是一种特殊消费,是一种情感型消费或情绪型消费,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非理智型消费。节日里人们会把平时舍不得穿的穿上,舍不得用的拿出来使用,舍不得吃的端上餐桌。节日消费与日常消费不同,消费的必须性让位于消费的快乐性,消费的实用性让位于消费的享受性,消费的满足生活功能让位于追求生活品质的功能。人们出钱买艺术,买情绪,买氛围,买精神享受,买审美体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日越来越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追求和对幸福愉悦的天然承载,这就是节日消费的特点。所以艺术节期间,各类演出的出票率要好于日常,这也隐含着这样的心理因素与行为导向。许多吝啬的人在节日里一反常态,变得大方起来。有些人一直不走进剧场,艺术节竟会掏钱买票进剧场看演出。这就是节日心理在作祟,当然这里还有从众心理在起作用。
2006年萨尔茨堡艺术节为了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将莫扎特生前创作的22部歌剧悉数搬上舞台,其中许多歌剧一般很少上演,这对歌剧爱好者来说,对莫扎特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是一次饕餮大餐。这样豪华的节日节目单,就犹如莫扎特歌剧的活的辞典,所以尽管票价不菲,艺术节期间这22部歌剧票还是全告售罄。
艺术节期间主办者经常会有大手笔大投入,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马勒第九交响曲千人合唱,第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千人交响慈善盛典,前面举例的景观歌剧《阿依达》,这样的宏伟场面与气势也许只有艺术节才会有如此铺排,观众也只有艺术节期间才有机会有此享受。屈指计算,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捷克布拉格爱乐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世界顶尖交响乐团几乎悉数造访上海艺术节,有人开玩笑说,这就像艺术节这位名媛购买了prada、LV、Hermes、Burberry……尽享奢华。对乐迷来说享用这些名团的奢华满足心态绝不亚于女士享用世界名牌。关键是这样的奢华享受绝非一般奢侈品享受可以同日而语的,因为这不是一种虚荣的满足,而是高尚的艺术熏陶,是一种身心的洗礼,是一种精神的华贵。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兴的节日,艺术节的本质是一种现代都市人追求诗意生活的集体行为和城市典礼。因此,现代社会的艺术节普遍发生在城市。它是一种城市作为。放眼世界,大凡一个成熟的城市都会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艺术节,乃至像比利时这个只有一千多万人口的欧洲国家,竟有370多个艺术节。城市是艺术节的发生地,也是艺术节时空概念中的空间特定方,故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艺术节都以所在城市命名。任何一个艺术节如果抛开它所生存的城市,就会像柳絮、像浮萍,飘荡的无根的艺术节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凭借着这座城市所生存所扎根的艺术节,必定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写照与文化折射,就像加拿大演出交易会首席执行官帕尔所言,“世界上所有主要中心城市都举办各自艺术节,作为生活质量的标尺,艺术节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表现了每个城市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⑩这是城市对艺术节的哺育,而一旦一个艺术节成熟并逐渐声名远扬,它也就完成了对城市的反哺。
艺术节以它特有的行为方式在艺术节期间融合了整个城市的各种元素,整合了城市的各方面资源,调动了城市的各个光彩层面,让城市浸润在艺术与欢乐的氛围之中,深化了城市的生活内涵,提高了生活质量,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与包容性,也扩展了城市的知名度。
追溯历史,艺术节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就已胚胎于当时的狂欢节中、酒神节中,经过近二十个世纪的大浪淘沙,艺术节姿态万方地从林林总总的节庆中脱颖而出,成为木秀于林、独树一帜的节庆新兴体。可以说,全世界借各种名义命名举办的节庆文化,包括民俗民风的、历史遗产的、时令节气的、人物纪念的、花卉物产的......除了这些节庆离不开艺术的参与和渗透外,它们本身独立形成的节庆都不能与艺术节比肩,至少它们没有像艺术节那样形成规模效应和集束效应,没有成为一种门类和行业。世界范围内艺术节不断崛起风行,已独领风骚数百年,乃至像二次世界大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都不能阻碍其蔓延生长的势头。而且近年来,这种势头在新兴经济体国家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都有快速增长之势。某种程度而言,它是伴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现象。
苏黎世艺术节主席彼特弗·韦伯说:“艺术节为艺术家们创造了一个演绎平台,也成为了高品质都市生活的推广,艺术节最终也勾勒出所在城市人们的独特形象。” 瑏瑡艺术节一定是都市生活高品质的推广,勾勒出所在城市人们的独特形象。换句话说,这座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经济状况、兴趣爱好、鉴赏水准乃至组织能力、道德素质、行为规范都会在艺术节里得到淋漓尽致的曝光与体现。这里也传递了一个信息,并为我们阐释了缘由。中国城市随着城市化积极推进,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市民文化消费扩大,艺术节一定会如雨后春笋般在各类城市得以普及。2013年和2014年,小小桐乡市下面的小小乌镇,举办的乌镇戏剧节,一举轰动,吸引了海内外戏剧界人士云集乌镇,成为这个水乡小镇的一面响亮的旗帜。中国人的文化消费能力将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的积极推进而被不断释放。他们内在的精神需求一定会被唤醒并凸显出来,并催生相应的形式与产业。英国罗伯特·保罗·欧文斯所著的《世界城市文化报告2012》说:“庆典活动,是一个城市同时吸引居民和企业的越来越重要的驱动力量”。 瑏瑢这一点将在中国进一步得到证实。
注释:
①[德]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刘森尧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 王肃注:《孔子家语·卷七·观乡射第二十八》,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5页。
③[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④⑨瑏瑠瑏瑡 陈圣来:《品味艺术》,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51、63、58、57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版,第416页。
⑥⑦⑧ 陈圣来:《艺术节应当“允许冒险”》,《文汇报》“文汇时评”,2009年11月5日。
(12)[英]罗伯特·保罗·欧文斯:《世界城市文化报告2012》,同济大学出版社版2012年版,第58页。
(作者系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