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梦”的理论新实践

2015-02-20 12:10马玉欢陈明富
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主义民族

马玉欢,陈明富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2100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马克思主义则是给我们指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这一特殊的中国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梦首先是民族的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和实践的民族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理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内涵、内容和现实意义,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武器。

一、实现中国梦的探索阶段

中国梦是民族解放的梦,是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追求的共同理想,是凝结了中国人民不断追求民族发展和民族繁荣的最根本的梦想。马列经典作家民族理论的传入、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形成就是在革命时期中国梦的理论落实,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追求民族复兴的思想

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的大统一局面为中国向民族国家过渡提供了基本的政治构架,为民族复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目前学术界认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第一个对“民族”这个概念进行解读的人。而最早把民族主义概念传入中国的是梁启超,他指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2]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民族主义的概念,探讨民族复兴道路[3]。梁启超关于民族复兴思想阐述了关于民族自由、民族平等的思想,他号召民众团结起来,把民族主义作为武器,对抗帝国主义,实现民族国家的独立。但是中国的专制制度还没来得及为民族国家的建立开辟道路,就被帝国主义的舰船炮弹打开了大门。传统中国的政治构架开始丢失,民族热情的减退促使广大知识分子重新寻找民族发展的出路。

(二)马列经典作家民族理论思想的传入

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为我们送来实现民族国家解放的民族革命解放运动的实践经验,也送来了马列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思想。当时陈独秀在上海经常召开马克思主义座谈会,介绍马列主义著作中关于对私有制的分析,揭露资本主义在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对国内国外各民族的压榨和剥削,提出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的制度,实现民族平等、个人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得到了大众的呼应和广泛传播。《新青年》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机关理论报,大量刊登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民族革命经验的文稿。在1931年和1934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苏联民族理论发展的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民族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得到了响应,1938年时任中共宣传部副部长的杨松开设了“民族殖民地问题讲座”,在讲授列宁、斯大林关于殖民地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时,将其与中国当时的民族问题相结合,阐发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形成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他在1938年8月写了《论民族》一文中援引了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继承了马列经典作家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又将这些观点灵活运用到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中。但这些仍然不能满足知识分子对马列经典作家民族理论思想的渴求。

因此,1940年3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关于中共进行马列主义的报刊宣传和口头宣传的决议》指出,“当时中共中央派专家组(通晓俄中两种语言)到莫斯科开展翻译和出版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工作”[4]。中共组织编写的这些小册子在中共出版杂志《世界科学与艺术》《共产国际》上刊载论述马列主义理论问题的文章,比如,《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还有《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并要求在延安马列学院设立宣传部,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指出,一切民族都要按照本民族所处的特殊的历史环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列宁也明确指出,一切民族在走向社会主义的路途中,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毛泽东强调实现中国伟大民族复兴就必须认真对待中国的民族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提出与苏联模式不同的民族理论思想。

毛泽东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积极探索了马列经典作家民族理论思想在中国发展和实践的可能性。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思想运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当中,指出民族工作也要在马克思列宁的指导下,一方面要继承马列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另一方面也要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民族的实际结合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在具体民族问题和制定民族政策上,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要立足于中国本身,民族内部问题要内部解决,提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尽管毛泽东的艰辛探索给我们留下了遗憾,但创造了以民族特色发展模式的初步模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二、实现中国梦的全面推进和完善阶段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民族梦,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现实梦。中国在经历了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时期的过渡,急需要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邓小平民族思想和江泽民民族思想的产生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本土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思想,是继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进一步完善的理论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进一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友好合作,中国从苏联引进输入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并进行了翻译和出版。1956年由中央民族学院内部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殖民地及民族问题》的论著,是以专题性的形式最早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文集按照中国问题、印度问题、波斯问题、爱尔兰问题等7个问题,选入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60篇,书信24篇。1962年又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论殖民主义》,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这本文集是直接从外国文献中翻译过来的。在文革之后,又出版了两本民族理论的文集,即1978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问题》和1982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因此,不难看出这一时期民族理论研究的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各自思想的介绍和民族主义思潮的阐释。

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各自民族思想的研究,除了翻译经典作家的原著外,国内也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著作,发表了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华辛芝的《列宁民族问题理论研究》(1987年版),华辛芝、陈东恩的《斯大林与民族问题》,詹真荣的论文《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政治思想》、陈君的论文《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国家思想》是这一时期研究的代表作。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对于经典作家各自民族思想的研究,在内容上更加专业和细致。如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尔兰、波兰民族解放的思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民族理论的研究,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民族思想;列宁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研究,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斯大林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是斯大林对于民族理论的贡献等。其他还有陈安的《列宁对民族殖民地学说的重大发展》(1981年版),刘克明、吴仁彰主编的《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1992年版),涉及到了列宁和斯大林关于民族自决的问题、民族认同、民族殖民地的研究等。

在翻译出版马列经典著作和阐述相关思想之外,这一时期国内学者也尝试运用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研究的领域,重新阐释马列经典作家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二)邓小平民族思想的形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是建设以经济为中心的民族梦的伟大创举。邓小平民族思想在借鉴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基础之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马列经典作家和毛泽东的基本民族思想,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民族区域制度。邓小平民族思想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繁荣,不能照搬照抄,只能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本质道路中去寻求。

邓小平提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民族繁荣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始终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民族思想路线。各民族要走出国门,与世界民族经济接轨,就必须“搞活”市场经济,实现在市场经济下中国特色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大繁荣。“邓小平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起始于理解民族问题的地位,立足于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着手于实现巩固民族团结,着重于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着眼于实现全面的民族发展,归宿于实现民族共同繁荣。”[5]

中国梦是民族发展的梦,是民族和平的梦。因此,循着这样的民族认识思路,邓小平领导开创了以马列民族理论、毛泽东民族思想为基础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理论思路。

(三)江泽民民族思想的形成

中国梦是民族改革的梦,在20世纪90年代,自二战结束以来近半个世纪的两级格局开始走向多极化的新格局,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面改革时期。民族理论和民族实践如何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议题。

1992年,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于民族理论的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研究做出了正确的指导。他们指出,在民族理论研究和民族工作中,必须坚持以马列经典作家、毛泽东和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基本思想作为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原则。江泽民指出要保持民族的先进性,就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三个代表”思想对当代中国不断发展前进的民族理论作出了最新的科学解释。“代表先进生产力”体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条件下,促进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鼓励民族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实现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代表先进文化”体现在:要做到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共同发展,要做到大胆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好的民族经验和做法,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动摇。“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在:要实现民族利益的根本保证、实现民族和平稳定发展,反对民族分裂,实现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局面。江泽民民族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内涵,全面揭示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提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坚决反对‘三股势力’(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指出民族干部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阐明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强调注意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全面总结、系统概括了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政策”[6]。

江泽民民族思想的解读是实现中国梦在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理论高峰,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历史意义,开创了江泽民“三个代表”民族思想的新阶段。

(四)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为高度的民族思想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民族理论明确于党的十七大,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7],其中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理论、民族区域自治“三个不容”的理论,全面论述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五)十八大以来关于民族工作的新思想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新认识,并就做好民族工作做出了一系列的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9]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深入分析我国民族问题的规律特点,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民族工作之所以最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找到并坚持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就是,在政治方向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在制度设计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工作主题上,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精神纽带上,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在民族关系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在工作方略上,坚持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这“八个坚持”精辟概括,涵盖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两个共同主题”、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依法治国等方面,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丰富内涵,是对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同认识,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高度,集中回答了事关民族工作全局最核心、最根本的道路问题,深刻解答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最集中、最突出的思想困惑,阐明了立场,指明了方向,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习总书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一系列论述,“深刻阐明了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和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强调了全党必须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根本国情;全国民族工作面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活动活跃多发并存等阶段性特征,强调了民族理论政策创新要坚持增强‘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大基本政治制度,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两个相结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强调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强调要做好‘四个方面、八个重点’的工作……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要紧扣民生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10]。

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要沿着这个思路来认识和理解民族理论的深刻性,用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指导民族工作实践。只有走这条道路,才能引导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具体提出了民族理论、民族工作要落到实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的全局,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强调指出我国由于多民族的国情和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解决民族问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与时俱进的主题,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指出在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应该遵循的指导原则和要完成的主要任务,突出强调党在民族工作当中的领导地位,反对民族分裂、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开辟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局面,进一步完善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历史意义。

这些关于民族方面的重要论述,阐述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规律、坚持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培养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坚力量,促进“两个共同”(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等,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和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怎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即将到来的‘两重任务’,是当代所有中华民族儿女面对的重大抉择,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和实践在新形势下新的历史任务。”[11]

三、实现中国梦的创新和成熟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中国梦是民族创新的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目标。江泽民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他认为创新不仅体现在科技,也体现在理论的创新”[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创造性、独创性的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内涵

实现中国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已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升发展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即邓小平民族思想、江泽民民族思想、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为高度的民族思想和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关于民族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认识、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一脉相承,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说其一脉相承是因为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创新发展,面对着共同的历史任务,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持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说其是与时俱进,是因为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思想结合运用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面对不同阶段的民族问题,提出实际可行的民族思想;面对不同阶段的民族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民族政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中国梦是民族和谐发展的梦,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民族关系和谐是符合我国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和谐的民族关系是保证民族经济、文化和政治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利于解决民族矛盾,处理好各种民族问题,实现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只有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全面发展,民族和谐关系才有了经济基础和政治保证。民族关系和谐是各民族区域之间的和谐发展,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第二,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民族团结关系到国家前途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则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科学文化繁荣;反之,民族出现不稳定、不团结,则经济停滞不前,民族矛盾和隔阂加深。我国的民族团结主要表现在“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在我国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关键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与民族地区的差距逐渐出现了扩大趋势,这就对民族团结、民族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不断开创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稳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以来,其在解决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地区经济政治不断发展、鼓励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倡导各民族互相团结等方面的作用,充分证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合理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民族)政策、根本制度。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全国各族人民要坚持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现民族区域自治,这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证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1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民族地区既加快了民族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增进了民族团结,缓和了紧张的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第四,正确处理世界民族关系。胡锦涛同志在雅加达参加亚非商业峰会晚宴时,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国内国外一致的关注,胡锦涛提出“和谐世界”是全世界各族人民和平发展的要求。“和谐世界”要致力于加强世界各民族的团结、扩大共识、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民族道路的权利,致力于各国民族的交流、民族之间的对话、加强民族之间的合作、应对世界民族的共同难题,致力于维护和平、警惕民族敌对势力的渗透,防止国际之间民族宗教矛盾的发生。和谐的世界民族关系是全世界民族共同面对的议题,是维护世界和地区安全稳定的动力目标。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丰富的民族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主干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其第一要义是民族发展,核心是民族平等,基本要求是民族的全面发展,根本方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国共产党的这些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科学地识别认定了55个少数民族,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和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在解决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和谐、繁荣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和实践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总结了中国百年奋斗历程的最重要的成果,是指导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其最为重要构成内容之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就显得尤为突出。这一判断和要求,充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和实践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指导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是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紧密相连,提倡民族实现全面发展。民族实现全面发展,不是一个口头上的宣传,而要落实到实处,具体体现在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政治的全面发展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民族经济层面上来说体现在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从民族政治层面来说体现在最终落实到要如何处理党的领导和民族地区的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制度,处理民族稳定和民族发展的关系;从民族文化层面来说体现在弘扬中华文化与和谐文化、丰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升民族文化的软实力、鼓励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上。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和实践的指导方针和指导原则。“我们一定要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与广大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15]我们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处理好民族地区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不断形成以人为本的民族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具有协调民族发展可持续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武器,是正确处理民族地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保证。人类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具体体现在坚持民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不断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差距,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政治和谐发展是构成可持续发展的3个基本方面,这3个方面应该全面协同,不能单一而厚此薄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文章写下去。”[16]那么,怎样继续写并写好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和实践的这篇文章,十八大报告指出,怎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两个百年”即将到来的“两重任务”,是当代所有中华民族儿女面对的重大抉择,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和实践在新形势下新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认识,并就做好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最为深刻、最为透彻的解释。所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应有的思路。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1]习近平.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1.

[2]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9.20.

[3]张淑娟.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理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47.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联共(布)、共产国家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1937-1943)[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52.

[5][6][11][14]金炳镐.民族理论前沿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2,2,5,7.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28.

[8][10]王正伟.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J].求是,2014,(20):31,31-33.

[9]中共国家民委党组.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J],求是,2014,(15):13.

[12]陈锡喜.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10.

[13]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5-28.

[15]习近平.一定要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EB/OL].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5/c_123957824.htm.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院.中国梦与中国道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6.

猜你喜欢
中国梦马克思主义民族
我们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