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自信表述

2015-02-20 07:28李增添
关键词:话语中华民族现代化

李增添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2.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景,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1894年,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俨然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流行话语。1921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三件大事”,进而把中国社会主义的振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推进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套具有说服力的民族复兴话语,充分激发了人民大众的主体力量和创造智慧。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的政治远见等为中国共产党自信表述民族复兴话语提供了文本支撑和事实依据。

一、借助20世纪中国三位伟人的政治远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力量来自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振兴中华”的高度共识。历史伟人的话语往往具有非凡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和时代先锋,借助他们的政治远见成为中国共产党表述民族复兴话语的最好选择。1981年10月,胡耀邦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度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中山先生生前号召‘和平,奋斗,救中国’,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大声疾呼‘和平,奋斗,兴中国’呢?”[1]因而,“和平统一,振兴中华”,既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政治追求,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1996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回忆孙中山对“振兴中华”的身体力行和坚定信念。“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新型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他坚信,经过人民大众坚持不懈的斗争和努力,中国一定能够‘迎头赶上’先进的国家。”[2]孙中山虽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但限于历史条件终究没能实现。毛泽东等继承者开创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示“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3]可见,中国共产党尊崇孙中山等革命先行者,缅怀他们为民族复兴、人类进步所建立的功勋,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复兴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振兴中华”倾注了大量心血。现阶段我国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现代化建设成果早已为他们所预见、所设想、所奋斗,全国各族人民完全有理由相信民族复兴“中国梦”为期不远、必定实现。1979年10月,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与曲折、论证国家的光明前途、回顾新中国历史时,专门提及196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我们一定要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任务。“这是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给我们留下的政治遗嘱,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百折不挠地加以实现的奋斗目标。”[4](P190-191)事实如此,毛泽东具有丰富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可称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科学体系[5-7]。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地位,邓小平对起草这个决议的意见中说到:“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4](P392)因此,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历次党代会和各种重要场合都不忘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尤其是在纪念毛泽东诞辰逢整10周年大会上。2013年12月,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毛泽东的著名话语来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基础和光明前景。“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8]由于毛泽东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的杰出贡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敬仰和怀念,借助毛泽东的高瞻远瞩成为中国共产党表述民族复兴话语的重要策略。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运用和发挥了孙中山等的“振兴中华”口号。一方面,从理论发展来看。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历史证明,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未来走势的经典论述。中国共产党在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共识或阐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宣言之时,往往会引用这一科学论断。1989年10月,江泽民在纪念建国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新中国的历史,重新论证和复述邓小平的“基本结论”,进而阐述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9](P69)。2008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展开论述中共十七大报告阐明的“十个结合”基本经验,再次论证和发展邓小平的“基本结论”。事实上邓小平这一话语是《人民日报》、《求是》等引用频繁的政治话语,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引用较多的学术话语。另一方面,从实践发展来看。中国人民从改革开放中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1991年10月,杨尚昆在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指出“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为了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在于把经济搞上去,杨尚昆巧妙引用邓小平的著名话语。“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个世纪,我们建设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再进一步说服他们,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10]199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恰当引用邓小平的这一话语来向全国人民说明“坚持贯彻这条基本路线,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11]。邓小平这句话的本意是要坚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二、借助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成效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力量来自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经济基础。早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就认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当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对于中国经济复兴的悲观论点,没有任何的根据。”[12]这就是说,经济建设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通过现代化来实现。而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实现现代化,成为新中国初期的历史选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上解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中国共产党要赢得全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百年目标的认可和支持,就必须向全国人民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所在。换言之,中国共产党要使全国人民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意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之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在汲取历史教训、分析现实形势的基础上,说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实现中国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长时期内最大的政治”[13]。1990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再次肯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成效。“既然我们可以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使贫弱的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初步繁荣昌盛的、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那么,再经过不懈的奋斗,也完全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重要的问题在于要相信自己的力量。”[14]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中国共产党借助当代中国的经济成果,以恢宏的气概多次向全世界宣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质就是要实现中国现代化。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中国通过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然获得世界人民的欢迎和尊重。他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1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阶段性成就,显示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000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社论,总结了“九五”计划期间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实现‘软着陆’,并遏制了通货膨胀趋势;有效供给水平明显提高,商品缺乏状况基本结束;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因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是压倒一切的任务。”[16]这就强调了现代化建设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地位和导向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内涵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更多时候会将两者联系起来阐述。2013年3月,习近平在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7]这是习近平当选为国家主席之后的“就职宣言”,从中国现代化角度揭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建构民族复兴话语的重要性、自洽性。

三、借助我党“三件大事”的历史影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力量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三件大事”的历史影响。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三件大事”[18]。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三件大事”比较完整的理论概括,但这不是首次提出来。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三件大事”在人民群众之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认同度,中国共产党每逢重要事情和重大活动都会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形势回顾和总结自身历史,并对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作出部署。1991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的“三件大事”进行回顾和评价,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进而得出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不受欺侮的路,是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路”的历史结论[19]。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总结自身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同样对“三件大事”进行了科学的历史评价。在此基础上,次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完成的“三件大事”依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20]。这一科学论断,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三件大事”的历史概况,又讲述了“三件大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当然,此时中国共产党还未正式提出“三件大事”的概念,但对其实质内容和历史作用已有准确的把握,这为中国共产党表述民族复兴话语提供了理论勇气。

在借助“三件大事”表述民族复兴话语时,中国共产党注重讲究策略,以促进人民大众的正确理解、广泛认同。其一,既说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由来,又注意反击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潮。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说明,中华民族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走向伟大复兴。由于中国共产党一直注重向全国人民宣传、普及中国革命史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情况为人民大众所熟知、所乐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逐渐出现了“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甚至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198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人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了。是什么力量使中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1]这是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威力和生命力来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共识。其二,既肯定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又注意区分探索中的失误。20世纪50年代开始,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但他们没有真正搞明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走了弯路。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由于我们的底子差,近十来年又遭到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我国的工农业水平,同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2]从而引导全国人民在弄清国情的基础上确立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奋斗目标。其三,既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又注意强调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成就,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时间的发展成效,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各种重要文献都有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上取得的成就,亦会列举党和国家所战胜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困难和风险。1999年10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23]这些话语表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前进的中国人民。上述策略有效借助“三件大事”的历史影响,当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三件大事”概念之时,我国人民就倍感亲切、很好理解了。

四、自信表述民族复兴话语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形成和发展而发生和成熟的,这一民族复兴话语实质上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话语。这一话语表述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探索和振兴来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中国共产党自信表述民族复兴话语的路径和策略,对于现阶段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贯彻民族复兴“中国梦”战略思想具有重要启示。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重视民族复兴话语的自信表述,是由国际形势、人民意愿和党的建设等因素决定的。其一,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总体形势发生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并非尽善尽美,在取得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道德失范、消极腐败等社会问题,甚至面临“西化”、“分化”的政治问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西方国家有人曾经扬言马列主义已经过时,社会主义将在地球上消失。”[9](P336-337)中国共产党自信表述民族复兴话语,正是向世界人民表明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敌对势力“和平演变”中国的图谋绝不会得逞。其二,我国人民热切期待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人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是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和伟大旗帜指引的。面对新时期我国人民的各种困惑和疑虑,中国共产党有必要给予正面回答和理论阐释。例如,1988年我国到了新旧体制转换的特定历史时期,同时面临各种特殊的困难与问题。“怎么办?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全党和全国人民将目光投到了党中央身上。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就是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作出的明确的回答。”[24]中国共产党善于向全国人民宣传、解释和验证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各项政策理论,有效发挥了人民“振兴中华”的主体作用。中国共产党自信表述民族复兴话语,正是一项顺民心、应民意的意识形态工作。其三,党的建设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既然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新制度,用样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世界。2009年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步,得出了一个结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5]民族复兴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自信表述民族复兴话语,既顺应了推进民族复兴进程的需要,又契合了推进党的建设工程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20世纪中国三位伟人的政治远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成效、中国共产党“三件大事”的历史影响等讲清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绩、问题和未来,使民族复兴话语的建立和表述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体的有机统一。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注重借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历史的肯定和总结,为构建民族复兴话语体系、推进民族复兴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90.

[2]更高举起振兴中华的伟大旗帜[N].人民日报,1996-11-12.

[3]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N].人民日报,2011-10-10.

[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石仲泉.论毛泽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6):1-16.

[6]郑大华.论毛泽东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5):81-88,127.

[7]肖柯.论毛泽东对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强信念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意义[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4-17.

[8]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9]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杨尚昆.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1-10-10.

[11]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N].人民日报,1992-02-22.

[1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3-1434.

[13]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N].人民日报,1978-12-25.

[14]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N].人民日报,1990-04-20.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7.

[16]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0-10-01.

[1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18]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19]坚定地走自己的路[N].人民日报,1991-07-01.

[2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3.

[21]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1989-10-01.

[22]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N].人民日报,1979-01-01.

[23]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胜利推向新世纪[N].人民日报,1999-10-04.

[24]我们的力量在于群众[N].人民日报,1988-10-01.

[2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41.

猜你喜欢
话语中华民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