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人文关怀的路径探究

2015-02-20 07:13张育民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关怀人文

董 鹏,张育民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都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明确要求。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应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比较欠缺和心理问题多发的现实选择,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重新思考和定位的结果。在广义上讲,心理疏导在本质上也属于人文关怀。注重人文关怀,既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理念。因此,探究如何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人文关怀,既要提高主体的人文关怀意识,又要切实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意识

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

“言传身教”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目标的实现。大学生都希望从师获益,并能从老师那里得到人格平等的、富有爱心的指导和交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是抽象的思想政治观念和冰冷的道德律令的灌输和说教,阻碍了师生间的关爱和交流。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对学生灵魂的铸造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建设。①强调奉献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量大,内容繁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任务繁重,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容易产生疲于应付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励他们在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体会为人师表的崇高使命感和光荣感”[1]232。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甘于奉献,不懈余力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健康成长。②更新育人观念。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采用的是权威式、教训式、控制式、怜悯式或形式化的关怀,这种方式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要改变以往这种重形式轻实效、重理论轻情感、重灌输轻疏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就必须树立人文关怀的观念,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作风、疏导的方式开展工作,从实际需要出发,想法设法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为学生服务,帮助分析、切实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做到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关注,学习上帮助,生活上爱护。

(2)提供公平公正的体制机制保障。针对教师传统社会高位与现今社会低位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把教师当做一个有生命的给予关怀者与需要关怀者二位一体的人[2]234,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受关怀与给予他人关怀之间的相关性。从公平公正的选聘培养机制、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充分的物质保障机制和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充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利和利益。

(3)提升人文关怀能力。①提升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包括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精神世界等方面。“在德育实践中,教育者的主体素质,如思想言行、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人格风范等,均以教育者的真实内在的自我呈现在受教者面前,对他们产生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往往是通过教育者来认识人、认识道德、认识人生、接受道德教化的”[3]303-304。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会对大学生产生主导性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学习与反思,追求高尚的文化品位、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还要加强自我修养,拓宽自己人文知识视野,主动涉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学等知识,学会用交叉学科的知识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做到真学、真懂、会用。②提高运用人文关怀工作方法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创造性和艺术性。因此,要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开创和运用平等对话法等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平等对话法,即“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为支撑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言论和大量的教育素材进行归纳提炼,形成理性化、通俗化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体系”[4]268-269。为大学生创设宽松的对话情景和场所,激发大学生对话兴趣,让他们愿意对话和交流,从而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此外,还可采用说理教育法与情感体验法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等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以情动人,情理交融,入情入理,深入人心。

2.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又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主体。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他们在接受教育时不是完全被动的,也具有主动性[5]。由于大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只有培养增强其人文关怀意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效果。

(1)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大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是单纯被教育的对象,而是能凭借自身理性去审视、选择和建构的主体。因此,要克服“满堂灌”、“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多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促使大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引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让大学生将对社会道德的接受过程变成积极主动的过程,使大学生学会自我思考、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并能承担自身的道德义务和发展责任;使大学生不再单纯被动地接受各种道德灌输,呆板地模仿指定的榜样,盲目地崇拜和遵从既定的规范,而是可以对社会价值体系、社会现象和行为规范做独立的思考,并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做出选择,成为先进道德的践行者。

(2)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大学生也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在高校管理特别是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拥有表达权、表决权、知情权和申诉权等权利。只有大学生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诉求获得合理的表达和倾诉,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保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融入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当今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多样化、世俗化、市场化的条件下,各种不健康的思想正侵蚀着一些人的社会良知,扭曲着一些人的主流价值观和信仰,有一些人对他人和对社会的冷漠严重影响到社会和谐,大学生中也存在某些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人文关怀精神,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重要课题和发展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人文关怀,就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地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自身的价值,注重人格的培养和人性的提升。

1.教学内容中重视“三生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人文关怀,“三生教育”是其最基本的内容。“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存教育。“三生教育”是一种关注学生生存状态,激发学生生命潜能,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教育。“三生教育”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本质是一致的。“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6]。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应该关注人的生命。培养大学生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的情感,开发生命的潜能,让大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最终目的是建立个人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归宿是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当代大学生幸福感低下,对幸福的感应力差,承受生活挫折的能力下降,久之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理解生活的真谛,提高幸福体验感。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大学生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生存意志,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生存教育所强调的关爱自身、他人、社会和自然,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人一出生就深深烙上了社会的烙印,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的存在更主要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的存在。只有将个体融入社会中,变小爱为大爱,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体验到人生无限的意义与价值,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教学手段和方法凸显人文关怀

(1)教学手段凸显人文关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好多媒体及网络新媒体资源的作用。在教学案例和素材的选择上,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演讲、影视片段等素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料库,渗透人文关怀。课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QQ、微博、微信等各种通信交流渠道,密切和学生的联系,答疑解惑,提供咨询服务,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做到全程关怀育人。

(2)教学方法凸显人文关怀。尊重大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地位,改变传统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运用直观、生动、形象、互动的教学方法,如研究式、讨论式、情景模拟式、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增强教学实效性。

3.实践教学渗透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教学,又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也要努力渗透人文关怀。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思想道德实践活动,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服务社会,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引导大学生将做人和做事、共处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建设,传播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

1.管理和服务彰显人文关怀

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是结合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的。努力营造以生为本的校园管理和服务氛围,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是深化大学生管理服务改革的重要方向。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性化管理和服务理念。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但又容易带有偏差,传统命令式的生硬管理模式往往招致逆反或者仅仅是表面服从,传统冷漠的服务模式容易培养出冷漠的未来管理服务者。这就“要求在学校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倡导‘尊重、理解、服务和关怀’的理念”[7]。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服务也必须和严格的管理相配合,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性化管理服务不是溺爱,不是放纵,要做到爱而有度,爱而有恒,爱而有方,在人文关怀过程中培养被关怀者的人文关怀意识。

(2)构建全方位的高校服务育人体系。全方位的高校服务育人体系应包括发展服务、管理服务和维权服务。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在于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服务就是指帮助大学生肯定自己,进一步认识自己,挖掘自我潜能,扬长避短,结合实际,选择适合发展自己的正确道路。管理服务是指满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合理需求。包括完善学生学习服务体系、生活服务体系、贫困家庭学生帮扶体系、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和指导体系,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秉承服务最优化,利益最小化原则,深化图书馆、食堂、学生公寓及校医院等学校服务模式改革。整合国家、社会等资助资源,构建服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同时,引导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立自强的信心。为大学生提供有关就业上的帮助,协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正确就业、成功创业。维权服务是指尊重大学生的教育法律主体地位,重视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保护大学生发展自我的合理要求,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权服务不仅不会损害教育工作者的权威,还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凝聚力和亲和力。

2.提高心理疏导水平

心理健康、人格丰满、个性和谐、意志力顽强的人,才可能拥有博大高尚的心灵,才能从容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才会懂得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以更恰当的方式奉献社会、帮助他人。注重心理疏导,构筑健康人格,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重要途径。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背负着家庭、学校和社会交织施加的学业、就业、生活、婚恋等方面的压力,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项新的课题。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8]。这就启示我们,对于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思想困扰,最恰当最有效的解决途径是进行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往往就是心理疏导的过程。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要做到“四个结合”。第一,坚持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又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第二,坚持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既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又要根据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地开展适宜的心理辅导,并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持续跟踪帮助。第三,坚持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既要开设心理健康系列课程,组织讲座、论坛等活动,向大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人成才的重要意义;又要组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磨练大学生的心智,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第四,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重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知识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相关培训,使他们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同时要重视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如协助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开办心理健康团日活动等。特别注意的是,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倾听,允许教育对象申辩和陈述,严守教育对象在交流中所流露出的个人隐私[9],维护双方信任。

3.推进校园关怀文化建设

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和谐校园文化,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载体。校园关怀文化的建设,可以美化大学生心灵、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形成崇尚人文关怀精神的良好价值取向。要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营造团结友爱、感恩怀德、守望相助的良好学校风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校园关怀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融思想政治教育性、人文关怀服务性和内容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贴吧、论坛、微信、微博等传播平台,开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加强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沟通。鼓励教师树立平等的教育观,积淀深厚丰富的人文素养,发展全面的精神关怀能力,大力宣传师德关怀建设先进典型。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引导和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营造充满人文关怀气息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1] 苗丽芬.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2.

[2] 侯晶晶. 关怀德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34.

[3] 王东莉. 德育人文关怀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303-304.

[4] 陈飞. 回归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视角[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68-269.

[5] 骆郁廷.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34-38,48.

[6] 本刊记者. 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 教育研究,2004(2):33-37.

[7] 施林春,陈碧钦,谢从戎.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与对策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47-149.

[8] (周)左丘明. 国语[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

[9] 陈士宏,王准文.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82-84.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关怀人文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