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存在方式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视角

2015-02-20 02:48张鸿奇
关键词:基本原理哲学马克思主义

张鸿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探索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存在方式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视角

张鸿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工具,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进行研究,结论是: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属性体现于理论结构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之所以能存在于理论结构和发展过程中是由研究对象具有整体性、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继承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研究对象整体发展4个因素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马克思主义的其他属性和谐共生,从而形成由各种属性构成的系统。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认识论;实践;创新;衔接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进行研究,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工作推向了很高的水平。通过对主要学者的学术成果的分析得知,虽然他们在描述研究成果时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其研究多是围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由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涵与本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路径及方法论”等几个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展开的。在对已有学者研究成果充分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寻找一个新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进行研究,即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存在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此角度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研究,需要以认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存在为前提。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教授明确指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1],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认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其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性根据,因而是其最根本的属性”[2]3。从这个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遇到的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存在于哪里?在回答完这个问题后自然而然需要回答后发的但是具有前提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为何能以此方式存在?在解析完以上2个问题后,还需要解决并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其他属性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认识事物的重要理论,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同样具有帮助,所以笔者在研究中以辩证唯物主义认知论为工具,开展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存在方式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属性存在于不同的维度上

所谓整体,在哲学上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所谓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马克思主义横向上是由各不同学科理论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纵向上经历了各不同时代的发展,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生命线衔接起了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论是从横向还是从纵向看,马克思主义都具有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维度上。

(一)存在于马克思主义传承发展的维度上,不同历史阶段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一个过程的整体

各时代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国情和世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发展。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形成以后,其理论处在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不同的侧重,但其前后的发展过程是朝着‘整体性’的目标前进的:它体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统一,体现为由不完整走向完整,也可称之为 ‘连续性成长’。”[2] 7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认为:“整体性是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的统一。内在整体指的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外在整体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的统一,反映了历史整体与逻辑整体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自创立到如今,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取得了众多的理论成果,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等。这些是马克思主义之树在历史的发展中各分枝结出的不同的理论果实,都是马克思主义这棵大树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后继者的理论,都没有背离理论的初衷,没有改变理论的性质,而是对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范畴、理论得到了后继者的发扬光大,使得马克思主义有了各时代各社会条件下的现实基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之所以如此,关键就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线,串联起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正是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丰富而又庞博的科学理论整体。

(二)存在于马克思主义自身体系构成的维度上,自身是结构完备的整体

1.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紧密联系

逄锦聚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涉及众多学科门类的知识海洋……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所有内容虽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都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都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学说。”[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众多领域: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艺术、军事学等。作为这个理论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同其他部分相互联系,成为共同存在的整体,这些学科之间彼此之间能动地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为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方法论、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引导。马克思主义其他各个部门学科则对人类各个不同的生产或者是生活领域进行具体性的研究,给以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引导,使之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形成科学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反过来又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检测和验证。例如,物理学家在研究世界本源的过程中,必须自觉承认和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可认知性,否则将陷入唯心主义或者不可知论的泥潭而难以开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部门学科里的运用促进了各部门学科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并用更为丰富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材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营养。所以,马克思主义各个理论组成部分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

2.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之间有共同的方法论、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领域,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形成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但是,所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当中,都贯穿着相同的方法论、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得各不同组成部分呈现出共有的哲学特征。这些哲学特征成为判断它们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标准。正是这些共同的方法论、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成了马克思主义各部分之间的“通行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有着可以对接之处,有了通用的“话语”,形成了理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各学科的研究都渗透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各领域开展了对具体对象的研究,并不断发展、超越已有的理论,形成新的知识结果。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贯穿于其他研究领域,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在研究商品过程中,马克思认为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创造的。这里充分运用了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思想,看到了一般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和特殊劳动(生产具体商品的劳动)在商品这一具体事物中的对立统一。

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贯穿于其他研究领域,例如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领域,在研究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时,马克思得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结论,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两大阶级关系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律观——规律是客观存在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然发生作用的——基础上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律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贯穿于其他研究领域,例如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领域,从发现推翻资产阶级的力量——无产阶级,到建设共产主义的力量——无产阶级,再到社会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最终享有者——无产阶级,都体现了对充分发挥无产阶级力量的重视,都体现了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思想。而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无产阶级价值的认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基础上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各研究领域都有共同的方法论、世界观、价值观基础,这三者是马克思主义各领域相连接的重要纽带,这三者贯穿于所有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的重要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此方式存在的原因

(一)整体性存在于马克思主义传承与发展进程中原因的分析

1.马克思主义继承者能科学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5] 3。这些基本原理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分支,发挥着或基础性或指导性的作用,衔接起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使各部分都有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烙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线所在。

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在继承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时,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自觉和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新阶段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强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性,使得马克思主义永葆时代感和先进性。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漫长历史,自马克思主义创立后,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们都能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民族、本国家和本时代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既做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运用,又做到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具体的时代和社会条件灵活地结合而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例如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在当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具备了不同以往资本主义的特征。列宁的这一论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列宁第一次提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6]。列宁并没有机械地去照搬照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多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理论,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民族本国家本时代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光辉篇章。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能科学地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始终是“马克思主义”而没有成为别的什么“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独有的标志而得以同其他理论相区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承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成为一脉相承的连续性过程,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是这个过程得以保持活力的生命线。

2.马克思主义反映了研究对象的发展具有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是以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是对研究对象的正确反映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知识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维对研究对象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不仅仅反映出研究对象的表象,更反映出研究对象的内在属性。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即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这其中,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虽然在语言表述上是分开的,但是在实际中却以相互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方式存在着,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具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正是对于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的正确反映。自然界里的无机物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生成了有机物,而后产生了低等生物,一直进化到人类。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了体系化的意识和语言,人类的思维也慢慢发展起来。群体性生活的人类因为共同生活的需要,以及语言、思维的发展形成了更高层级的社会组织,而这个社会组织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分化出不同的组成领域。世界是以一个整体方式存在的。

人类社会与自然是一个共生的整体。人类社会在整体向前推进中,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以使其适应人类的力量在不断增强。同时,人们会在科学思考的基础上既对自然进行改造使其适应人类自身,又在合理程度上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使得社会不断向更高阶段演进,实现世界的整体性的向前发展。事实上,世界的变化发展必然是整体性的,很难设想整个世界只有某一个部分变化发展而其他部分保持不变。例如,当人类开发出新能源之后,人类必然要改变相应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而导致整个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变化——这其中包括人类的思维,整个世界会由于新能源的出现而发生整体性的变化。人类认识到世界的整体性后,就会积极推动世界整体地向前发展。这样,人类的发展才可能是可持续性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正是这个不断发展的世界整体。作为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时俱进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内在属性。所以,研究对象的这种整体性也反映在马克思主义里,使得每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都具有整体性。

(二)整体性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中的原因

1.不同层次的理论具有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结构上来看,是由不同层次的理论构成的。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分为3个层次:“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层即最高层次是根本方法,也就是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第二层次即中间层次是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第三层次即最低层次是具体论断。”[7]其中,最根本的是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发挥着指导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研究的作用,它处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这里主要是指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中间层次。它们是在根本方法的指导下,通过马克思主义者深入研究,经过历史检验为正确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结晶,例如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选择性的理论。处于最低层次的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成果,是针对局部问题或者是个别阶段产生的,一般来说只能解决个别问题。例如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写的《论十大关系》一文,就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的理论。这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中间层次的理论是将根本方法运用于实际当中得出的结果,而最低层次的理论同时又包含着对中间层次理论和最高层次理论的应用。三者密不可分,成为一个紧密的结构。

2.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发生相互的能动作用

从学科角度看,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许多部分:哲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法学理论、历史学理论、军事学理论等等。不同的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就研究范围而言,哲学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等具有普遍性问题的探究与解析;其他学科则是针对人类活动所处的不同领域开展研究,相对哲学研究对象来说更加具体。就研究效用而言,哲学提供的一般是系统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价值上的取向。例如,现象与本质的思想指导着其他学科的研究不仅仅要分析研究对象的外在形式,还要深入探究事物的内在本质,这样才能对事物有科学认知。其他学科往往提供的是针对某些问题或者现象的研究结论——以知识体系的方式存在着,这些知识体系在本学科内部较为适用,对其他学科也有影响。例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就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不同学科的相互影响及互动,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和其他理论属性之间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整体性的主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指“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5] 14。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就保证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的保证[8]。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能够正确地反映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表象和内在属性。其研究对象具有的整体性是其内在属性之一,马克思主义反映了研究对象的内在属性。相对于人类思维而言,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是外在的,但是人类的正确认识可以能动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属性,因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在人类思维中表现为理论所具有的整体性。二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己,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在某一时代获得横向的发展,这种发展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能够获得对某时代的研究对象的全面深刻的认知;同时又能在历史长河当中获得纵向的发展,这种发展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继承者们传承了马克思主义中的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科学性的理论。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以及对这些具有科学性的理论在具体时代和社会条件下的运用,所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不断与时俱进的动力,使其成为具有全维度的、整体性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整体性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坚持鲜明的政治立场——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的重要条件[9]。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0]。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解放人们的思想,打破传统思想套牢在人们思维上的枷锁,鼓励人们去面对新的情况,发展出新的理论成果,解决时代和社会提出的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的方法论方面的动力。二是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的政治立场,这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获得最大多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在最大范围内获得传播和发展。这种传播和发展同样使得马克思主义获得横向与纵向的发展,使其成为科学的知识体系并在各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得以继承和发展,获得全维度的整体性。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整体性统一于人们创立、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活动当中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从事各类实践活动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所涉及的实践对象进行深入研究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11]。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活动中采用了正确的认识方法,对于研究对象有正确认知,并且能跟随研究对象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理论体系,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了完备的科学性;同时,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不断指引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创造新的财富,始终坚持和贯彻运用辩证法,不断在具体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进行探索和创造的实践活动,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了革命性。在实践活动中,历代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的理论结构,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全维度的整体性。

[1] 梁树发,黄刚.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08(9):5-11.

[2] 韩庆祥,邱耕田,王虎学.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 [J].哲学研究,2012(8):3-9.

[3] 张雷声.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J].甘肃社会科学,2010(6):7-11.

[4] 逄锦聚.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6):17-21.

[5]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张耀灿,刘伟.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3-29.

[8] 邹剑波,乐见玲.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研究——基于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4-67.

[9] 唐梦亭.从中国实践谈马克思主义社会大系统的划分[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70-7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

[11]窦凌,杨荣荣.马克思恩格斯对思辨“秘密”的剖析及其启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32-37.

(责任编辑 张佑法)

Exploring the Existing Mode of Marxism Integrity: O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Epistemology

ZHANG Hong-qi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By means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epistemology,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Marxism integrity, we have concluded that: as an attribute of Marxism, integrity is embodied in theoretic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reason why Marxism integrity can be existed in theoretic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is decided by four factors which are its object of study possess integrity,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successors’ insis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object of study. The link between Marxism integrity and its other properties is an harmonious coexistence, forming system which is consisted of various properties.

Marxism; integrity; epistemology; practice; innovation; connection

2014-12-02 基金项目: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党性和人民性一致性研究——兼论服务型政党建设”( 2014JBW003)

张鸿奇(1987—),男,山东菏泽人,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

张鸿奇.探索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存在方式——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5):88-93.

format:ZHANG Hong-qi.Exploring the Existing Mode of Marxism Integrity: O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Epistemology[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5):88-93.

10.3969/j.issn.1674-8425(s).2015.05.014

B0-0

A

1674-8425(2015)05-0088-06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哲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菱的哲学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析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的基本原理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