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科技风险感知与行为反应矛盾性实证解读

2015-02-20 09:21孙壮珍
中国科技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矛盾性当代大学生

孙壮珍,宋 伟

(1.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10;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6)



当代大学生科技风险感知与行为反应矛盾性实证解读

孙壮珍1,2,宋伟2

(1.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当前国内有关科技风险的公共争论频发,每年因此引发的群体事件不在少数,在科学和技术风险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特征的今天,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科技风险的感知水平与其科学素养的水平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实证调查,解读其对科技风险的感知及行为反应中存在的矛盾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促进未来科技风险沟通模式的转变,有助于社会良好参与氛围的形成,促进未来科技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科技风险感知;行为反应;矛盾性

1问题的提出

在研究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科技风险感知上,国外保罗·斯洛维奇曾专门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对37种不希望的环境特征的风险感知[1],而在中国专门针对大学生科技风险感知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当代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寻其对科技风险的感知及他们在对风险感知表达中的行为反应,试图发现这个特殊群体在科技风险感知及行为反应中存在的矛盾性方面,从而为未来科技风险沟通模式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问卷设计及目的

2.1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截至2012年中国普通本专科在校与毕业人数达到3000多万,已占到中国总人数的8%,占到其同龄人口的20%以上,这些大学生以后会成为或已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科学素养、科技风险感知以及对科技风险表达的态度,将影响到未来几十年中国对于科技的态度。通过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科技风险的感知,其所具有的科技风险的防范意识与能力,以及在科技风险态度表达中的行为表现,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其中的矛盾性方面,从而促进未来科技风险沟通模式的转变,促进未来科技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2.2 问卷的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次问卷设计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以及围绕“大学生所关注与担心的科技风险,大学生科技风险感知与科技风险的客观特征的关系,大学生科技风险感知的获取渠道,大学生科技风险防范意识与规避能力以及在面对科技风险时的行为反应”五个方面的38个问题展开调查。笔者从西南科技大学所有学院随机抽取了7个学院,其次又从这7个学院所有系中随机抽取了5个系,最后从这5个系中等比例各抽取了70名学生,一共350名学生构成本研究的调查样本,问卷一共发放350份,回收322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296份。

2.3 样本概况

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基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

3分析与结论

3.1 关注宏观科技风险而低估忽视身边的风险

在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一些宏观的科技风险感知很强,而对身边存在的科技风险有一定的低估与忽视。这主要由于宏观科技风险本身所具有的“后果难以控制,后果难以预料,后果可能很严重”等客观特征,另外受大量媒体报道或一些电影的影响。保罗·斯洛维奇就认为人们的风险感知通常并不准确,在对风险的判断上会受过去事件可回忆性与未来事件可想象性的影响[2]。在调查中涉及“您最担心您身边发生哪种科技风险?”选核风险与环境灾难风险的分别有87人,排在前面,其次担心化学毒物风险有60人,基因工程风险45人,而选担心电脑黑客与网络陷阱的仅有16人。

但是在296位受访者中有200位(将近70%)大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而且平均每天使用电脑或手机上网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分别占到了总访问者的55.7%与81.8%,这其中经常网上购物与偶尔网上购物的分别占到了35.5%与57.8%(见表2)。

表2 大学生使用电脑及上网情况

据中国网购钓鱼地图显示,仅2014年双十一当天360安全卫士、360手机卫士等安全产品共为全国用户拦截钓鱼网站攻击1.97亿次,相当于平时日均拦截量的2.05倍。电脑黑客与网络陷阱在目前已经很普遍,但在所有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普遍的”仅有37人,171人认为“比较普遍”,另有88人认为“不是很普遍或者很少”。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自己直接面对的存在于身边的电脑黑客与网络陷阱的风险认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忽视与低估。

3.2 获取科技风险信息途径的单一性与风险信息扩散的广泛性

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而年轻与高学历的大学生对网络与新媒体的使用远远超过一定的预期。如表2显示。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获取科技风险信息途径上的一边倒,在调查中涉及“您目前获取了解科技风险方面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有207名大学生选择了新媒体(网络、手机),占到了所有被访者的70%(见图1)。

英国学者发现,大众媒体影响着人们对危险的理解,尤其是当人们对这些危险缺乏直接经验和相关知识的时候,媒体的作用更明显[3]。大学生在对科技风险直接的个人体验缺失或极少时,他们会借助于新媒体来获得关于科技风险的间接体验。随着他们对新媒体的接触越多,依赖性越大,他们所知道的现实也越来越接近媒体给出的现实[4]。

图1 获取科技风险最主要的途径

此现象会促使科技风险扩散的广泛性,这与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密切相关。新媒体的发展与运用使大学生进入“一人一媒体”的时代,会使他们信息传播渠道相对单一化,在被访者中,涉及“假设您收到一条可能会造成健康威胁的科技风险方面的短消息或留言”时,113人和108人分别选择了会立即或考证后用微信分享到朋友圈或QQ群转发给亲朋好友,也就是被访者中74.7%选取了利用新媒体手段的进行传播。而在新媒体时代,不仅网络具有虚拟性,而随着“微信”等技术手段将手机与网络环境的捆绑,使手机用户的身份也具有虚拟性,在这种“脱域机制”的作用下信息的扩散与传播都变成了“以身体不在场为基本特征”的传播,这种传播特点远远超越费孝通先生以往“差序格局”的熟人圈子,将陌生人纳入互动范围之内,在扩大社交范围的同时,也使科技风险扩散的边界趋于模糊化与广泛化。

3.3 科技风险感知较为强烈而对风险规避意识与规避能力不高

保罗·斯洛维奇认为公众对风险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受到风险的性质与可控制程度的影响,如果某个风险事故发生即使这个事故中有许多人丧生,但人们认为是自己熟悉的、可以自我控制的,那么它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很小或根本没有影响,相反,如果一个风险事故难以控制,那么它也许会大大增加人们对其的感知程度。因此本次调查采用认为科技风险是否可控作为测量大学生风险感知强烈度的变量。在被访者中分别涉及“生态灾难风险、核风险以及化学毒物风险发生后能否控制”,认为不可以控制与根本无法控制的人数比率分别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48.99%、64.5%及53.7%(见表3),基本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半数及以上。可见大学生对科技风险的感知相对还是比较强烈。

表3 科技风险发生时是否可以控制

但是与此相反的是,他们对科技风险的规避意识与规避能力却有待提高。在问卷中设计了6个题项(涉及转基因食品、核辐射、环境生态风险以及化学毒物)来测定大学生对科技风险的规避能力,其中选择错误与不清楚的人数比率很高,大都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90%,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科技风险的认知率较低,对科技风险的规避意识与规避能力不高(见表4)。

表4 大学生对科技风险的规避意识与能力题项

这里面部分原因当然由于当前大学生的学习重心是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上,知识面相对较窄,科技视野不开阔。但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在科技风险教育方面的严重缺失,当代大学生在学校中对科技风险信息的获取情况非常不容乐观,在调查中,涉及“您在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是否接受过系统的关于科技风险方面的教育”215名也就是将近72.6%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没有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因此他们对此教育表示非常渴求,207名(70%)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大学开展科技风险方面的教育。

3.4 在对科技风险态度的表达中激情的非正式表达程度较高而规范的制度化表达程度较低

在科技风险感知基础上调查了大学生针对科技风险态度的表达情况,发现一个悖论表达的路径:激情的非正式表达程度较高,但规范的制度化表达程度较低。在调查中当大学生被问及“假设您收到一条关于可能会造成健康威胁的科技风险方面的短消息或留言,您会怎么样”,113人和108人分别选择了“会立即获考证后用微信分享到朋友圈或QQ群转发给亲朋好友”,而面对一条“不会造成健康威胁的科技风险方面的短消息或留言”仍有132名大学生选择了“会考证后再用微信分享到朋友圈或QQ群转发给亲朋好友”。可以看出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由于新媒体所具有的评述便利,表达便捷等特点,推动了大学生会通过转帖转发这种非正式化的渠道来表达对科技风险感知。而与之同时,许多大学生在正式表达渠道参与的程度却远远不够,问卷选取了201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来作为调查题向,这个备受关注的草案曾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涉及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政策,在被访的296人中仅有不到10%的大学生表明自己关注并提供了意见建议,其余的267人(90%以上)的被访者表明自己没有关注也没有参与提供意见建议。

图2 没有提供意见建议的原因

当然,相关信息渠道的缺乏以及在科技风险政策中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而产生的“自我效能感”不高是其规范的制度化表达不高的主要原因(见图2)。当代大学生由于对科技风险相关专业知识背景认知有限,会很大程度认为自己的意见、建议没有意义或不会被采纳,从而进行表达的“自我效能感”低下,最终导致规范的制度化表达程度不高。

4反思与建议

(1)加强学校科技风险教育,促进大学生更好理解科技风险,提高其科技风险规避意识与规避能力。可以借鉴国外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两种针对学校科技教育的模式,一种是STS(科学-技术-社会)综合性的科学教育模式,另一种是在STS模式基础上得以改进与提升的SSI(社会性科学议题)科学教育模式。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是技术研究在教育中的实践运用,这种综合性的科学教育课程能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更有效地解决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它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知识渗透进科学教育之中,将科学教育内容拓展延伸,使科学教育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5]。但由于在国外课程实践过程中有教师学者发现STS课程只能够为学生提供社会学意义上的困境或矛盾,而无法提供与科学议题有关的教学意义上的理性研讨策略,因而在STS的基础上探索出了社会性科学议题(SSI)的科学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对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在学校设置以技术问题为导向的社会科学议题课程,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一步研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衍生的有争议的话题,对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6]。

(2)注重新媒体对科技风险的议程设置功能,防止科技风险的社会放大。风险研究者发现媒体对危险事件的注意与公众对哪些事件的关切是有联系的,也就是大众传媒通过特定的报道对危险事件行使着议程设置的功能[7],海量的媒体报道会影响公众对于事件严重性的认知。由于科技风险直接体验的缺失与发生的不确定性,加剧了社会公众对科技信息的渴望与焦虑,任何一个科技风险事件在大众媒体的积极参与下,都可能会产生快速的风险放大效应,严重影响人们对科技风险的感知[8]。因此目前科技风险传播已然面临这样的悖论:“传媒在促进受众‘风险认知’与社会‘风险沟通’的同时,也可能成为已有‘风险’的动力和新‘风险’的源头”[9]。因此要注重新媒体对科技风险的议程设置功能,防止科技风险的社会放大。

首先新媒体在对科技风险的报道中要进行一定的规范。防止科技风险被新媒体任意的扭曲而造成风险放大,加剧社会恐慌。其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交互性与即时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的传播形态,变危为机,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一个关于科技风险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通过理性、认真地思考,最大限度去理解科学,了解科技风险[10]。最后新媒体在对科技风险进行报道时,应同时担负起科技风险规避意识与能力教育的义务,要进行不同程度的科普宣传,以通俗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塑造具备可译度的信息,从而实现传输的有效目的[11]。消除大学生在认识和理解科技风险上的偏差,改变其科技风险知识水平的匮乏和个人辨别能力不足的状态。

(3)培育“学徒公民”在科技决策中理性的制度化的参与意识与能力,促进未来科技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应开拓多样化、新颖化与方便化的参与渠道,使大学生能及时了解掌握政府科技决策的信息、背景和资料,解决部分具有参与意愿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参与渠道而止步的问题。要提升当代大学生在科技决策中参与的能力与水平,提高其科学素养,培育其参与有关现代科学议题的决策能力,使他们具有客观评估科技风险的能力。只有这些未来的公民“具有了成熟的判断与理性的决策能力,才能够对有关科学应用领域中的时事问题加以评估和判断,并参与各种可能具有争议性的科技风险的研讨活动”[12]。还要提升“学徒公民”政策参与的“自我效能感”。建立及时良好的反馈与鼓励机制,实现“学徒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最终形成未来良好的社会参与氛围,促进未来科技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美)谢尔顿·克里姆斯基,多米尼克·戈丁尔.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48.

[2]Slovic P.Informing and Educating the Public about Risk[J].Risk Analysis,1986,(4):403-415.

[3]互联网使用与公众的社会风险感知[EB/OL].[2012-2-23].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150608/150619/17201663.html

[4]魏艾.浅谈新闻的涵化作用——以2009年至2010年《明镜》周刊涉华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1,(1):127-128.

[5]钟添生,甘桂蓉,邓彦.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与培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61-62.

[6]孟献华,李广洲.国外“社会性科学议题”课程及其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11):31-36.

[7]尼克·皮金,罗杰·E·卡斯帕森.风险的社会放大[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64,33.

[8]张乐.食品安全与健康恐慌: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探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67-71.

[9]郭小平,秦志希.风险传播的悖论——“风险社会”视域下的新闻报道[J].江淮论坛,2006,(2):130-133.

[10]宋伟,孙壮珍.科技风险规制的政策优化——多方利益相关者沟通、交流与合作[J].中国科技论坛,2014,(3):133-136.

[11]荆筱槐.公众参与规约技术价值观的功能解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2):46.

[12]KMK.Bildungs Standards im Fach Biologie fur den Mit-tleren Schulabschluss[R].Luchterhand,2005,54.

(责任编辑谭果林)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ntradictory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isk Perception and Behaviors

Sun Zhuangzhen1,2,Song Wei2

(1.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China;

2.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26,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domestic public debates abou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isk each year are so frequent,even causing a few group events.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isk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modern society today.As a special social group,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isk perception level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level are self-evid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knowledge.Through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the paper interprets the contradiction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isk perception and behavior,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All these would help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u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isk communication mode,contribute to formatting social good atmosphere involved in,and then promot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in fu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Risk percep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havior response;Contradiction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孙壮珍(1981-),女,山西河津人,西南科技大学讲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管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风险与科技政策。

收稿日期:2014-12-12

基金项目:四川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新媒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SCQSN2014B16)。

猜你喜欢
矛盾性当代大学生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谈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浅析《当代英雄》中毕巧林的形象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浅析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一见钟情》现实意义简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